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剧之乡”绽放光彩
黄晓旋
提起揭阳文化,潮剧,总是最浓墨重彩的。
上世纪50年代,揭阳全县曾有过300多班业余潮剧团的鼎盛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揭阳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分外繁荣,共创作剧本200多个,上省调演剧目15个(占潮剧上省调演剧目七成以上),在省获奖剧目34个(占潮剧获奖总数八成以上),获国家级奖项剧目4个,为潮汕各县绝无仅有。为此,揭阳被誉为“南国小戏之乡”和“戏剧之乡”。
美誉来之不易!有两点让笔者感触颇深。一是县文化局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全县戏剧创作作品调演,也成为每年的潮剧演出盛会。二是潮剧创作氛围浓厚。县文化局以出人才出作品为目标,一方面着力培养一批剧作者,一方面齐心协力出精品。当时揭阳县各区镇(原称为公社)均有业余戏剧作者,每年都出作品。而更多感动来自于文化工作者对戏剧创作和演艺的执着追求。时任揭阳县文化馆馆长的张金茂,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组织业余作者深入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带动戏剧创作生产力的大解放。从小戏《李队长筹粮》到现代大戏《恩怨宋家妇》再到新编历史剧《丁日昌》,可谓好戏连台,解放思想贯串了这个阶段的全过程。在当时,还有一支颇有实力的戏剧创作辅导队伍,其成员有张金茂、陈作宏、陈鸿辉、贝闻喜、李昌松、王云昌、陈诗侯、王光、林以、林白芒、杨锐、林英聪等。这支队伍,长期战斗在戏剧创作辅导工作的第一线,默默奉献自己的心力,为出精品而战。
潮剧演艺历史绵延至今,文化的多元虽然挤压着潮剧的生存空间,但潮剧艺术对揭阳人来说,不止是一种娱乐方式和文艺样式,它是作为潮汕人的一种乡音乡情文化记忆存在着的,蕴涵着最深层的精神品格和普世情怀,是揭阳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所以,我们看到像陈江哲等倾身梨园“栽花育苗”,致力培育潮剧新人,为潮剧注入新元素,倾力让“戏剧之乡”绽放光彩。我们也看到,潮剧《还官记》在2008年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剧目一等奖、剧本一等奖等多项奖项。还入选文化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参赛参评剧目,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成为揭阳市潮剧发展史上优秀剧目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并获得国家级大奖。爱国主义题材的现代潮剧《烽火揭阳》《大国赤子》也以这一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给更多的人带来精神的洗礼和前行的力量,引起了观者共鸣。近段时间,广东省百花潮剧院推出的《桑浦山花》还上京参加了全国基层院团的戏曲会演。
在揭阳,我们总能看到潮剧不一样的独特风韵和艺术魅力。
新闻推荐
1980年,现代小戏《李队长筹粮》代表广东省上京参加调演获嘉奖。涂英鹏摄现代大戏《恩怨宋家妇》获当年文化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