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的故土记忆 方永和油画风景赏读
背景(油画)方永和 作
重生系列八(油画)方永和 作
“小公园”一带是1860年汕头开埠以后最繁华的商业区,在这里孕育了汕头最初的商业文明和市井文化。而在小公园一条老旧的商业街的一幢楼房里,几位艺术家在这里有一个画室,叫做“摩罗街1号”。
去年的某一天,我费了些周折,终于找到了摩罗街1号,去看方永和的画。
最早一次看永和的画,记得还是在遥远的二十几年前,也是在“小公园”的一个阁楼上。那时他画的是国画,因为老泰山是揭阳一位优秀的老画师,于是他习得一手精彩的写意花鸟,即使现在想起,我仍然认为他在水墨画方面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而由于他的“有才”,所以即使甚少见面,我时常仍会牵挂这位画得很好然而一直蛰伏着的朋友。
十几二十年间,大家都在江湖上沉浮,我有时回汕,偶尔不期而遇,也是一切不知从何说起……终于,几年前他来电说在广州进修油画,我心想太好了,这老兄终于动起来了!
永和的油画题材涉及风景、人物、花卉。人物画多数是课堂作业,我把这些人物作品看作是永和借此熟悉油画造型技巧的一个手段和过程,以及对西方正统油画的致敬之作,而由于笔者山水画家的背景,我理所当然地更被他的“风景画”所吸引,也乐意写上几句。
确切地说,这些“风景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因为发源于欧洲的正统风景油画基本上是描绘特定时空的具体景物,致力于给人以身处其间的愉悦感,它有高度符合大自然物理特性的要求和视觉效果,例如阳光感和体积感以及透视的合理性等等,故此在照相机发明之前,风景画担任着摄录自然景观的功能。即使到后来的印象派,虽然在画面上加入了主观、抽象的元素,但仍然以画面的“美感”为第一要义。显然,方永和创作“风景画”的目的远远不在于此。窃以为,与其说方氏被特定景物所吸引,从而萌生出“表现”的欲望,不如说,他是首先在脑海中萌生出一个先验的主观意象,然后以这种意象去构思出一个画面氛围,再从生活体验中选取合适的零部件去组装成一个画面。换句话说,他从灵感的产生到营造成画面的整个顺序跟习见的风景创作方法是相反的,更接近于表现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个“先验的主观意象”,依我的判断,源自于方永和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浏览整批作品中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植被等等,显而易见这些画面大多来自一个母体,就是方永和生于斯长于斯的潮汕平原,那里的老屋、龙眼树、芭蕉,伴随着方永和的成长岁月。他记忆中童年的美好时光,就迹化在故乡的山前屋后、田野阡陌,以及漫山遍野的山花杂树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儿时的记忆会对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成长经历的级进,人们会在某些时间段、缘于某种心绪下意识地回忆起童年时的故乡情景,以此获得情感的安慰,并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景反刍”。
令我激动不已的是,方永和笔下的“故乡”风景,正好恰如其分地演绎了笔者以及所有背井离乡的游子心目中对乡土的复杂情结:亲近而又遥远,亲切而又疏离;熟悉而又陌生,具体而又抽象。方永和的作品带着一种东方的诗性,一种内省而含蓄的情思,一种引而不发的情感张力。他无意于做出宏大叙事的姿态,只是忠实于内心的情感抒发,以及技法的自由表达,这一点,跟中国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因此方氏这批作品,笔者更愿意视之为“油画山水”,事实上,这些画无论从布局、虚实处理到画面的气氛,许多元素确实借鉴了山水画的处理方式,他在这批作品中巧妙地糅合了原先具备的中国画素养,很好地处理了油画技术和“笔墨感觉”的关系,使画面既有油画的力度和颗粒感,又散发出水墨画特有的氤氲气息,极准确地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时空感。在各出奇谋的当代艺术圈,方永和的这种结合,无疑具备了一定的独特性和打动人心的力量。至于永和是否有必要重拾毛笔,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其实已经在油画的幌子下面,“暗渡陈仓”地完成了深藏于内心的中国画理想,他也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表达着对故土的膜拜和敬意。
“故乡”这个词句对每个个体来讲是具体抑或虚幻,它总会时刻给我们以慰藉,并且给我们以力量和希望。
新闻推荐
“双11”全省快递量预计达9亿件 新增15万名临时用工、6.5万台汽车助力“双11”
快递员在整理快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摄又是一年“双11”,今年广东的买家将创造多少的包裹量呢?10月30日,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