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林之原革命足迹
鸥汀密林文艺研究社旧址
林之原和爱人陈曙光
创办密林文艺研究社,任南侨中学党总支书记、东江纵队教导队政治指导员、东江纵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香港培侨中学校长……他半生戎马,抗敌救国,走南闯北,为党的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 欧创皋
林之原,原名林祖荫,曾用名林野寂、林鹗,1909年生,澄海县鸥汀(现龙湖区鸥汀街道)人。1929年到上海艺术学院读书,开始接触先进思想,积极参加上海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1930年,林之原回家乡鸥汀组织“密林文艺研究社”,传播新文化和革命思想,团结进步青年,学习和研究革命文学。还出版《密林》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宣传民主自由,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在广大青年中传播。1933年他在汕头市同济中学执教,因积极组织和开展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密林文艺研究社的活动而被指控“危害民国罪”,被拘捕入狱并被判刑。他在狱中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团结狱中难友,坚持绝食斗争,传播革命思想。
1936年林之原获释,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派到揭西南侨中学任训育主任,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在南侨中学他任学校党总支书记,还编写过《中国文学史讲话》,并亲自主讲。南侨中学是一所抗日革命学校,在潮汕各地青年中具有无比的吸引力,也引发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把其当作推行反动政策的障碍。1940年7月底,伪省教育厅悍然下令强行解散南侨中学。中共揭阳县委特派庄明瑞同志住校开展反解散护校斗争。学校党总支组成以林之原、柯柏青、詹益庆三人组成的护校反解散斗争领导小组。在特委和县委的领导下,一面在政治上宣传南侨中学对抗日救国的贡献,阐明为抗日战争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支持,一面做好组织上的撤退转移工作,转移“过赤”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到昆明、桂林、闽西、韶关等地。林之原和爱人陈曙光同志根据党的安排,辗转来到广西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加入八路军行列。
1942年,林之原被党组织派到东江抗日游击区担任东江纵队教导队政治指导员、政治部宣传科长、《前进报》编辑等职。随着抗日斗争的深入,东江纵队力量不断扩大,到1944年7月东江纵队已发展到近万人。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干部的文化水平,在东山寺开办了“东江纵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林之原任教育长,他根据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培训,先后开设了两期干部学员培训班。第一期开设军事常识和军事训练,学员200人。第二期扩大招生,增设排级干部训练班,学员达400多人,不久东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这期间林之原创作了表现东纵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东江纵队之歌》,在部队中广泛流传,鼓舞着东纵战士奋勇杀敌,表达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
1945年,林之原随东江纵队挺进湘、粤、赣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1946年党派他到香港任培侨中学校长。1950年回广州任广东省侨委委员兼宣传处长,同年4月调中央统战部工作。1951年到1969年先后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组长、秘书主任、处长兼拉美研究所副所长、中拉友协理事等职……1969年11月18日因病逝世。
林之原同志半生戎马,抗敌救国,走南闯北,奔波劳累,为党的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建树卓著,英名永存。现在挂在林之原同志故居的一对挽联式题匾,是他艰苦而光辉的革命生涯的写照:
历尽千辛万苦,抗敌救国,坚守东江阵地;
联络五洲四海,团结反霸,高擎马列红旗。
新闻推荐
揭西县金和镇仙坡村严格落实市委驻镇巡村专项巡察整改工作 对照整改反馈意见 不打折扣应改尽改
□记者黄燕丹“自从村里规范公开村务、党务、财务等信息后,村民对村里的工作了如指掌,大家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