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美味佳 梅子欲尝新
干炸虾枣蘸梅膏酱很配。
青梅,又称果梅、酸梅、梅子,是梅树的子实,潮汕人叫“青竹梅”。在潮汕的传统水果中属于大宗产品,以普宁一带出产最多,是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基地。梅树为落叶乔木,属蔷薇科,冬季开花,有淡红和白色,味清香;四五月结实,未成熟时为青梅,成熟后称作黄梅,均可食用。
由于青竹梅酸度过高,难以直接食用,多用来腌制。每年的人间四月天,正是“梅子肥时落地轻”的时节,潮汕主妇便争相买来青竹梅,或用来浸梅酒,或加盐制成咸梅,或加糖制成梅膏酱。
青梅以味酸著称,有别于其它甜美水果,而赢得青睐。贾思勰说“梅实小而酸,杏实大而甜”,《淮南子》有“百梅足以为百人酸”,又有典故“望梅止渴”,都是说青梅之酸,可见青梅以味酸在百果中而特别。
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家喻户晓。但这首叫做《惠州一绝》的诗,还有前两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这里说了卢橘黄梅是“次第新”,就是先有枇杷,后有黄梅。
梅子在古代还是一种调味品,我国最早的史家记事文集《尚书》中,传为商王武丁作的《商书》云:“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说命·下》)”汉人郑玄注曰:“酒醴须麹糵以成,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左传·昭公二十年》也有“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的记载。先古时候还没有真正的醋,人们要吃酸,只好大量使用梅子,把梅子即青梅用盐汁渍后,经日晒遂成白梅,再研成末作为酸味调料。
但随着制醋业的兴起,梅子做为酸味调料的地位渐渐被醋取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梅,杏类也,树及叶皆杏而黑耳。实赤于杏而酢,亦可生啖也。煮而曝干为酥,置羹臛齑中,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记载,说明了梅子除了作调味品外,开始被制作蜜饯,成为消闲食品。
潮汕民谣有:“二月人芽秧,娘哒有孕面带黄;君哒问娘食乜物,要食青梅槌白糖。”青梅槌白糖,是乡下人家自制的“梅膏酱”,酸甜和合,特别适合孕妇反应期食用,是潮汕民俗食物之一。坊间制作是用咸水梅去核加糖炼制而成,为稀糊状酱料。梅膏酱也是潮汕风味常用的调味料和佐料,著名的潮汕风味“五枊鱼”“五枊方鱼”“梅膏煀猪脚”的定味用料就是梅膏酱,以及作为干炸果肉、干炸虾枣、干炸蟹枣、叉烧肉和烧鹅等菜式的揾料。潮汕风味中常用盐梅调味的菜式主要是鱼类,如梅汁炊乌耳鳗、梅汁炊乌鱼、梅汁咸菜煮三黎、梅汁炖鲫鱼等等,有去腥提鲜的作用。
相对于用鲜梅子直接入馔的就比较少了。“梅糁狗母鱼”是被遗忘的乡间儿味,其做法也简单,就是用鲜梅子加粗盐放在石磨中压磨成盐梅汁,将洗净的狗母鱼放于汁中腌浸,然后捞起拍粉煎制,至金黄酥脆时,再“湿”盐梅汁即可。而“梅子炖蜅”则更为考究,用的是鲜黄梅,依《吕氏春秋·本味篇》中“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的原理,在“明炉烧蜅”的基础上,变火功为水济,采用隔水炖法,利用青竹梅的酸甘和合蜅厣的甲香,巧妙地保留并提升了“蜅香”原味,青竹梅独特的酸咸为提鲜的同时增加了层次感,汤若玄滋素液。
梅这种被丰富和深化了意象的内涵,增添了饮食养生文化。
(陈文修)
新闻推荐
减租减负助复工 多措并举促教学 记市六届人大代表陈奕生抗疫复工的事迹
□记者蔡晓惠通讯员洪晓亮王炜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六届人大代表陈奕生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按照上级主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