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 陈汉煌的汉剧人生

梅州日报 2019-12-23 10:33

陈汉煌向记者演示闽西汉剧动作

●本报记者陈潮华

今年73岁的福建省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陈汉煌是龙岩永定人,从14岁进入龙岩专区汉剧学校起,他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汉剧。至今,已退休多年的陈汉煌仍在关心着闽西汉剧的传承与发展。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陈汉煌聊起了他半个世纪的汉剧生涯,和几十年间汉剧走过的起起落落。

一生汉剧生涯 一世汉剧情缘

1960年陈汉煌考入龙岩专区汉剧学校,是龙岩专区汉剧学校招收的第一批汉剧学生。他学的角色是汉剧中独有的“红净”,毕业后加入了龙岩专区汉剧团。那时候汉剧还处在鼎盛时期,陈汉煌跟着剧团去各地演出。

那时候的条件比较艰苦,剧团都是自己用担子挑着道具和衣服、被子等下乡演出。晚上则点着汽灯演出。群众看戏的兴致也很高,一出戏往往要演好几天,观众也晚晚追着看,看完还不舍得离开,那种情景令他至今难以忘怀。陈汉煌的技艺在这段时期的磨练下也日臻成熟。

然而好景不长,1969年剧团被迫解散了,全团演职员都被当知青下放农村务农。从小对汉剧的热爱,让陈汉煌放不下汉剧,即使在下放期间,他也要经常抽空练练嗓子。1972年重新成立龙岩地区汉剧团,77年恢复排古装戏,他们又复排了西湘记、十五惯、白蛇传、逼上梁山等传统名剧。在各地演出,所到之处引起轰动,曾在省城福州一连演出两个月。

上世纪80年代是汉剧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说起这段辉煌,陈汉煌仍是眉飞色舞,忍不住站起来亮几个身段,唱一段台词。那时他们排了《真假美猴王》到广东的广州、梅州、揭西等地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有时要演到下半夜才能结束。有时剧团外出演出一走要大半年才能回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受到电影电视等的冲击,年轻的观众流失,汉剧步入了衰落。演出市场日渐萎缩,生存日益艰难,剧团人才大量离开,他亲传的三名弟子都有两名先后离开。先后担任了龙岩市汉剧团副团长、书记的陈汉煌内心也曾很彷徨,但他说自己一辈子从事汉剧,已割舍不断与汉剧的情缘,他不能看着这朵南国牡丹在自己这一代艺人手中凋零了。他选择了坚守在闽西汉剧传承这个位置上。

为艺自成一格 育人不遗余力

“红净”又叫“红脸”,在汉剧里演的是忠臣、良将等正派人物角色。“这个角色真假嗓结合,强调鼻腔与后脑共鸣,嗓音清纯洪亮,行腔雄浑舒展,刚柔相济。”陈汉煌说,他曾先后师从吴传进、邓景舟、范思湘三位名师学艺。陈汉煌潜心学习,吸取三位老师的绝艺,形成了自己的唱腔风格。

汉剧讲究唱、念、做、打,陈汉煌唱功有自己的风格,做功上他也在师承的基础上有创新。如在《打洞结拜》中饰赵匡胤,他将原来比较慢条斯理的动作,改成龙行虎步,以体现赵匡胤帝王人物的气势。在《逼上梁山》中饰演林冲的岳父,他根据剧情把原来比较繁复的出场亮相动作改得直接,一下把观众带入杀气腾腾的氛围中。从艺40多年,陈汉煌演过几十部古装戏和现代戏。为观众塑造了一批精彩的舞台形象。

陈汉煌还很注重汉剧人才的培养。1977年他就负责筹建起闽西汉剧班,当年就招收了30名学员。后来汉剧班培养出来的学员不少成了闽西汉剧的中坚力量。他还亲传了三名红净弟子,他的弟子张敏现在成了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红净这一行当的独苗。

退休后,陈汉煌仍热心汉剧人才的培养,他常到学校去为学生进行培训,并从中发掘好苗子。

新闻推荐

揭西加强森林山火源头防控

本报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县森林防火有关会议精神,确保揭西县森林资源和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日,揭西县有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