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场铁铺打银街 生产经营活动对地名的影响
吴构松
在潮汕地区,有一些地名反映了当地曾经突出的标志性产业,给人深刻的印象。
标题中锡场、铁铺、打银街就是一串“响当当”的地名。锡场,在榕江边上,原来叫三姓村。村民淘锡砂炼锡,后改名锡场,现在是揭阳市揭东区一个镇的名字。潮州的铁铺镇,今属湘桥区,相传宋末此地有一打铁店,以造船钉闻名,人称“拍铁铺”,后来省称“铁铺”。澄海的盐灶,古时因垒灶煮海水制盐得名。世事变迁,今天虽再无昔时的“场”“铺”“灶”,但生产经营活动的历史记忆却以地名的方式留存下来。
潮汕地区带“圩”“市”字眼的地方常常是古集市,如饶平的新圩、浮山圩,澄海的店市,汕头与潮安庵埠接壤处的葫芦市。有趣的是,潮安归湖镇政府驻地,叫葫芦圩,也叫葫芦市。这是潮州话里“市”“圩”同义的生动证明。
在人口高度集聚的城镇,遵循“物以类聚”的法则,总会渐渐催生出一些服务民众的“功能区”来。饶平的黄冈镇有几个地名就属于此类。旧时瓮城东门外,是郊区农民买菜之地,留下了菜场街的地名。下市社区得名也算悠久。地名志载:明代嘉靖十七年(1548年)城东集市一带称“下市”。另有一个楚巷社区,其实是原先买卖山草的地方,叫“草巷”,后来取“草”的谐音字改为今名。
在汕头埠,以作坊、行业名称命名的街巷更多。曾有有心人搜集了一大串:杉排街、盐埕街、打锡街、打索街、打石街、银珠街、铸鼎巷、当铺巷、糖房巷、布袋巷、青窗巷、衣锦坊、牛屠地,这些地名有的沿用上百年至今。还有的街巷名,仅为俗名并未“转正”,但在老百姓口中活着,如雨伞街、鸡囝街、米行街、灯笼街、番薯街、柴秤街、客栈街、收找街(收找是兑换货币之意)。
历史上,作为粤东中心的潮州城,人口众多,业态发达,商业繁荣,形形色色的“功能区”分布城里各处。处理垃圾、排泄物的有尿埔、地粪巷、牛屎池,宰杀、贩卖牲畜的有治(潮音台)牛巷、治羊巷、猪囝场、鸡鸭鹅巷等。有的行铺影响大,或业务独特,也被用作地名,如东丰栈巷、元盛栈巷、当铺巷、家伙巷、旗杆巷。颇具规模、特色鲜明的手工业,也能直接成为地名元素,像经营竹器的竹蔑街,经营石器的打石街等等。
天翻地覆,世事沧桑。今天在这些地方大多已难寻地名所反映的产业或功能形态了,但回望、品味这些街巷,或许尚有裨益,譬如打银街。
打银街,在潮州城内,连接西马路中山路,一条长约六百米的街巷,曾以云集金银饰品作坊闻名遐迩。前些年有记者探访调查,发现潮州金银饰品业有超过一千年的悠久历史,清末民初最为鼎盛,城中作坊五百余家,打银街便是金银作坊的聚集地。后来这些金银作坊已成历史云烟飘逝,“打银街”从名副其实走向“实不副名”,只留下引人遐想的三字街名。
地名是符号,是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地名研究的功用之一是开发利用地名资源。近些年,活化保育潮州古城的话题热度不低。我想,打银街正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把金、银器制作和与之相关、相似的手工业、服务业集中到这里来,如婚庆首饰的定制,景泰蓝的设计、制作等,是否可行?在工艺过硬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富有潮文化内涵和时尚元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仅仅面向整个海内外潮人群体,就有不可小觑的前景。加之打银街北连工艺品一条街中山路,南通婚庆用品一条街西马路,三街呈现“工”字形格局,如果打银街能“实副其名”,三街定能相得益彰,显著推动产业集聚、扩大规模效应。
谈商业经营与地名的关联,不能不提一个地方——潮安的金石。南宋年间,民众自福建莆田避战乱汇集此地,结社建庙,取“盟坚金石”之意叫“金石庙”,集市称“金石圩”。直至今天,这个古圩镇的商贸活动仍然十分活跃。1956年之后的乡、公社、区、镇等建置都以“金石”为名,彰显斯地居民对践约、守诺的体认和推崇。在今天市场经济语境下,这个地名所蕴含的坚守契约、崇尚诚信的价值弥足珍贵。
新闻推荐
叶牛平带队到揭东区调研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强调 坚守制造业阵地 服务企业 推动项目
本报讯(记者林锐磊通讯员吉宗)27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牛平带队到揭东区调研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建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