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 郭笃士:水城莲角池一个文化符号
郭笃士《草草庐诗词钞》一书封面。
陈旧而沧桑的莲角池13号见证了郭笃士的风雨人生。
西门居委会干部带记者参观郭笃士故居。
郭笃士孙女郭楚玫向记者展示家里珍藏的书画作品。 阿 龙 张嘉敏 摄
⑤郭笃士故居位置图。 阿 龙 制图
在近代的潮汕大地上,郭笃士先生无疑是粤东文化一座大山,他精国学,工诗词,善书画,通医易,受郭绍虞、饶宗颐、刘海粟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巨子,就出生在揭阳榕城西门莲角池一个清寒的书香之家。他高妙的艺术造诣,不仅装点了西门莲角池的门面,给予故里后人无上的荣光和启迪,也成为揭阳水城一个永不磨灭的文化符号。
在“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的第9站,我们特意寻访了莲角池9/13号——郭笃士先生出生和辞世的地方,试图通过“故居”这扇窗口,追忆大师,致敬大师。
□记者 张晓驯
老屋记忆遥远清晰
从车水马龙的西环城路拐入物资楼南侧的僻静小巷,我们来到了莲角池13号。这是一座老式的“三厅通”潮汕宅院,随行的西门居委会干部指着院子里第二个天井东边通廊的一间“过水房”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大学者郭笃士先生曾经生活、居住过的地方。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郭笃士在这里居住时,莲角池13号还是个热闹的所在。其时,这里住着七八户人家,院子门前的大埕,夏天是纳凉的好去处,大埕往外,有个盛产菱角的大池塘,名曰“莲角池”(详细介绍见本系列之8),再往外,就到了西环城路、西门城楼还有靛行渡口码头。这里濒临北河,紧邻榕江书院,又处县城西部商贸中心,各种老字号、老书斋近在咫尺,文人骚客、商贾名流、能工巧匠往来穿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兼容的人文传统,对从小勤学擅思的郭笃士结交鸿儒、汲取知识、观察世相无疑有着很好的浸润滋养。
“莲角池故居曾是先生生活、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记忆中,先生经常在院子里读字典,吟诗作赋,拉弦交好,老榕城的许多知名文化人都曾到访过这里。”据自小受笃老影响走上艺术之路的揭阳画家陈精耀先生讲述,笃老的居住环境在当时其实非常普通,且由于人口多居室逼仄,郭家甚至放不下一张像样的画桌,但是先生安之若素,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从不受居所条件限制,其艺术人格和赤子之心令人崇钦。
而今,莲角池片区已山移水改,“故居”的记忆也渐行渐远,但有关先生的轶事依然流传。在一些上年纪的邻居眼里,先生是一个宽厚温和的大学者。每次邻里们新买了大葵扇,总喜欢找先生写个字或题首诗,而先生总是欣然提笔,有求必应。院里小孩读书写字,也多得先生提点,当然,如果哪家有小孩子字写不好埋怨笔不中用的话,也会马上遭到大人“这笔要是由郭先生来写,保准又是一手好书法”的反讥,先生的声望和邻里的景仰由此可见一斑。而从先生当年所作的一则名为《榕城小景》的小诗:“家家门口水平桥,豆架瓜棚新绿饶。最爱清明寒食际,木棉未絮柳绵飘”中,榕城水乡美景清晰再现,先生关情故乡风物的情感也宛然可见。
陋巷简居走出大学者
郭笃士先生(1905~1990),字介子,号敦,斋名草草庐。
自幼在榕江之滨长大的郭笃士,天资聪敏,勤勉上进,他热衷国学文史,对诗词书画也有特别癖好,经常进出莲角池附近的沟仔墘“杏花草庐”(旧时书斋,类似于现在的文化沙龙),和白丁、杨祖文、林清扬等知名文化人品茗论道,纵论艺事,青年时就被誉为“榕江才子”。
20世纪20年代,郭笃士考上省城学府,成为老榕城第一个“中大生”,在中山大学文学院研读时,为名教授吴梅、顾颉刚、郭绍虞、陈锡襄等所赏识。毕业后,年轻热血的郭笃士几度赴外地寻思报国,在战乱中辗转西南各省,“行遍山程与水程”,拓宽了视野,又饱尝了离乱滋味,且看透了当局的腐败无能,报国无门的他最终于40年代初倦旅回乡。回潮汕后,才华横溢的郭笃士执起了教鞭,先后在省立金山中学、韩山师范和揭阳师范、揭阳真理中学、揭阳一中任教,历任中学国文教员、中学校长、县教育局长等职。
“笃老不仅长相俊逸,且才情好,阅历广博,学养深厚,他的课极受学生推崇。当年他在金中讲《牛虻》时,潮汕地区的老师们都来听公开课,过程精彩纷呈,非常轰动。”揭阳著名书画家胡天民先生曾是他在潮州金中的学生,至今,他对笃老的上课情形仍历历在目,称笃老是一个“博取众长”“修养极高”“不可多得的全才”。而在揭阳一中担任语文老师,知识渊博、富有个性的郭先生同样深受学子爱戴,为一中有名的“三士”之一。
郭笃士在教坛声名鹊起,然而,命运似乎对博学多闻的他并没有太多的眷顾。1957年,郭笃士被错划为右派,全家被遣送下乡,村居地都公社近十载,其间饱经风霜,境况凄苦。直至80年代获更正,摘去“右派帽”,笃老才又喜获重生。落实政策回城后,郭笃士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一直为地方文化事业笔耕墨犁至终老。
据揭阳文史学者郭伟忠在《揭阳城坊志》记载,先生命其斋号为“草草庐”其实有两个含义:一是谦称。草草原义为杂乱不齐,引申为草率、马虎,是对自己作诗作画的谦称。二是描态,《诗·小雅·巷伯》中“劳人草草”,草草就是忧虑、劳心,有对自己境况际遇的一番慨叹。
水墨情怀抵挡风雨
郭笃士厚重的文化学养,来自他刻苦躬行和治学不倦的非凡毅力。在当时,他的境况其实并不具备搞艺术的条件,30年代因参加福建义举失败受通缉潜回揭阳时,他流离失所,无处藏身,50年代下放地都时,他的居所只有半间破屋,三餐难度。但无论手执教鞭还是身处逆境,先生都手不释卷,自爱自律,锲而不舍。就是在艰难的岁月,也还是红砖当纸,清水作墨,笔耕不辍,用水墨一样的情怀和气质抵御着世间的一切凄风苦雨。
诗画犹与世相关,在历经一个甲子的颠沛流离之后,郭笃士坚实的国学文史基础、青年游历感受以及中年的磨难经历,为他积累了广泛的创作素材,加上自身的天分和修养以及不折不挠的坚持,成就了他诗画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终于换得诗词书画“四佳”的文化艺术境界。
70年代末,郭笃士先生被准许回城居住,生活条件逐渐有了改观,曾受聘到榕城一个书画社当画师,那时他作画已较为频繁,从潮汕到省城到东南亚一带有不少人士读到了他的画作,影响颇大。
“笃老属于名世较晚的艺术家,早年因条件限制,书画以"戏墨遣兴"为主,作品大多篇幅较小。七八十年代可说是笃老的艺术迸发期,其时笃老虽年事已高,但文心不老。回城之后,他依然坚持每日作书,用书画诗词抒情,创作了大量佳作,80年代末还有二联书法作品入选黄河碑林和神木碑林。”揭阳藏家黄克敏先生,是笃老书画忠实的追随者,30年间,他从一平尺几十块到几千上万,收藏了笃老大量的作品,在品赏老先生作品过程中,他深深读懂了先生的人品画品,称先生作品虽则价值连城,但一生却与富贵无缘,过的是“苦行僧”般的生活,其旷达品质难能可贵。
精神风范启迪后人
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笃老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诗词、绘画、书法堪称“三绝”。他的书画作品,数以千计,而内容、题签竟无一雷同。他的诗文,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咏物抒怀,多所寄托,而取径高深,不入俗流。他师承前人,但又不是遵古法制。故而他的诗词书画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神韵,被文化名人赵朴初先生称为“文库中之一奇兵也”。
天赋、勤奋、磨难,这段早年的经历,奠定了郭笃士一生要走的路。笃老虽僻居揭阳一隅,但他的卓著才华始终无法湮没,这让他在历尽劫波之后得到公允的评价。
1982年初,年近八旬的郭笃士和亲家林受益在汕头举办书画联展。在这次展览上,先生的书画得到了刘海粟的极度赏识,两人在彻夜交谈之下,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海粟离开汕头时,便邀郭笃士同行,游广州南湖、中山温泉、珠海特区等地,在两个月的深度接触中,刘海粟更感笃老学问精深,是才华横溢的典型文人,并留下不少对郭笃士赞赏之辞,如曾在郭笃士的国画作品上题字:“画家以画法作画,书法家以书法作画,词章家以诗法作画。笃士所作,似不能以法度限之。”“笃士时则块然对影,时则谈笑诙奇,观其画法,无亦类此。”等等,他还曾对当时广东省的主要领导说:“郭笃士是国家级的人才。”之后,二老诗文唱和、书画合璧、信札不断,这种诗文交谊延续了多年。
1989年冬季至1990年初春,《郭笃士陈初生书画作品联展》分别在广州、揭阳、汕头等地隆重巡回展出,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和强烈反响,王朝闻、秦咢生、胡一川等一大批名家对笃老的书画作品推崇备至,称他才气纵横、高古绝俗,是全国第一流的画家,是中国当代文人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和巅峰人物。当展览大获成功的信息从各地传到病榻中的郭笃士先生耳际时,老人家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欣慰,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最重要和激动人心的绝不是金钱地位的获得,而在于自己的艺术能为社会的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在于作品能够在整个艺术圈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1990年4月11日,郭笃士在西门莲角池家中病逝,直到谢世的前几天,笃老仍然笔不停挥,身后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佳作。2005年9月,在多地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郭笃士诗词作品《草草庐书系》包括《草草庐诗词钞》《草草庐诗词百篇校注》一套二册终于在郭笃士100周年诞辰的时候出版,既圆了笃老生前的梦,也了却了多年来崇敬笃老者的心愿。作为《草草庐书系》的辑校、校注者,黄扬女士在十年的诗作整理中,对笃老作品高妙的艺术和无穷的意蕴肃然起敬。认为二书的出版,使潮汕揭阳一座文化富矿灿然呈现于世人面前,一代诗词大家的风流文采,也必将为后来者所仰崇和取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潘彬彬通讯员陈文庆袁浩)在烧烤摊前无故辱骂他人,对方前来理论时非但不予道歉,还起了争执,持刀捅伤对方腹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