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山河谱新篇英雄史诗永不朽

广州日报 2019-10-23 04:04

三河坝战役为当地播下革命火种。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摄红场航拍图海丰依托红宫红场旧址,打造红色文化街。全德学校旧址,正是朱德召开茂芝会议的地方。原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彭湃故居,周恩来与彭湃曾在此会面。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红色广东薪火相传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广州日报联合出品

总策划:易立

总统筹:谢涛

执行统筹:张丽红、林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家源

通讯员刘招迎、余秋松、罗宇(署名除外)

本期报道得到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汕尾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

梅州,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大埔,广东省首个获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海陆丰,中国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在广东,红色苏区星罗棋布,革命薪火传承不息。

中央苏区,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领导着全国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近日记者跟随“老区苏区行”采访团走进广东苏区,踏上革命先烈曾经走过的红色热土,追寻苏区时期峥嵘的革命岁月。

本期“红色广东薪火相传”推出第三期报道——广东苏区红色热土。

三河坝战役地位:

“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青海有个三江源,梅州有座三河坝。站在梅州市大埔县笔枝尾山顶,三江汇流的壮观景致尽收眼底。92年前,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三河坝战役在此诞生。

走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一座刻有“军魂”二字的雕塑格外显眼。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15米、底宽4米的烈士纪念碑,碑身上面镌刻着朱德元帅亲笔题写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十五个鎏金大字。高耸入云的碑石静静地伫立在笔枝尾山山顶,显得庄严而肃穆。

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负责人刘南海介绍,1963年建碑时,工作人员从主阵地挖出了1000多具烈士骸骨。后来,纪念碑建设围栏和老街开路时,还从当年的阵地上不断挖掘出新的骸骨,很多战士牺牲时手里很可能都紧握着枪。

纪念碑一侧,壕沟里“战况”激烈,数名全身武装的我军战士正手持长枪,与敌军浴血奋战。原来,这里是新近打造的体验式战壕,真实的场景重现了三河坝战役的作战瞬间,游人仿佛还能听到92年前那嘹亮的冲锋号。

时间拨回到1927年。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武装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部跟随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南下广东创建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上旬,起义军进入福建以后,周恩来在闽西的汀州再度召集军事会议,对入粤作出了叶(挺)、贺(龙)部在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朱德率领第11军第25师及第9军军官教育团,驻大埔县三河坝,阻击尾追之敌,掩护主力南下的分兵决策。9月下旬,朱德率11军第25师入驻三河汇城,在当地党组织的支持下,开展革命宣传活动。获知梅江上游有敌军集结,移师韩江东岸据江防御,并在笔枝尾山高地修建防御工事。

于当年10月1日开始,与数倍强敌血战三天三夜,担负掩护部队撤退的25师75团第三营蔡晴川营长率领全营起义军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1万多敌人从四面包围阵地,起义军勇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除极少数幸存者外,全营200多名勇士壮烈牺牲,完成了掩护主力军南下潮汕的使命,保留了革命火种。次年,朱德、陈毅率领这支队伍在江西宁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江水滔滔,枪声激越。“八一”起义军在三河坝英勇抗敌,在建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老将军对三河坝战役曾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可以说,三河坝战役不仅为当地播下革命火种,也留下许多宝贵红色资源。如今,在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经常能见到学生的身影,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便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课堂。

近年来,梅州市大埔县投资6000多万元对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先后建成战役纪念馆和接待室、主题雕塑等,并新增了“将帅广场”。据了解,仅仅最近一个月,前来园区上党课、开展党日活动的人数接近10万人次。

饶平茂芝会议意义:

南昌起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点

经三河坝一役后,朱德率部于1927年10月5日撤退到潮州饶平县上饶镇茂芝村。也正是在那里,诞生了一场堪称“南昌起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军事决策会议——茂芝会议。

从潮州市区出发,记者驱车近两小时来到位于饶平县上饶镇的茂芝会议纪念馆。尽管已是中午11时许,纪念馆内依然人头攒动,其中几名身穿校服的学生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展馆内陈列的红军服。其中一名小学生詹伟华告诉记者,他们是附近全德学校五年级的学生,一放学便来到茂芝会议纪念馆参观,“我们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每次来都对起义军们的革命精神肃然起敬。”詹伟华说。

走出纪念馆,詹伟华指着一旁一间稍显残旧的屋子说,“这里是全德学校旧址,以前朱德元帅就是在这里开会的。”记者看到,全德学校旧址内用蜡像还原了当年茂芝会议召开时的场景,逼真的现场仿佛将人带回92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朱德在茂芝会议的讲话似乎萦绕耳旁:“主力失败了,我们也吃了败仗,但是革命没有完,革命仍然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时,驻扎在茂芝的起义军处境十分危险。”茂芝会议纪念馆馆长詹京才告诉记者,一方面,他们获悉主力在潮汕失利的消息,失去了与中央和前敌委员会的联系,周围又是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堵,成为一支孤军,随时有被歼灭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革命遭受重创,部队士气低落,军心不稳,部队有随时解散的危险。

革命道路该走向何方?正在此危急时刻,1927年10月7日上午,朱德在茂芝全德学校主持召开20多位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决策会议。会议统一认识,作出决定:在朱德的领导下,继续举起南昌起义的革命旗帜,保留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并放弃下潮汕的计划,“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到敌人力量薄弱而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湘、赣边界寻找落脚点,开展游击战。

而正是从茂芝会议确定的方向出发,这支部队千里转战,历经闽粤赣湘边境半年多的艰苦卓绝斗争,于1928年4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茂芝会议也成为南昌起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点。

詹京才介绍,全德学校旧址现为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一旁的茂芝会议纪念馆也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该纪念馆一年接待参观者达8万多人。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全国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此诞生

说到红色苏区,不得不提中国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而坐落于此的海丰县红宫红场旧址,如今正打造成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党史革命史研究基地和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走进红宫红场之前,一条色彩艳丽的红色文化街异常夺目。站在红场大门放眼望去,周边建筑外墙主体色调均为红黄相间,整条文化街与红场大门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纪念馆内,海丰农会会旗、海丰总工会印戳、彭湃题词等珍贵文物琳琅满目,《胜利会师》《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等大型群雕,海陆丰革命烈士纪念墙……仿佛正述说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章。走进红场大门,广场上的彭湃烈士铜像在丽日照耀下熠熠生辉。

红宫和红场是两处相连的建筑。记者现场看到,红场的正门蔚为壮观,大门门额上可见浮塑的“红场”两个大字,以及一个硕大金星。而红宫同样以红色为主色调,步入馆内,一座雄伟的大成殿映入眼帘。记者走进一看发现,内场四周墙壁都被粉刷成红色,墙上挂有两面党旗,周围还挂有诸如“废除封建势力”“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

“这里便是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红宫红场讲解员罗晓梅告诉记者。据她介绍,1927年,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领导下,海陆丰地区人民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夺得了政权。11月,陆丰县和海丰县先后召开了两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为了体现红色革命的特点,当时将大会会场四周都一律粉刷成红色。后来,革命政权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文庙召开,这里由此被称为“红宫”。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1961年即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年来向人们展现着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历程。如今,九十余载风雨兼程,苏区精神仍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代代相传,延绵不息。

据了解,近年来,海丰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丰富红色资源,大写“红色”文章。当地依托红宫红场旧址,对周边沿街铺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成一条长约2.1公里的红色文化街,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前来“打卡”。

彭湃故居:

周恩来与彭湃曾在此会面

与红宫红场相隔2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西式洋楼,这里便是彭湃烈士故居。和红宫红场的红色基调不同,彭湃故居的外墙被粉刷成白色,这里同样吸引了不少游客流连,其中不乏学生。下午4时许,3名身穿校服、手捧课本的女学生正在此参观。她们是海丰城东中学的学生,“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看了他发动农民运动的故事后,对他更加敬佩了!”陈同学说。

据海丰县党史办负责人介绍,彭湃故居是彭湃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居所。故居东侧是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1921年7月29日夜晚,在“得趣书室”里,彭湃、张妈安、林沛、林焕、李老四和李思贤,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农会——六人农会。正是在这里,彭湃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由此向赤山约农会、海丰总农会、惠州农民联合会、广东省农会蔓延。

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率部在“得趣书屋”与彭湃会面,并指导海陆丰恢复农会、建党、建团和组建农民自卫军。可以说,彭湃在“得趣书室”中,为我国农民运动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彭湃的孙女彭伊娜现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定居深圳的她每年都会回到海丰的彭湃故居看看。彭伊娜每次回到彭湃故居,向朋友讲解彭湃革命的一生时,总有不少游客围过来旁听。“这次还有一位游客听了之后当场表示"我要入党"。”彭伊娜说。

“90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缅怀先烈告慰英灵,祖国已独立自主,日益昌盛繁荣,人民岁月静好,生活安稳幸福,你们的理想,目标明确任重道远,需要一代接一代,肩起责任接续前行……”彭伊娜最近写下诗篇《给爷爷的诗》,她说,“我爷爷选择了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主义信仰。他对信仰的践行,有一种大善大美的力量。”

彭伊娜身上不仅流淌着彭湃的血液,她还将爷爷身上的精神传承下来。如今,由她发起的彭湃关爱基金“得趣书吧”及贫困生资助两个公益项目,自2014至今,已捐赠超过180万元。其中,得趣书吧项目为汕尾城区、海丰、陆丰、陆河,汕头潮南、南澳、普宁,广西凤山、百色等地区共147所乡镇中小学,1169个课室送去共1169个得趣书吧,116900册图书,惠及近10万名中小学生。

红色山河谱新篇,苏区精神代代传。如今,苏区精神在当代仍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它化作一种内在驱动力,激励着每一个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声音

广东苏维埃运动:

为全国苏维埃运动

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原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苏维埃”一词是俄文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也是现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开展苏维埃运动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其间,中共广东党组织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勃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党组织创建了全国最早的一批苏维埃政权。其中1927年11月中旬创建的海陆丰苏维埃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当即颁发了《没收土地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井冈山土地法》于1928年10月通过,同年12月颁布施行)。接着,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随即进行没收分配土地,在全国各苏区中率先开展土地革命的实践,掀开了土地革命史的崭新一页。

于是,苏维埃运动在广东各地方兴未艾。至1928年6月党的“六大”前,全省共建立了13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至1930年,琼崖苏维埃政府和东江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这标志着广东党组织领导创建的第二块和第三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对于海陆丰苏维埃的建立及其进行的多方面开创性工作,中共中央在当时就给予了高度评价。1927年12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第八期就以《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为题发表文章,称赞海陆丰苏维埃的建立,“实开中国革命史上光荣记载的伟大革命前途的新纪元”,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都论述过海陆丰苏维埃的斗争,并总结和运用了它的经验。

海陆丰苏维埃的创建,成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最早记录,而由此掀起的广东全省大规模的苏维埃运动,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1931年后,随着中央苏区的不断发展,与赣闽中央苏区毗邻的广东部分苏区也相继划入中央苏区管辖。

2008年后,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有关部门对原中央苏区范围重新确认,广东的梅州全部8个县区以及南雄、龙川、饶平共11个县区被正式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在中共党史上,由过去的“赣闽中央苏区”恢复为“赣闽粤中央苏区”,恢复了广东中央苏区应得的政治荣誉。

新闻推荐

我为祖国献祝福 郑子江:单簧管劲吹爱国情

2016年郑子江(右)在揭阳一中众智外国语学校开学仪式上,指挥乐队演奏国歌。林盛葵摄□记者林春晓通讯员陈容瑾10月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