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梦造就进士街 王氏人奋力家乡事

南方日报 2020-06-12 06:21

王希文多次建议朝廷仿造蜈蚣船,作为“御敌守城之具”。

王希文曾上书《重边防以苏民命疏》为民请命。

莞城图书馆组织出版《东莞历代著作丛书》,将《石屏遗集》与《壮其遗集》旧抄孤本合编为一册。

王希文撰写《却金流芳记》,记录李恺却金故事。

■从名家看东莞(四)

文:张晓敏

从振华路出发,沿着王屋街向前,一家门前挂着花灯的店铺尤为显眼,这里就是王藻记花灯店,传承人王浩均正坐在门前加工竹条。王屋街近年以花灯闻名,在古时又名“圆沙坊”,是有名的“进士街”,后因王姓家族聚居而改名。圆沙王家,是莞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之一,因出过多名进士而声名远扬,更因七世王希文为官清廉耿直、十世王猷文武双全而名垂青史。此外,由王希文所创建的王氏家庙是东莞目前唯一一处明代的建筑古迹,是莞邑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之一。

一门数进士,王氏文风长

据民国《东莞县志》记载:圆沙在城西二里海中,昔有亭址,今废。邑人郭昌胤修复,昔布衣作偈云:“后三百年石龙过海状元出”,又云:“圆沙圆,出状元”。事实上,此偈至今没有灵验。截至光绪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束,王屋街虽没有诞生过状元,但有多名进士从这里走出,其中以王希文、王猷最为出名。

圆沙王氏,特指县令王中行之后。据记载,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至宋光宗绍熙元年间,王中行被任命为东莞县令。热心教育的王中行将当时规制湫隘的东莞学宫进行扩大重建,得到乡贤黎晦献地,成功将学宫迁建于上士冈(今莞城花城广场一带),奠定了元、明、清直至民国东莞县学的规模。从此,东莞文风大振。

王中行育有二子。长子伯参;次子王秉彝,字伯赐,官至浙东宣抚使,改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属于宋末知名度较高的使臣之一。时值元兵南侵,王秉彝志不能行,遂归隐于揭阳。但揭阳土寇蜂起,社会混乱。王秉彝只能携幼子信卿迁居东莞。明朝建立后,信卿之子龚辅遵父遗命,将家迁移至圆沙,最终繁衍为圆沙王氏。王氏遂以王中行为始祖,王秉爵为一世祖,信卿为二世祖,恭辅为三世祖。

在圆沙王氏的后人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七世王希文。王希文,原名世宁,字景纯,号石屏,因上书《苏民十二策》闻名,以《石屏遗集》流芳。王希文为人爽朗,遇事敢谏,于嘉靖初年上书方伯东湖吴公《苏民十二策》,原题为《东莞儒学生员王希文上方伯东湖吴公苏民十二策》,针对嘉靖初年东莞的民生弊病,提出整治方案,此策让他一举成名。后再次上书《重边防以苏民命疏》为民请命。

与大部分士大夫不同,王希文重视科技,尤其是“火器”(军队的枪炮)。在王希文尚未中举之前,白沙巡检司何儒在屯门之战中,俘获武器佛郎机炮,王希文及时差遣何儒将四门炮,并携工匠杨三,呈送梧州军门,再转交给朝廷。这些在《重边防以苏民命疏》中均有记载,并成为明政府仿制佛郎机炮的重要资料。此外,王希文多次建议朝廷仿造蜈蚣船,使橹用铳,以“为御敌守城之具”,被誉为“历史第一人”。

《石屏遗集》是王希文的著作集,原名《给谏石屏公遗集》,分上、下两卷。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曾撰写《明代王希文、王猷及他们的著作》一文并表示,此书虽应酬之作颇多,影响书籍整体质量,但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它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十世王猷,字胤方,号壮其,是王希文的曾侄孙。万历三十七年考中举人,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升职户部主事。王猷文武双全,他对于明代的贡献,主要在于招抚郑芝龙,平海盗李魁奇。

时值海盗郑芝龙拥众攻逼泉州,王猷临危上任泉州知府。到任后,他整顿士兵,撰写《编垛事宜》二十四条,督兵捍御,屡挫贼锋。崇祯二年,李魁奇、钟斌等围剿泉州,王猷联同时任福建布政使兼巡抚熊文灿固守城池,并亲身督战,率兵追剿,横行数年的海盗终被荡平,此后王猷升为兴泉道副使,于任期内因积劳成疾而离开人世。王猷为官时深受爱戴,百姓听闻其去世后纷纷罢市,巷哭野祭,可见他在泉州百姓中的威望。

王猷著有《壮其遗集》,与王希文的《石屏遗集》原来都是仅有手抄本存世。2011年,由莞城图书馆组织出版的《东莞历代著作丛书》将《石屏遗集》与《壮其遗集》的旧抄孤本合编为一册,使得以再现世人面前。

王氏自明初迁入圆沙以后六百余年,可谓是人才济济。王希文、王猷之外,圆沙王氏还曾涌现出六世王琼,其为成化四年举人,授广西象州学正,历福建漳浦县教授,官至广西贵县知县。辞官归,以诗酒自娱,与东莞耆儒结凤台诗社,子四人,其中有一女儿嫁给茶山进士钟云瑞;七世王恩,官至两京兵马指挥;八世王时春,隆庆四年举人,授河南武修教谕,升湖广宁远知县……由此可见,圆沙王氏一门饱学之士、耿介之士、廉洁之士,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浓浓乡梓情,忠厚传家久

嘉靖十三年(1534),王希文因“抗疏”被迫归莞。归莞后,王希文一心投入回馈乡梓。

在族内,倡修王氏家庙,首编《圆沙王氏族谱》。在族外,倡修道家山雁塔,保存东莞古迹。此外,王希文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撰写碑文《却金坊记》,表彰重视与外商平等贸易而廉洁却金的李恺,成为我国与外商贸易的重要史料;二是倡议将鹤立沙承税填筑招墟,与林震洲创承石龙墟市。

从王屋街通往牛骨巷,便是久负胜名的王氏家庙。王氏家庙初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间三进四连廓结构,通面阔15.7米,通进深34.3米,宽15.7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屋顶,人字山墙。三进后墙保留明代建筑,墙上有大青砖呈青灰色,砖面上有拍印“湛宅”二字,为当年增城名士湛若水所赠。王氏家庙此前隐身于莞城医院,今为莞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家庙曾因口口相传的一句民间谚语“你狼过王氏家庙的"犭贪"”而尽人皆知。在旧时,“犭贪”照壁被竖立在家庙池塘边,现已保存在人民公园中,东莞博物图书馆旁边。关于“犭贪”,东莞坊间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王希文曾在朝廷制服番邦进贡的怪兽,皇帝十分高兴,于是将怪兽赠予王希文。王希文归莞时亦将其带上并严加管束。王希文死后,怪兽四处危害,偷食田禾,最后因为贪食池塘中月亮倒影而溺死塘中。怪兽因贪而死,故称之为“犭贪”,王氏家庙立此照壁,告诫族人为官要清廉。

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北门外光明路、教场街街口的却金亭碑,同样与王希文相关。却金亭碑所在的位置曾是东莞最早的墟市“教场墟”,是当时东莞最热闹繁华的地方之一。明嘉靖十七年(1538),暹罗(今泰国)来华首领柰治鸦看带着货物来到了东莞,番禺县尹李恺主持对外贸易事务,不准官吏随意抽盘、骚扰外商。事后,柰治鸦看赠金答谢,李恺却金。明嘉靖二十年(1541),李楣立却金坊碑,广东监察御史莆田人姚虞和王希文分别撰写碑文,为后人记录故人廉政故事。据了解,如今立在亭里的是姚虞所撰的《却金亭碑记》,王希文的《却金流芳记》碑存于东莞市博物馆。

此外,王希文还首倡将鹤立沙承税填筑招墟,由他出头,与林震洲创承石龙墟市。据《石龙林屋十四世孙林贤杰康熙五十七年重修祠堂碑》记载:“我林宅再将鹤立沙承税填筑,起造招墟,任客建创,而王石屏公倡首。结构亭宇,聚藏客货,亦卜后昌之意……昔时震洲公,由东京荣旋,遂与世好先达王石屏先生出名,创承石隆墟市,商卖云集,财货日丰。”碑中说言“石隆”,即石龙,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东莞石龙开墟的最早记载。

■参考文献

杨宝霖《明代王希文、王猷及他们的著作》

杨宝霖《东莞氏族源流(八)》

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课题组

《莞城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

《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专题展览

新闻推荐

粤东五市上月进出口环比增11.9%

羊城晚报讯记者赵映光,通讯员杨昭伟、吴红涛报道:记者19日从汕头海关获悉,今年4月份粤东地区(包括汕头市梅州市、汕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