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的方言俗字

汕头日报 2020-05-16 01:41

■ 林伦伦

关于方言俗字,以前有过不同的名称。饶宗颐教授曾叫作“方文”,他说:《刘龙图戏文》中的俗字“皆字书所无者,不特可推究方音,且保存在"方文",可为俗字谱增添不少资料,言小学者不应以其鄙俚而轻视之也。”(饶宗颐《抄本<刘龙图戏文>跋》)饶公讲的这个“方文”,是与“方言”相对而言的:“文”指文字,而“言”指有声的语言。此外,还有叫“方字”“土字”“俗字”“方域文字”的别名。本文采用“方言俗字”的叫法。

潮汕方言俗字的研究,以往成果多数是以民间文学、文艺作品资料为对象。其实,地名中也有一些方言俗字值得研究,因为它们也是较稳定的、可采信的资料。例如:

“埕”,意为庭院、广场,以它为地名的如汕头市金平区的“盐埕”“高埕”,潮阳区的“古埕”,惠来县的“新厝埕”,饶平县的“高埕、东埕”,南澳县的“前埔埕”等。“埕”的本字是“庭”,指四合院中的露天庭院,引申指广场,乃是古义。《玉篇·广韵》:“堂阶前也。”这就是潮汕话所说的“外庭”。引申为室外的广场,如晒谷场叫“粟庭”,晒盐场叫“盐庭”等。但“庭”字群众多知其文读têng5,少知其有白读音 dian5,所以,造了个方言字“埕”。

“墘”字,潮音读gin5,指边沿。据有关资料统计,“福建省带"墘"字的地名有951处,广东省116处。”(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墘”是闽方言字,所以,广东省带此字的地名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语区,如澄海区东里镇的“溪墘街”、龙湖区的“合仔墘”等。其实,它的本字是“船舷”的“舷”,潮汕话把船舷叫作“船坡舷”,引申泛指边沿。

刣,潮音tai5(台),宰杀的意思,如“刣猪”“刣鹅”“刣人放火”“刣鸡教猴”等,地名有“刣猪澳”等。“刣”是方言字,本字是“治”。《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作炙饼法”:“取好白鱼,净治,除骨取肉。”又第八十“衔炙法”:“取极肥子鹅一只,净治,煮令半熟……”这里的“治鱼”“治鹅”,就是潮汕的“刣鱼”“刣鹅”。客家方言也称宰杀为阳平声的“治”,可做佐证。有些街道原先的名字就叫“刣猪巷”“刣牛巷”等,但后来此类街道名称多数都被雅化了。

虫習,潮音sab4,成堆的贝壳,可以用来烧成贝灰作建筑材料。堆虫習的地方叫“虫習堆”“虫習墩”,有的地方也用作地名,如“虫習墩脚”等。虫習字《广韵》《集韵》已经出现,但解释为“虫名”,或者“虫貌”,与贝壳无关,音也不对。虫習应该是潮人自造的俗字。

蛴,潮音cih8(齐8),梭子蟹的一种,地名有“蛴仔坪(澎)”等。多数专家认为“蛴”本字是“蠘”。

荖,潮音lao2,学名蒌藤,又名浮留藤,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闽、广人食槟榔,每切作片,蘸蛎灰以荖叶裹嚼之。”由此可知,“荖”的本名是“蒌”,闽人不识而造“荖”字代表之。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三云:“蒌藤,一作浮留藤,土人误作为"荖",字释无"荖"字。”“浮留”也作“扶留”。汉·杨孚《异物志》:“古贲灰、牡蛎灰也,与扶留槟榔三物食,然后善也。扶留藤似木防。以扶留槟榔所生相去远,为物甚异而相成。俗曰:槟榔扶留,可以忘忧。”由此可见,种植荖叶(扶留)、以荖叶蘸贝灰吃槟榔的习俗最迟汉代已经有了。南澳县云澳镇有“荖园村”,据说村中过去有一块较大的园地种植“荖叶树”,叫“荖园”,后以“荖园”命村名。顺便说一下,潮汕俗语还有“爱你例哩就荖,勿你哩就草”,意思是用你时你就是个人才,不用你时你就什么都不是。

堀,潮音kug4(屈),普通话正字写作“窟”,澄海区的月窟也写作“窟”,但汕头地名中多使用方言字“堀”,如澄海区的大埔堀、潮阳区的大堀洋、龙湖区的港堀等。其实,“堀”“窟”是异体字,“堀”字《诗经》时代就存在了,后来的古代文献两字并用。《现代汉语词典》把“窟”当正字,“堀”当古文古字处理。但我相信,潮汕人用“堀”字是自己的创造。

个别与山区有关的地名则有个“輋”字,意思是放火烧山,以开山林,是山民的一种叫“山輋”的生产方式。如潮阳区的大輋、内輋、外輋等。这个地名用字被专家看作是客家话的专用地名字。邵宜《广东地名分布的特点及地名标准化问题》云:“据考察,以"輋"作地名的主要集中在粤北和粤东的客家话地区。其余地区(潮汕话和粤方言地区)很少看到这样的地名。”(《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这个“輋”字,在不少地方,写成潮语同音字“畲”或者“斜”。

新闻推荐

惠来县部署宣传文化工作 举旗定向聚民心 守正创新谱华章

本报讯(记者翁兴耀黄卓奇特约记者林楚明)近日,惠来县召开全县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