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油塘大爆破
●张谨洲
20年前,作家程贤章打电话问我:“新闻界盛传五华有"三直",是哪"三直"?”我说:“路直、性直,还有"一直"。我给你说句五华俗语,前半句是"有食唔晓食",你续上后半句,就是第三直了。这"一直",哪里的人都适用。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通常都是采取这一仪式告别人世。”我向程贤章补充说:“这"三直",源自广东省作协主席陈国凯描写五华县城情景的、发表在《梅州日报》上的一篇散文。"路直",是指五华县城新修的从县政府直通水寨大桥引桥桥洞的水泥路。这段路宽约13米、长约1300米,以当时五华县城的街道而论,算得上是康庄大道了,难怪一个居住在高寒山区的老农初游五华县城时惊叹这是可供一寨人同时晒谷的"石禾庭(晒谷场)"。”
20年后,我向定居在五华县城的一个文友重提五华“三直”的故事。文友动情地说:“如今的五华县城,已是"鸟枪换炮"了。且别说高楼林立、美轮美奂,也别说道路交错、四通八达,只说供休闲的新、旧两个公园,就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文友说的新公园,是指老河道公园。公园以“老河道”命名,貌似“少文”,内涵却很“厚重”。
“老河道”是琴江改河的产物。时间要追溯到1975年12月4日。45年前的这一天,我以《梅江报》(《梅州日报》前身)的记者身份,随梅县地委书记胡辰祥观看五华琴江下游改河工程油塘段定向大爆破。我们进入现场时,现场外围已经戒严,而且挤满了等待放炮的群众。离大爆破现场不远的山坡上,搭建了临时观礼台。当第一组雷管炸响之后,埋在坑道里的雷管,有如闷雷般接二连三炸响,泥土、碎石直冲云霄。当戒严撤销之时,群众从四面八方拥向现场,争睹油塘地段炸后颜容。离开观礼台的时候,胡辰祥特别提醒我:《梅江报》不要发表这次大爆破的消息。究竟出于何种原因,对于我,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油塘大爆破是定向的,用去炸药126吨,爆松石方23.3万立方米,广州地震部门测定震级2.8级,电询五华是否发生地震。油塘至白石洋是当时五华琴江下游改河工程的关键地段。琴江下游改河工程从1975年5月17日动工;1976年5月,油塘至白石洋新河道通水;1977年5月,上坝段通水;1982年5月,改河工程基本完工。《五华县志》(1991年版)对改河工程作出了概括性的描述:“总投资942万元,投工627.2万个,缩短河道6.9公里,可扩大耕地、鱼塘、基建用地面积3070亩,防洪受益农田2.1万亩。因急于通水,新河道宽度和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遗留尾巴较大。”
今年,金秋的一天,我循着当年琴江下游改河工作的地段,从上坝沿江大堤溯江而上,经白石洋,来到油塘,远望当年搭建临时观礼台的山头,沧桑之感顿时涌上心间。随后,我在俗称为“五华鸟巢”的周围漫步,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了几个景点,尔后来到老河道公园。一进公园,“老河道公园”5个大字顿时映入眼帘。有一位长者在公园题字前伫立良久,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我走上前去向他请教。他问我是否初游公园者。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的神色,自我介绍说:“我80多岁了,久居五华县城,是油塘大爆破、琴江改河工程、公园修建项目的见证者。”
从油塘大爆破,到老河道,以至命名老河道公园的思路,如同五华许多地形、地物、地方的命名,诸如梅林镇的赌婆石、横陂镇的下孵坝、周江镇的中田凹一类,都属于突出乡土特色、反映民情民意的一种文化现象,给世人留下了充足的联想、钩稽空间。
新闻推荐
普宁海关关员指导医疗物资生产企业人员准确申报。陈文平摄今年以来,汕头海关所属普宁海关强化监管,严格进出口环节医疗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