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鳌桥:“葫芦口”上的“彩虹”
开栏语
揭阳素有“水上莲花”美称,南河、北河绕城而过,在双溪嘴汇合注入榕江。两河如玉带围起的冲积平原状若葫芦,因而揭阳又被称为“浮水葫芦”。就在这片莲花宝地、葫芦宝地之上,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这座水城熠熠生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揭阳市区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两河四岸已经建成绵延几十公里草木葱茏、苍翠欲滴的文化景观,成为人民群众休闲活动、体育健身的重要场所,焕发出水城更加秀美的姿容。
为让广大读者更好地领略岭南水城的美丽风光,感受古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新闻部今天起推出“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从钓鳌桥——就是“浮水葫芦”的葫芦嘴开始,一路沿临江南绿廊往东行走,每篇介绍绿廊边上的一两个文化景点、特色街区、传统村落,现场采访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了解揭阳历史,感受古城文化。这场行走活动,我们计划从北河南岸走至双溪嘴,再从南河北岸折回到钓鳌桥上,也即行走完“葫芦”的整个轮廓。稿件将争取每周一次跟广大读者见面。
来吧,朋友,请跟我们在行走中感受水城精彩的历史文化。
榕城城区被南北河环绕,勾勒出葫芦形状浮于水上。阿龙制图
随着城区扩容提质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钓桥周边的面貌日新月异。 郑楚藩 摄
钓鳌桥的位置,正位于“葫芦口”之上。阿 龙 制图
彭妙艳向记者讲述钓鳌桥的故事。阿 龙 摄
古时的榕城,水系发达,沟渠纵横,城区外部被南北两河环绕,勾勒成葫芦形状浮于水上,因有“浮水葫芦”美称。钓鳌桥作为“葫芦口”上的一座桥梁,在老榕城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座以东西走向,横跨于南北河首个交汇处吊桥溪之上的古老大桥,静静守护着水城的西大门,连接着老城和新区,也连通着揭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记者 张晓驯
钓桥故事
钓鳌桥,位于南河、北河在揭阳城西交汇的河流上。北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此处,南河自西而东亦流至于此,两河冲积间窄小的陆地形成贯通河道,桥遂建于河道之上。
钓鳌桥初称钓桥,传说溪中水猛,生活在这里的“鳇祥鱼”肉味比他处更佳,于桥上垂钓者很多,故称钓桥。又因桥下水流湍急,两岸时蒙烟雾,颇有仙气,因此在明末曾被列为县中八景之一 ——“鳌桥钓浪”。据清《一统志》记载:城西二里为南北二河之襟带,当春潮逐浪,舟楫过往,似箭离弦。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曾现舟于此,题诗于附近的墙上:“桃花浪暖禹门高,平地雷声惊怒涛,愿借天家虹万丈,垂钩直下钓金鳌。”
宋复置揭阳县后,钓桥改建成五孔石桥。明初,石桥被水冲毁,另在靠近北河处建了一座木桥,木桥为可伸可合,便于桥下舟行的吊桥,因而钓桥也被称为吊桥。明中叶,又在原桥址建成了三孔石桥。后又遭水劫。清初再次建成二墩石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桥被毁后又改用为木板桥。1965年,揭阳县人民政府为改善西关一带交通状况,将钓桥改建为长20米、宽7米的钢铁桥。90年代初,再次将钓桥改建为24米宽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
揭阳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彭妙艳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钓鳌桥是古揭阳西部连接外界的一座桥,桥下的吊桥溪因桥得名,吊桥溪灌通着活水清溪,似绿色纽带一样,把南北河连接在一起,是北河水首次与南河水汇合的自然河道。可以说,这座桥在老榕城人心目中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历史上也曾有很多名流而且擅文章者为它作记,林熙春、曾敬、郭之奇等都有诗吟咏。明嘉靖初复建时,还请过岭海名儒、大吏黄佐作过《钓鳌桥记》,并被收录进《揭阳县志》的《艺文》里,而正是有了这篇文章,钓鳌桥也得以声名在外。
据彭妙艳介绍,钓鳌桥原来正对着西门。这样的设计与建设,有其多重意义。按照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累官户部左侍郎、卒后受封尚书的林熙春的理解,这样的设计,除了“往来方便”,还有“接山川之脉,顺阴阳之纪”之考虑。事实上,在当时尚未发达的年代,因为各种观念、利益的争斗,钓鳌桥位置的确定也曾受过非常大的争议,但不管如何,它的建成,方便了揭阳民众的生活,打开了老榕城对外联系的通道,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钓桥记忆
老桥是水城历史的缩影,也是市民的集体记忆。
在1952年出生的苏女士的回忆中,20世纪60年代初的钓桥是“又窄又旧的木桥,桥上有很多缝隙,可以看到脚底下的河水”。那时,只有10来岁的苏女士经常挎着一篮熟红薯去郊外的车站卖钱,钓桥是必经之路,每次走过都是一番胆战心惊。
这样的场景,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还有很多,那时候揭阳的汽车站、老抽纱公司、酱油厂、玻璃厂都在西门城外,钓桥自然而然地承担着当时城区的交通、行人往来的大任,既是城里人出关上班的必经之路,也是城外的村民进城卖农副产品,同时把城里的商品带到农村的通道。而车站的所在,更使钓桥成了把老城里的人们带到外面世界和更远的地方的纽带。
家住榕城南门的郑阿姨,回想起走钓桥的经历记忆犹新。60年代初,为了到当时的西门车站迎送在广州当铁路工人的大哥,她和哥姐几人从早上四五点开始出发,摸黑走过沙石路、走过钓桥,每一次,收到大哥从省城带回来的物件,或者听到大哥讲述省城的故事,都觉得新鲜无比,钓桥承载着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后来,郑女士成了西郊城外揭阳抽纱公司的一名女工,和钓桥打交道的日子得以延续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她仍能清晰地想起当时桥下小木船荡过桥洞、妇女们在河两边洗衣服以及桥墩子上坐着戴草帽斗笠垂钓人的场景……昔日的记忆,犹如一部漫长的老电影,被人们深藏进了旧时光,让人们即使到了现在,说起它来仍然津津乐道。
钓桥新貌
从木桥、竹桥、石桥到今天的四车道钢筋水泥桥,钓桥不断拓宽、改变结构,桥本身在变化,桥周围的环境也不断发生改变。
“在我的记忆中,钓桥曾做了多次的修复和扩建。每一次修缮,总能带给过往居民更好更优化的体验。前几年桥上经常堵车,这几年这一带重新规划改造之后,现在的交通都非常畅顺了。”自小在西门长大的陈伟建,因为经营的小工厂租驻在西郊店下洋,每天都要在钓桥上多次往返。对他来说,来回经过一次钓桥,就完成了“工作模式”到“家庭模式”的切换。30多年来,他亲眼看着钓桥从小变大,从窄变宽,也见证了沿河两岸从平房变成了高楼的过程。“这一带的变化确实很大,桥西那棵大榕树就是最好的见证。以前,它的位置是在桥的一侧,经过多次扩建,现在它就屹立在桥的中间,可想而知,桥体变宽了多少。”
近年来,随着城区扩容提质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钓桥周边的面貌日新月异。而今,站在桥上围顾四周,东、西面是笔直宽阔的西关路,各种各样的大小车辆,行驶在柏油大道上,平缓轻松,似飞燕一样掠地而过;桥东西两侧,西湖豪苑、金水岸、西苑等现代小区拔地而起,两岸的自然生态赐予这里的居民们以宜居环境;靛行码头的周边,商铺林立,延续着昔日西门商贸的繁华,一个崭新而富有活力的街区初具形象。而钓桥的改造,也不断地适应着城市的变化和交通的需要,2019年8月11日,榕城开启了对西关路西侧延长线段道路改造工程,这一次改造,钓桥作为工程的起点,引桥部分被进行了接伸和平缓的处理,桥上同时规划了非机动车道,钓桥的交通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周边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破解。今年春节前夕,改造工程正式竣工,焕然一新的钓桥“颜值”愈加多姿,功能更加科学便捷,与附近的西环城路、沿江绿廊、西湖公园等景致互相辉映,成为古城西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闻推荐
榕城区166名乡村医生踊跃响应征调号召,守住战“疫”第一道防线 “我是白衣战士,我请战”
□记者陈星星通讯员林素玲苏炯铨一声征调号召,满腔抗疫热情!近日,榕城区发出征调村卫生站医生投入联合检疫站排班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