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靖海镇前吴村“找米下锅”建成文化公园,当地群众称赞 “党员干部是村里的‘巧妇\’!”
□记者 黄健新 通讯员 黄实贤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在惠来县靖海镇前吴村,村“两委”干部在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积蓄的情况下,却成功打造出风景秀丽、颇具特色的“前吴文化公园”,当地群众称赞党员干部是村里的“巧妇”!
“找米下锅”建公园
事情还得从6年前说起。2014年初,地处南海之滨的前吴村乡亲,向村“两委”干部提出了修建前吴文化公园的愿望。村党委书记林汉利认为,群众的心愿,就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要千方百计实现乡亲们的夙愿,为乡亲们营造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然而,那时候,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去哪里找钱搞建设呢?为此,前吴村多次召开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大伙掐起手指头反复核算,建设一个文化公园,至少需要200多万元的资金,而村财务账户一分钱也没有,要完成建设任务真是难如登天啊!林汉利对村“两委”其他干部说:“兴建文化公园是乡亲们的强烈要求,即使我们没有"储备粮",也要 "找米下锅",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把文化公园建好。”
为“找米下锅”,林汉利等村“两委”干部把走脚皮、磨嘴皮的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前吴村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县有关部门拨出30多万元启动资金,村乡贤也捐献了10多万元。拿到这些资金后,林汉利高兴地对村“两委”其他干部说:“只要我们把1分钱掰成2分钱花,将这40多万元做出70万元甚至80万元的效果,相信以后我们去"找米下锅"就容易多了。”说干就干,他们选择村西南面的宫山山坡作为文化公园地址。宫山是一个小山峰,海拔高度约200米,面积大约300亩,其左边的山丘比较平缓,正是一个建设文化公园的好地方。擅长绘画的“领头人”林汉利,提出根据宫山山坡的地形结构及前吴村的风土人情、习俗,因地制宜、因地势施工,力争工程建设事半功倍。这个主意得到大家的赞成。建设过程中,这里有一处景点——灯火石,他们在灯火石下建了一个凉亭——状元亭,让前来休闲的群众可以在亭里一边欣赏风景,一边了解灯火石的历史传说;这里有10棵已有几十年树龄的老榕树,他们把每一棵老榕树都完好无损地保护起来,树下布置石椅、石桌。此外,还建起了风雨亭、宫山阁及公园标志性雕像——孔雀灯雕。如今,放眼望去,初具规模的文化公园既留住了历史景点,又有现代气息,既留住了乡愁,又让乡亲们得到美好的享受。
一分钱掰成两分花
用40多万元的资金,先后建起了风雨亭、状元亭、孔雀灯雕、水泥地面及一批石椅、石桌和体育设施,使文化公园初具规模,前吴村是怎样用“小钱”办成“大事”的?“为了节约资金,我们在购买材料时,尽最大限度砍价,确保价廉物美,”村“两委”干部林文田说,“建设文化公园时,党员干部带头,发动乡亲们义务劳动,也节约了一大笔工钱!”林文田介绍,在建设文化公园过程中,前吴村不急于求成,干群齐心协力,利用农闲时间把一砖一瓦慢慢地砌上去,用心用情共同铸建乡情之园。
2017年,县有关部门领导及外出乡贤看到了前吴村“两委”干部用“小钱”办“大事”的干劲与热情,再次拨款、捐资几十万元,启动了对宫山的改造建设。宫山主峰比较陡,原来杂草丛生,乱石遍地,前吴村采取“自己动手”的老办法解决难题。林汉利带领党员干部一有空闲时间就往宫山上走,用锄头、铲子及镰刀,一点一滴地清理宫山环境卫生,一心一意地改造宫山上的一石、一木,历时3年之久,在宫山山坡上建起了层层叠叠的登山栈道,栈道宽度约4米,总长超过1万米。为确保群众登山安全,他们用红砖建起了栈道扶墙,在栈道宽阔处还配置了石椅、石桌及凉亭。
宫山栈道建成后,成为前吴文化公园的一部分。乡亲们闲暇时或登山赏景,或跳舞散步,讲古弹琴,其乐融融。看到乡亲们在公园里怡然自得享受幸福时光的情景,林汉利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感慨地说:“如果说一个村庄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村"两委"干部就是为乡亲们服务的"主妇",只要"主妇"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家庭成员同心同德,这个大家庭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新闻推荐
图1志愿者把捐赠给湖北咸丰农副产品装到车上。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周泽佳摄图2扫码看更多内容周泽佳摄制记者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