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参与建设的建筑工程师李景华讲述拓荒经历 披荆斩棘建起特区现代化楼宇

汕头日报 2020-06-25 06:33

“投稿或提供故事线索,请扫龙湖区文联二维码,详见有奖征集启事”

引子

说起李景华,在汕头的建筑界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汕头的不少标志性建筑都是他主持施工的,最有名的当属汕头国际大酒店和汕头电视塔了。李景华于1970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是最早一批参与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建筑工程师。

作为汕头建筑界的风云人物,李景华却显得特别朴实憨厚。他一生乐于助人,捐资助学,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一件衣服穿了十多年都舍不得换掉,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默默劳作而不知索取。其实,汕头特区正是有很多像他这样朴素务实、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开荒牛”,才能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特区速度与经济繁荣。

口述

建厂房前先要恶斗蛇和仙人掌

在确立建设汕头经济特区之后,最先启动的就是特区厂房的建设,我们省二建承接了特区里大部分建筑的施工,几乎是最先进入特区工作的一批人。我当时负责的是龙湖村以北那个片区的厂房建设,建的都是轻工业厂房,在建筑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难度,比较棘手的是前期的地面平整。

那时候,龙湖特区范围内都是沙丘,沙丘上长满了仙人掌等各种带刺的植物,要在这里建厂房,得先把仙人掌铲除。因为没有机械设备,铲除掉仙人掌全靠人力。大家拿着锄头、铁铲一片一片清理,手脚常常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漓,大家拔完手上的刺又继续干活。在铲掉沙丘上的仙人掌时,经常会有蛇突然窜出,蛇打得多了,我们基本上都能第一时间快准狠地把蛇打死。工地有很多坑坑洼洼,运输建材的汽车经常会陷入坑里动弹不得,每当这个时候,不管是建筑工人还是技术人员,都变成了推车工,大家合力才能把车推出坑里。

工地上的生活比较艰苦,物资相对匮乏,经常感觉吃不饱,改善生活只能去龙湖村那边吃小炒,但我们为了赶工期基本没有时间,都是将就着吃。但这还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台风天,我们当时的办公场所都是临时搭建的篷棚,每当听说台风将至,我们都要提前用粗绳子加固篷棚,以防被风吹倒;强台风来临的时候,办公室基本就保不住了。

条件简陋却高效建起优质工程

那时的建筑施工设备非常简陋,唯一的自动化设备就是工地的小吊篮,但也只能运载一些建材,没办法载人,大家每天上下楼都要走楼梯,来来回回几十遍;钢筋水泥都是靠人工搬抬;那时打桩是采用灌注桩,而且口径很小,只有30厘米宽,因为口径太窄常会出现阻塞,造成断桩,一断桩前期的操作就白费了,只能重新来过。

就是在这么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为了能尽快建好厂房招商引资,每个建筑的工期都要求比平时加快10%至20%的进度,时间非常紧迫。

为了赶进度,我们需要经常加班,深夜下班是经常的事。特别是浇注楼板的时候,我必须从头到尾跟进,不敢有一时半刻的疏忽,以保证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因此经常会加班到夜里两三点。下班后还得骑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回家,每天回到家里在,经常累得倒头就睡,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更没能和家里人说上一句话,就已打起了鼾。

其实,在特区工作的同事们都是这样的,大家激情澎湃,干起活来不要命,废寝忘食日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工地总是一片热火朝天,大家齐心协力,只想赶进度,保质量。也正是因为这股只争朝夕,不畏艰难的特区精神,支撑着我们实现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工程都高效而且优质地完工,我带领的施工队经常拿到工期奖和进度奖。

当时,虽然施工环境差,施工设备落后,但我所在的省二建公司所承接的所有施工项目在当时都是相当先进的。特别是特区管委大楼,房间布局、门窗、通道、消防设施都极具现代化,有专门的汽车通道可以直达大楼正门,宽大的窗户采用了当时比较少见的铝合金材料,很多建材以及电梯都是进口的。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建筑物,特区管委大楼还上过《中国建筑学报》。

互帮互学是特区精神最好的传承

我于1970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原来在兴宁工作,1975年来到汕头省二建公司,是当时公司唯一的本科大学生。当时特区高学历的专业建筑技术人才比较少,但周围都是勤学肯干的年轻人,他们碰到问题都会积极想办法解决,虚心求教学习,我后来在公司培训班、电大、职大讲学,很多人都是白天辛苦工作,晚上还挤出时间来听课。正是这种勤于学习、奋发图强的干劲让我们在特区建设中克服了一个个的难关。

1983年,我被委以重任主持汕头国际大酒店的施工工作,当时汕头市的高层建筑行业刚刚起步,各方面的技术和设备还很落后,作为当时粤东第一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前所未有。但好在我在大学期间学习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经过不断研究和思考,终于克服了“喷水时钟”、大型旋转餐厅“璇宫”等多个施工难题,设计出可行的施工方案,使这个工程项目提前封顶、提前竣工,并省下了巨额的工程造价,我也因此获得了一笔数目不少的奖金。

在特区的工作中让我深深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想起我的家乡揭西县棉湖镇上浦村因为没有学校,村里的小孩每天要走几小时的山路去邻村上学的情况,1991年,我决定将我这些年来在特区工作时积攒的大部分积蓄用来为家乡办一所学校,为此还跑到新加坡发动村里的旅居侨胞一起捐资,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乡亲合力建成了棉湖上浦永光学校。

我相信,只有互帮互学,才能把特区的拼搏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档案

人物:李景华,揭西棉湖人。

原省二建公司高级工程师。

口述时间:2020年6月22日下午

地点:阳光海岸小区

记录:许玉璇 莉莎

新闻推荐

揭西县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 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农产品”

本报讯(记者张秀川通讯员邹嘉文)记者从揭西县有关部门获悉,阶段来,该县持续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工作,加强源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