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青衣泰斗”范泽华畅谈艺术人生 平生最爱在潮剧 丹青难写是精神

汕头日报 2019-07-10 01:04

著名潮剧演员范泽华

讲座现场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摄影报道

著名潮剧演员范泽华工青衣、闺门旦,兼小生、老旦。表演大方洗练,刚柔并济。唱腔艺术注重气、声、字、情、韵、味的结合,轻柔质朴,细腻婉转,声情并茂,技巧运用恰当自如,韵味浓郁,为行内外所公认,尤被誉为潮剧唱“活五调”之佼佼者。她是中国共产党员,戏曲表演系高级讲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汕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汕头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递乡音乡情、连结四海潮人乡亲的情感纽带。在潮剧艺术发展的黄金年代,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范泽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以“一曲芦林断人肠”,蜚声海内外,也成就如今潮剧“青衣泰斗”的美誉。6月29日上午,汕头市彬园警史馆举办了以弘扬和传承潮汕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丹青难写是精神——范泽华潮剧艺术人生》学术讲座。

“钟楼钟声响叮咚,阵阵细雨阵阵风……”饱含韵味的“狱中歌”让现场听众和范泽华一同重温起她的经典剧目《春香传》,同时,也打开范泽华回忆的匣门。今年81岁的范泽华,看起来不过六七十岁,风采不减当年,她思维清晰,说学艺,谈表演,忆艰辛,从懵懂到雏莺初啼,从舞台到银幕,变声期、戏改、转教学……往事一幕幕浮上她心头,“丹青难写是精神”,现场听众也有幸与一代艺术家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分享她艺术道路上的悲喜艰辛,责任与担当。

卅载舞台人生光彩夺目

范泽华1938年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她1953年加入怡梨潮剧团,1959年被调入潮剧院一团,在《芦林会》一剧中,她扮演庞三娘,以其内蕴较深,唱腔凄婉,在京沪杭等地演出,深受领导及专家的好评。《芦林会》是范泽华成名之作,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目,经常作为外出交流剧目参演,“芦林一曲动金城”,在柬埔寨演出时,常哭倒一片观众。范泽华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剧目,是电影《刘明珠》,剧中在枫树坡刘光辰墓前哭坟一段,更是声泪俱下,揪人心弦。

由于范泽华嗓音得天独厚,演唱起来高、中、低音结合使用,发挥自如,她还反串小生,在《香罗帕》中,扮演欧阳子秀,唱腔高亢、刚劲之中富有醇厚的抒情味道,粗狂、奔放却不失含蓄纤巧。范泽华有一张欧阳子秀的定妆照,还是国际摄影大师陈复礼所摄,这里面还有一段“古”。“潮剧在香港演出期间,陈复礼夫妻热情邀请我们潮剧演员去他家做客,他夫人还送了大家每人一套西装。不愧是世界级大师,在他家,处处是景,阳台也美不胜收。” 范泽华说。

作为新中国戏改之后的第一代“潮剧五朵金花”之一,范泽华在潮剧舞台上,出演过四十多部剧目,先后塑造了庞三娘、李三娘、春香、刘明珠、孟丽君、穆桂英、尤二姐、庄姬、春嫂、沙奶奶、刘彦昌、欧阳子秀等几十个深入人心、传神感人的舞台艺术形象。1984年起任汕头戏曲学校副校长,1998年退休。

与周总理的第二次握手

在讲座中,观众不仅了解了范泽华精彩的艺术人生,还听她分享了一些在岁月中沉淀的珍贵往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剧繁荣发展,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潮剧演员经常可以见到国家以及省市各级领导人。1959年,潮剧以广东潮剧院一团为基础组团赴京作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10月27日晚,在怀仁堂演出剧目《辞郎洲》。“剧终谢幕,周恩来总理上台与演员们亲切握手。当晚没有演出没有化妆,我排在后面,着急地挤来挤去,都没法上前。当合影时,我终于挤上前,和总理面对面说上了话,但我当时却不敢主动和总理握手。”范泽华笑着说,这让她“肠子都悔青了”,多少夜晚彻夜难眠,好在机会来了。

几天后,周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文艺团体。在宴会上,肖楠英、吴丽君、范泽华几个机灵的小家伙早已瞅准周总理的行走路线,冲到最前面。这回,范泽华终于紧紧握住了周总理温暖的大手。“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慈祥的伟人,浓眉大眼,帅!”她生动的描述让讲座现场的人不由跟着捏把汗,提起又放下心,随即笑声和掌声一片。

范泽华至今珍藏的唯一一张和周总理握手的照片,是1963年,她在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刘明珠》影片期间。当时恰逢周总理出访亚、非、拉等国后回国来到广州。各文艺单位作汇报演出后,在迎宾馆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依次亲切握手,来到范泽华面前时,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演过哪些戏。她激动地一一回答。当时的省报记者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这是周总理和范泽华的“第二次握手”。

潮剧大导演导戏“粗涩”

说起《芦林会》,范泽华最不能忘的是潮剧导演郑一标。她说:“得郑一标老师导一剧,胜演十年戏。”谈及严师的敬业和执着,导演的忘我与严苛,范泽华感怀的同时,也有一肚子“苦水”。郑一标在上世纪80年代被汕头市委宣传部授予潮剧导演“一代宗师”荣誉称号,然而在行内,却也有“粗涩”(潮汕俗语,意为要求严格)的说法。

1959年潮剧要上省参加青年汇演,选了两个折子戏。即《芦林会》和《刺梁骥》。“《芦林会》剧情很简单,就是丈夫听信谗言,无故休妻。我演庞三娘,林明才团长演三娘丈夫姜诗。全剧(折)只有两个人,58分钟。然而这一排,就是四、五个月。每天排练时间超过八小时。是演员太笨吗?不,是郑导演过"粗涩"。” 范泽华忍不住说道,郑一标老师的导演手法与众不同,他先讲故事,后读剧本,又读唐诗,再读苏联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回过头再读剧本。他还要求演员在剧本每一页中间夹上一张白纸,讲到哪里,演员便记到哪里。然后他把每个字、每一句、每一段都详详细细做分析,不懂就问,还特别强调,演员进入角色要做到忘我。每句话都要有“潜台词”,同时还必须要“视像”。错了就得重来,对了还得巩固,因而是经常两三小时只排了一小段戏。

就是这种精益求精式的“粗涩”,把一个个潮剧演员打磨出了圆润夺目的光泽,也才有了后来的“芦林一曲动金城”。范泽华感激地说,郑老师给她排过该剧后,她也开窍了,后来接演其它剧目时,困难就不那么大了。

潮剧舞台32年,艺龄46年,范泽华就是一座移动的潮剧“宝库”。她为人谦逊,在舞台上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舞台下,对艺术热爱与执着,是一名值得敬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花絮

新加坡潮剧票友专程来汕听讲座

参加本次讲座的,除了汕头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潮汕历史文化中心的专家学者外,还有不少潮剧艺术爱好者,甚至还有几位专程从新加坡赶来的潮剧票友。其中有一名女士是范泽华早年的学生,听说范老师要办讲座,所以特地赶来听,并在讲座后表达了自己的仰慕和感恩之情。

新闻推荐

ST康美承认使用不实单据和业务凭证

5月28日深夜,ST康美连发9则公告称,经核查,因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公司存在使用不实单据和业务凭证造成货币资金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