竞合中携手前行
汕潮揭都市圈的构建将增强城市内生发展动力。林文强摄
潮州应补齐短板,强化优势,更好融入和参与构建汕潮揭都市圈。林文强摄
汕潮揭都市圈时代到来,关于汕潮揭都市圈的构建和发展,还有不少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汕潮揭都市圈的发展有何优势和不足?潮州在当中应该如何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三市之间会不会产生虹吸效应,如何应对挑战?
“圆桌对话”共商发展,观点碰撞可见真章。我们邀请了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梁红卫、《潮汕的春天还会到来吗》著作者谢海生进行访谈,探讨汕潮揭都市圈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策划:达海军统筹:苏仕日
采写:许钰敏黄敏璇苏仕日
汕潮揭都市圈潜力巨大不比速度比质量
南方日报:据统计,2019年汕头、潮州、揭阳三市GDP总和达5876.79亿元,加起来是全省第五大经济体;三市常住人口也达到1442.96万人,仅次于广州,居全省第二。有观点说“汕潮揭都市圈是一个被低估的城市圈”。您如何看待这个说法?汕潮揭都市圈的发展前景如何?
梁红卫: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汕潮揭都市圈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谢海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委就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汕潮揭都市圈的发展正当其时。汕潮揭都市圈优势独特、潜力巨大,要充分贯彻落实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顺势而为,乘势而起,相信汕潮揭都市圈发展前景可期。
陈鸿宇:我认为汕潮揭都市圈是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都市圈”的思维打破了行政边界,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更多的是在于研究和推进不同地域间、不同产业间在经济上的耦合关系。它们所发挥的整体联动效应以及深度跨区域合作,使得“1+1>2”,产生城市间强大的联动效应。
但是,判断一个都市圈的发展和潜力,不能单纯用城市间的GDP总量来衡量。不同的都市圈中,不同的城市所处的区位,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拥有的发展条件、产业基础、人文环境都不尽相同,将经济指标简单地相加,并不客观,也没有可比性。
衡量一个都市圈发展的情况,不是比较经济总量,也不是比较发展速度,而是要看城市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率。如果能够真正有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这个都市圈的发展才是有潜力的。
汕潮揭有难得的人口红利营商环境是短板
南方日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现代化都市圈。在您看来,相比其他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的优势和短板分别在哪里?要构建汕潮揭都市圈,三市应加强哪些协作补齐这些短板?
陈鸿宇:汕潮揭都市圈是“3+1”的概念,即以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城市作为核心城市,并且把梅州作为拓展区域。与单体城市相比,汕潮揭都市圈的构建,将有利于实现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等,这明显比都市圈中各个城市单打独斗更有发展优势。
在全省来说,汕潮揭都市圈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都比不上大湾区三个都市圈,也与湛茂都市圈有一定差距,受到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这是其客观存在的短板。
但汕潮揭都市圈也有其发展优势。第一,汕潮揭都市圈中的城市发展在效率、质量上的一些指标并不差,如汕头市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高于湛茂都市圈,甚至高于大湾区中的惠州、肇庆、江门等城市。第二,汕潮揭都市圈中经济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数字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活跃,中小型企业众多,产业门类比较齐全,草根经济韧性较强,这是粤西所无法相比的,这对汕潮揭都市圈的民生保障水平、产业发展的抗压抗风险能力也很有帮助。第三,汕潮揭都市圈在历史上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珠三角不相上下,并且优于粤西和粤北等地区,因此对于市场规则、市场体系的培育、要素市场化的接受和推进程度比较高,有较好的市场韧性和投资氛围。
因此,构建汕潮揭都市圈,要发挥好既有优势,同时更加准确把握发展的短板,扬长避短,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营商环境等方面加紧完善,卸下制约发展的累赘和包袱。
梁红卫:汕潮揭都市圈的优势有以下三点:
一是汕潮揭都市圈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人力资本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区域经济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人才竞争。从全国范围来看,新一轮城市抢人背后折射出中国城市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是不少城市面临劳动力和人才供求的拐点,面临老龄化趋势加剧、生育率下降,适龄劳动力人口难以满足城市需要;另一方是传统产业的转型优化升级需要高端人才支撑。两种因素的叠加,导致城市“求贤若渴”。汕潮揭都市圈三市常住人口达到1442.96万人,在传统农耕社会,在土地狭小的潮汕地区汇聚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也许是巨大负担和不稳定因素,但在当前却是难得的人口红利。如果将1442.96万人口通过教育培训转化为人力资本,将成为汕潮揭都市圈发展源源不断的巨大驱动力。
二是汕潮揭都市圈有巨大的城镇化空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汕潮揭都市圈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周边都市圈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很大比例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简陋。在别的都市圈发掘城市更新红利的时候,汕潮揭则有后发优势——既可以收获先城镇化的红利,又可以收获后城市化即城市更新的红利,这是其他都市圈所不具备的。
三是汕潮揭都市圈有海量的侨乡资源。潮州在海外拥有超过250万潮籍乡亲,广大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人精诚团结,爱国爱乡,潮人财团实力雄厚,关注家乡发展。这对于潮州而言,无疑是挖掘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的重要资源。
汕潮揭都市圈的劣势则有以下四点:
一是营商环境欠优。部分市民包容性不足,社会交往过分倚重地缘、血缘;部分公职人员缺乏进取精神,担当意识、改革意识、服务能力不强,行政效率有待提高。
二是科技引领不足。汕潮揭三市高校数量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在职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存量不足,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相对短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
三是产业支撑不强。三市经济总量不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龙头企业,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和大项目带动。
四是语言交流不畅。潮汕方言是维系潮汕人民感情的纽带。尤其在异乡,一听到一句“胶己人”,就感觉无比亲切。但汕潮揭市民普遍使用方言交流,普通话普及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形成排外表象,造成外来人口难以融入当地社会,阻碍不同文化交流。
对应上述问题,个人认为三市应坚持问题导向,从增强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科教人才,强化创新引领;做大做强产业,强化发展支撑;推广普通话,广纳宾朋等几个方面加强协作,补齐短板。
谢海生:汕潮揭都市圈发展的主要短板仍然是营商环境。要按照省委的要求,以背水一战、壮士断腕的勇气,打造法治化、阳光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基础工程,包括理念、机制、程序以及态度、方法等方面。在潮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不需要求爷爷告奶奶,也让托关系走后门者寸步难行。以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建立三市分利共享机制携手打造澄饶联围
南方日报:对比珠三角地区,地处粤东的汕潮揭三市发展较为落后,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也在多年的蹉跎中与深圳、珠海等特区城市拉开很大距离。有观点说,“这导致汕潮揭都市圈因缺乏龙头城市很难带动发展起来”,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目前,汕潮揭都市圈发展的突破口有哪些?
陈鸿宇:都市圈呈现“多核、多圈、叠合、共生”的形态特征。突出核心城市或龙头城市,带动一批周边城市发展,是基于“城市首位度”的理论。但是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生活、交通等领域交叉重叠,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核心城市和7个支点城市,这些核心城市优势互补,从而发挥出整体的带动效应,使得大湾区“活”起来了。当下,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几个城市一起努力,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发挥整体优势,汕潮揭都市圈就能发展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揭阳市的空港经济区、潮州的厦深铁路潮汕站和汕头深水港形成了三座城市之间的“金三角”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全省乃至国内,很少有三个地级市是如此紧密靠在一起的。这也是汕潮揭都市圈非常重大的区域优势,类似香港深圳东莞,澳门珠海中山,联动的条件和必要性更加凸现出来。要紧紧抓住“金三角”地带的发展优势,潮州西南部要努力争取和揭阳的东部、汕头市区发展融为一体,同时要和汕头一起联手向东,共同开发利用澄饶联围,将澄饶联围打造成粤东最大的产业基地,并且共同争取上级统筹土地资源。
梁红卫:我不赞同此种观点。都市圈的发展有不同模式,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既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都市圈模式,也可由多个中心城市相向发展融合而成的都市圈模式。
我认为汕潮揭都市圈发展的突破应该在都市圈规划和行动上开展协同联动。
一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成立汕潮揭都市圈发展领导小组,对三市融合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等进行系统谋划,做到规划统一、项目统筹、发展协同。
二是破解行政区划“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藩篱,构建项目推进行动协调机制,保障和加速协同发展。
谢海生:缺乏龙头城市,确实是潮汕的重要短板。潮汕的出路是在经济上做大汕头,形成龙头引擎,带动三市共同发展。可在搁置所谓“三市合并”等情况下,紧紧围绕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战略,揭阳和潮州将沿海区域(惠来县和饶平县)与汕头进行合作,或可考虑采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模式,授权给汕头全面主导建设管理,并可建立三市分利共享机制,让汕头“打头阵”,集束湾区发展资源和动能,激发粤东发展“动力加速度”,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乃至长三角都市区的联动,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区域的重要一极。
汕潮揭都市圈的形成,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规划发展、城市功能配套乃至法规和执法管理服务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协调、高度统合、深度融合的机制并逐一实施。仅仅靠修几条路和一些民生互通,远远不足以形成都市圈。
都市圈建设拉大城市框架产业精细化发展
南方日报:汕潮揭三市中,潮州在GDP、常住人口、工业化程度、现代产业占比等多方面均垫底。当前,潮州正立足优势,致力打造陶瓷、现代农业、临海、文旅、应急“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在此背景下,您认为汕潮揭都市圈的形成将给潮州带来哪些发展机会?潮州自身应如何在都市圈中寻求更多机会,取得突破?
陈鸿宇:潮州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有海有山,有较为稳固的产业基础,文化氛围浓厚。汕潮揭都市圈的构建,将促使潮州整合土地、园区资源,升级改造村级工业园,释放土地资源潜力。同时,开展旧村旧城改造工作,注重产业精细化发展,潮州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
梁红卫:汕潮揭都市圈的形成将首先给潮州市民带来出行的便利。高铁、城轨、高速在都市圈的四通八达,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其次,将直接促进潮州文旅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潮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市圈形成后,由于交通便利,都市圈内外的人都会慕名前来参观旅游,到时潮州旅游将会出现井喷的状况。旅游的发展也会产生连锁反应,带动食品、茶叶、陶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将推动潮州城市建设发展。都市圈的建设会拉大潮州市的城市框架,交通干道和城轨、高铁站点周边会成为地产和商业热点和“风口”,这将推动潮州城市跨越式发展,韩东新城将快速拔地而起,潮州形象将大为改观。
潮州要寻求突破,首先要进行客观评估,对潮州在汕潮揭都市圈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冷静分析,做到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其次,要未雨绸缪,对城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提升住建领域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引领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第三,要发挥特色。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擦亮古城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潮味”文化旅游产业。尤其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潮州要充分利用汕潮揭都市圈建设的机遇,发挥文化优势,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扩大“潮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吸纳四方宾朋,深掘消费潜力红利。
不要害怕虹吸效应做强自己才是关键
南方日报:汕潮揭三市地理位置相近、人员联系紧密,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算很大,但汕头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依然比另外两市更具吸引力。在此情况下,您认为三市之间更频繁的交流和联系会不会进一步产生虹吸效应,给潮州的发展带来挑战?
陈鸿宇:市民的选择是基于个体的需求。汕潮揭三市要发展,就不应该过度关注被虹吸、强调你强我弱,以及纠结是否制约发展空间等问题。各个城市不仅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合作共赢中寻求良性发展。
这也需要三市转变思路,共同研究和分析当前都市圈发展存在的阻碍和问题,达成发展共识,健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谋求更多层面的合作。三市要用好用活政策,针对产业、交通、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达成明确的合作方案。
梁红卫:虹吸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这一方面说明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潮州城市建设和民生领域的短板。这个短板如果不能及时补上,汕潮揭都市圈建成后,三市之间更便捷的交通联系将产生马太效应,虹吸效应进一步增强,这自然对潮州非常不利。
对此,潮州市也有清醒认识,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压力依然不小。个人建议,一要加快城市建设。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二要加大民生领域投资。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把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建设学校和医院等配套设施,加大名校、名院引进力度,努力配置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市民获得感。
三市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合作主动性和自觉性,破除以邻为壑的心理藩篱。其次,省委、省政府要加强对汕潮揭都市圈建设的领导,可以成立由主管副省长领导的三市议事协调机构,及时协调解决都市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条件成熟时,可以酝酿成立副省级的潮汕经济区。
谢海生:汕潮揭三市总体上是互补的,打通合作瓶颈,从大局和长远来说对大家都有好处。潮州需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融入和构建都市圈,同时借此积极谋划以差异化优势取得发展突破。
无一体化,则无都市圈;无高质量一体化,无高质量都市圈。三市或可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课题组,由三市党政和智库专家组成,专职研究城市协同发展的任务库、时间表和路线图,设定议题,定期公布,以“针尖”倒逼的方式,打破有形无形的藩篱。
求同存异打造优势产业格局胸怀很重要
南方日报:目前来看,汕潮揭三市的产业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例如服装纺织均为三市的支柱产业,揭阳与汕头近来均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潮州则大力引进天然气等能源产业。三市未来应如何利用各自优势,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合作共赢?
陈鸿宇:汕潮揭三市的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在各个细分市场各有优势。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占位,统筹各市之间的产业特色,探究其中的联系和合作的可能性,让汕潮揭都市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优势产业。
如,三市可利用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在汕头设立主体实验室,在潮州、揭阳设立分中心的建设契机,寻求三市之间在科技研发的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潮州与汕头可以共同研究开发澄饶联围,共建产业发展大平台;三市在“侨文章”上也可探讨共同做大做强;汕头和潮州也可以探讨旅游产业的合作等。
谢海生:这是一个关于守土责任和格局胸怀的“两难问题”,三市需要协调和取舍,但难度很大。阶段性的出路依然是协调揭阳的惠来和潮州的饶平与汕头深度合作,由汕头主导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以此形成湾区经济引擎,带动三市共同发展。三市结合自身实际,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新闻推荐
被查获的走私烟。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张丹羊通讯员刘俊彬摄影报道)记者昨日从广东海警局获悉,1月13日至14日,广东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