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城束砂 五代匠人守匠心手艺传承百余年
赵汉容将糖浆用瓢子分次加入滚筒中,让滚筒里炒熟的花生米“穿上”糖衣。
刚出炉的束砂在竹编容器里静置放凉,每一颗都呈现出雪白色。
“赵叔,有新鲜出炉的束砂吗?”“有有有,要多少?”“给我来4斤,谢谢。”傍晚时分,位于潮南区仙城镇陈仙公路的一间饼食铺“赵嘉合束砂”,繁忙的气息扑面而来,村民三三两两前来购买束砂,商铺老板赵汉容忙得乐呵呵。村民享受着这一传统小吃的同时,也回味着与这家老店的记忆。
仙城束砂的结构有点像鱼皮花生,只不过其包裹物不是面粉而是一层糖衣。由于这层糖衣状如雪砂,将花生米紧紧束在里面,所以就称为束砂,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潮南当地,束砂带有吉祥的寓意,是民间祭祀的供品、婚嫁的用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而对于喜欢喝工夫茶的潮汕人来说,束砂还是一种不错的茶配。
“15岁起学习制作束砂到现在,做了大半辈子的束砂咯。”赵汉容话毕,继续忙活着。
数十年光景,足以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银丝满头的老大爷,位于陈仙公路的这家老店门楣上至今仍保留着“赵嘉合”的老旧牌匾。逢年过节,店外来买束砂的街坊络绎不绝,店里赵汉容一家则忙得不可开交。大家买完东西回家,与亲朋好友喝着工夫茶吃着束砂,熟络地聊聊家常,闲适地度过一天。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
源起
束砂技艺始于太祖公
等最后一筒花生米均匀地裹上糖浆,变成白花花的束砂后,赵汉容也停下了手中的活,洗了洗手走出作坊,慢悠悠地喝了一口茶。厨房里,赵汉容的儿子与媳妇则熟练地将可以出炉的束砂转移到竹编容器中,没有丝毫马虎。
“小时候我常听家族里老一辈人说,束砂这门行当是我太祖公所创,那时人们都叫他"阿文",他是村里小有名气的饼食师傅。大家都说太祖公做的饼食很好吃。”仙城束砂第五代传承人、今年67岁的赵汉容打开了话匣子。
与太祖公阿文有关的传说,赵汉容都是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小时候的他很爱听故事,有些故事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赵汉容告诉记者,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好在阿文有一手制作潮汕饼食的手艺,还不至于挨饿。有一次,阿文被人请到惠来县(今揭阳惠来)做饼食,他无意中尝到惠来产的花生,觉得味道香品质好,当时萌发了将花生进一步加工的想法,又想到平时常打交道的白砂糖,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回家后马上熬制糖浆倒入炒熟的花生米中,制作出最原始的“束砂”。
赵汉容至今仍觉得太祖公制作束砂是“老天爷赏饭吃”,他说:“以前炒花生一直是用大铁鼎加入砂子来炒熟。而且,那时候可没有像现在省时省力的机械滚筒,那时候都是用竹编容器反复摇晃,让花生米"穿上"糖衣,直至冷却。”
由于父亲在赵汉容3岁时就因病去世,迫于生计,从12岁起,赵汉容就开始到仙城供销社打工,帮供销社的饼食店掰花生取花生米赚点零用钱贴补家用。两年后,他开始帮忙手工“摇束砂”,也就是手捧竹编容器左右使劲摇晃,使容器中的束砂成品逐渐冷却下来,“那时年龄还小,竹编容器加上束砂有好几斤重,刚开始摇总是手酸背疼,只能咬咬牙忍下来,慢慢也就习惯了”。
彼时,赵汉容的叔伯也都会制作束砂,他也从那时起跟着叔伯学习制作技艺。不甚复杂的手艺,加上自身聪颖好学,赵汉容很快掌握了炒花生、熬制糖浆、裹糖衣等制作方法。
上世纪50年代,27岁的赵汉容与二哥合伙在友南村开了一间饼食铺,除了卖束砂,还卖豆条、麻薯条等小吃,两兄弟通力协作从早忙到晚,一天可做100多斤束砂,“当时束砂一斤仅卖9角钱,用报纸简单包装好就能卖,村里的人也都知道我们的这份"祖业",经常来买”。
就这样,兄弟俩合伙经营了5年后,时年32岁的赵汉容选择单干,他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同时在其兄长的资助下买下如今饼食铺所在地的两间房屋,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那时候,我们家族很多有劳动力的成员几乎都参与到束砂制作中来,然而近十年来却越来越少,许多亲戚纷纷转行,目前家族内只剩我一家在做。”回忆往昔,赵汉容感慨道。
技艺
制作技艺最难在于掌控火候
那么,制作束砂的技艺有哪些?赵汉容说,制作束砂,首先要挑选合格的原材料。通过精挑细选,合乎规格的优质花生米被倒进一个不锈钢滚筒里面,然后点燃煤气来翻炒,类似水泥搅拌车的滚筒搅拌操作。
赵汉容所选用的花生米均是来自江西或山东,在他看来,选材这一步尤为关键,“花生米一定要选用好的,且在高温状态下不易出油的,这样才能顺利"穿"上糖衣”。
选好材料,还要筛选出大小均匀的花生米,这一步就交由他的妻子赵素香来完成,只见她手捧一个布满一厘米孔径的大竹筛盘,左右摇晃,长度小于一厘米的花生米自然落下,剩下的花生米就可以拿来制作束砂了。“从以前到现在,都是我用筛盘来筛选花生米,这些不符合制作要求的花生米,我们就把它们卖给别人拿去炼制花生油或者其他用途。”赵素香介绍说。
选好大小合适的花生米后,赵素香的儿媳林少玲熟练地把花生米转移到提前预热好的炒锅里。炒锅也是一个滚筒,滚筒下方是一个煤气炉。花生米一倒入滚筒中,马上匀速地翻滚起来。林少玲把盖子盖好后就暂时走开,给熬制糖浆的赵汉容打下手。
“炒花生,火候控制必须恰到好处,如果火候不足,束砂吃起来就不够脆,如果炒过火了,花生则会带着苦味。现在用机器翻炒,好处也在于可以炒得更加均匀。”林少玲说。
在炒制花生的同时,赵汉容则用白砂糖熬制糖浆。熬糖的状态直接关系到糖衣的颜色和口感,因此,整个过程必须仔细观察,精准掌控火候。花生米炒熟后,赵汉容儿子赵晓川帮忙把花生米转移到另一滚筒里。此时,赵汉容熬制的糖浆也出锅,与炒熟的花生米合二为一。
“加糖浆时要一瓢瓢分次加,每瓢间隔两三分钟。裹上糖浆的花生米还要借助外力进一步翻炒,就会迅速变灰白。”赵汉容所说的“借外力”,是指还需要用铲子作进一步翻炒,以免粘连。轰隆隆的机器声中,赵晓川在旁盯梢,不时把铲子伸入快速滚动的滚筒中搅拌。
20分钟过去,滚筒停止转动,赵晓川将刚出炉的束砂装入竹编容器里,拿到作坊外放凉。随着温度逐渐降低,10分钟过后,糖衣也由浅灰白色转为雪白色。至此,花生米真正完成了“束砂”的转变。
寄望
年轻一代守正创新传承技艺
沏上一泡工夫茶,拿起几颗束砂放入口中,赵汉容享受着自家的劳动果实,面露喜色。赵汉容说自己是幸运的,多得政府和街坊邻居们的支持,“忙活了大半辈子,虽然赚得不多,生意却一直很红火,凭着这门"祖业"养活一家人”。
逢年过节是赵汉容一家最忙碌的时候,此时,束砂需求量大,他们往往要多备原材料,甚至连夜奋战。为应对大量订单,赵汉容几年前就买了两台大型包装机,让束砂实现自动包装,效率大为提高。据说,过年期间往往要制作两万多斤束砂,一度供不应求。
“过年前,在外工作的大儿子大儿媳也会回家帮忙包装。大儿子对这门手艺不是很感兴趣,我也没强制他一定要留在我身边学,只要一家人开开心心就好。”赵汉容称,学习这门手艺除了要会吃苦,还要沉得下心,小儿子赵晓川很有潜质。
说起未来的打算,赵汉容认为,赵晓川跟着他学了好几年时间,自成家后夫妻俩做起束砂来更是配合默契,束砂出品也好,他很放心让他来接棒,“我这老头现在也就把好火候这一关了。我也鼓励年轻人多钻研学习每道工序背后的道理,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嘛”。他希望年轻一代能把束砂继续做好,在新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冲击下守正创新,借助网络营销来进一步开拓市场,努力将“赵嘉合束砂”技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揭阳海关关员对进口LNG船舶船员开展体温监测。方铎恭摄6月23日,外籍进口LNG船舶“OceanicBreeze”在鸣笛声中靠泊揭阳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