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网络结构及成因分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包括福建省全部9个设区市,浙江省温州、丽水、衢州3个设区市,江西省上饶、鹰潭、抚州、赣州4个设区市及广东省汕头、梅州、潮州、揭阳4个设区市,共20个设区市。海西区陆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海西区的战略地位更加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
考虑行政隶属关系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海西区设立前后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模式的变化及机理,以期为海西区实现协同、共生发展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为区域经济网络联系特别是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网络联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推动不同区域间经济网络联系的积极融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一体化发展。
海西区经济联系社会网络特征分析
以2007年、2011年和2015年为3个时间节点,对海西区市域经济联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整体网络密度分析。在海西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09年)前,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较弱;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及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海西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向多向化、稠密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基本上实现由线到面、由沿海向内陆的融合。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海西区经济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呈现出“沿海延伸、内陆扩展”的特点,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2007年的“核心—边缘”结构基本上代表了海西区成立之前的经济网络格局,处于模块化前期,山海间的经济联系较弱;2011年,网络结构处于模块化发展期,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并向内陆扩展;2015年,网络结构基本处于模块化中后期,形成了以福建省为中心的凝聚子群,边缘区的设区市随着海西区经济联系的增强逐渐融入高密度结构之中。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温州、龙岩等设区市一直处于网络核心区,梅州、潮州、鹰潭、丽水、衢州则一直处于网络的边缘。
E-I派系结构分析。为探讨行政隶属关系对海西区网络经济联系的影响,将海西区20个设区市按省份分为福建、浙江、江西、广东4个子群(派系)。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海西区4省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行政派系结构但有改善趋势。2007年,子群间的联系非常弱,分派现象较为明显,在空间上形成了以省级行政区为边界的“凝聚子群”,行政隶属关系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省内各设区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弱化省外设区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对海西区的整体发展战略不利。其他年份存在类似情况但有改善趋势,说明行政隶属关系及空间距离对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会产生一定影响,海西区4省间的经济联系由封闭逐渐趋于开放,各省份之间的经济网络联系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各子群之间溢出效应差异较大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福建和浙江的溢出效应较强但逐渐减弱,广东和江西的溢出效应较弱但逐渐增强。随着交通快速化、多样化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及国家政策的推动,行政隶属关系、空间距离近邻对经济联系的影响趋于弱化,子群间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海西区经济联系社会网络结构成因分析
成因机制分析。经济网络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是在不同动力机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首先,区域经济联系具有“距离衰减”的空间属性和“路径依赖(与行政隶属关系相关)”的发展特征,空间距离的远近与是否邻近会对区域经济联系与交流产生显著影响。
其次,交通是承载资源要素流动的载体,交通网络的不断形成和交通方式的不断改进特别是高铁(动车)的开通,大大缩小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使由“空间邻近”和“路径依赖”形成的经济网络联系结构发生相应变形,形成新的区域经济联系网络格局。
再次,城镇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会导致区域间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固定资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图或目标,影响到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另外,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区域产业结构、创新要素等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网络联系的形成和演变。
模型及变量选取。选取海西区设区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矩阵为因变量矩阵,空间邻近效应矩阵、时间距离矩阵、行政隶属关系矩阵、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矩阵及城镇化水平差异矩阵、科技创新水平差异矩阵、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异矩阵、产业结构差异矩阵为自变量矩阵,利用QAP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差异矩阵、科技创新水平差异矩阵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差异矩阵与网络经济联系的相
关性不强,作用不显著。较强的经济联系可能往往出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相似或相对完备的地区之间,海西区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巨大,如2015年,沿海地区设区市的二三产比重基本上在90%以上,厦门高达99.3%,而山区设区市的梅州才76.9%,产业结构差异会阻碍设区市间的经济联系。受到技术创新的等级扩散和梯度扩散规律影响,技术扩散更趋向于发生在技术差异不大的区域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差异矩阵与网络经济联系的作用不显著,说明海西区4省间比较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省份间设区市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海西区4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整体意识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海西区经济联系的整体网络密度不高。
2.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行政隶属关系对区域经济联系会产生双重影响,其在强化行政区(省)内各设区市间的经济联系的同时会弱化区外设区市间的经济联系,与前文E-I派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状况会影响到海西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3.空间邻近矩阵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空间近邻”效应对经济网络关联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与海西区“核心—边缘”结构特点基本相符。
4.城镇化水平是城镇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关反映,城镇经济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海西区设区市间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强化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5.时间距离矩阵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虽然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化发展,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经济联系得到了加强,但设区市间的时间成本越大,经济联系就会越弱,时空距离仍然制约着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异矩阵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海西区区域经济联系与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较高的收入水平对劳动力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区域间收入水平差异越大,越会导致劳动力群体的跨区域流动,从而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同时,根据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收入水平的差异容易引起攀比效应,从而导致设区市间的经济关联性可能加强。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记者郑志辉深邃黑的厚胶底,微翘又不失秀气的鞋头,帆布鞋面上绘上镂空撞色波点、蓝色独眼兽等复古图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