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青梅出口“忙” “土特产”上“洋餐桌” 普宁今年第一季度出口各种梅类产品近500吨,出口货值达1880万元

羊城地方 2019-04-25 10:03

普宁海关关员深入种植园地查看企业青梅种植管理情况

羊城晚报讯 记者赵映光,通讯员王辉、袁国宏摄影报道:谷雨节气过后,普宁市高埔镇近郊的青梅种植区里,一颗颗青梅逐渐褪去青涩的外表,染上点点红晕。三五成群的梅农或手提竹篮,或斜挎篾篓,在梅林中来回穿梭,时不时拈起短钩,拢来一枝沉甸甸的梅枝,伸手一探,将成熟的梅果收入囊中。

而在梅农们忙碌的时候,距离梅林采摘现场不到3公里的普宁某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来自汕头海关所属普宁海关的关员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查原料、看记录,谈法规、讲标准,并监管着一箱箱青梅产品装车,启程运往日本市场……

助“绿色珍品”跨越“绿色壁垒”

作为海内外闻名的“中国青梅之乡”,普宁市种植青梅已有700余年历史,如今当地更是有多达16.6万亩的青梅种植基地,青梅年产量5万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常年居全国县(市)级首位。

青梅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多种无机盐,果实中有机酸含量远远高于一般水果,因此常常被外商誉为“绿色珍品”。而普宁青梅则以其果大、肉厚、核小、酸度高等优点誉满海内外,其中60%以上出口日本市场,但近年来,日本针对进口农产品不断抬高准入门槛,并多次修订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日益严苛的农残标准已经成为一道围堵青梅出口的“绿色壁垒”。

为了解决困扰普宁青梅出口的这一难题,普宁海关提前介入,大力推广“农户+基地+公司+标准化生产”监管模式,统一规范种植园区施肥用药和病虫害防治,从源头上加强对基地水源、土壤、农残和重金属的检测监控,完善对青梅收购、腌制、加工、包装等环节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的检验检测,第一时间向企业通报反馈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实施情况。

去年以来,普宁海关对辖区4家主要出口青梅制品企业采取集中取样送检农残与重金属项目,检测结果均为合格;监管出口批次中,也未发生因质量问题受到国外退货索赔情况。据普宁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普宁出口的各种凉果蜜饯梅类产品近500吨,出口值达1880万元人民币。

促“青梅小镇”登上“国际舞台”

记者在采访中还获悉,普宁近年来着力于做大做强青梅产业,努力打造中国青梅产业核心区和文化核心区,推动形成世界青梅地标文化。

“普宁全市拥有1000亩以上青梅种植基地28个,种植农户人数超过30万人,青梅初、深加工企业上百家。”据广东青梅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长、普宁市高埔镇青梅科技协会会长温志坚介绍,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广东“一镇一品”工程特色支柱产品,普宁青梅已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如今,一个集青梅农业种植、出口加工、观光旅游、文化影视、电子商务等多位一体的三产融合现代农业典范的“青梅小镇”已初见雏形。

据介绍,为推动青梅出口转型升级,揭阳、普宁两级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了“广东省青梅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普宁海关也积极呼应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诉求,依托海关系统丰富的检测技术资源,优化检测项目,压缩检测时间,为普宁青梅制品质量安全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检测服务,全力支持普宁企业加工出口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青梅产品。

普宁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青梅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该关结合职能与技术优势主动作为,着力营造优良口岸营商环境,持续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出口加工青梅企业获得海关AEO高级认证;严格执行进出口食品农产品监督抽样与风险监测,把好出口青梅制品质量安全关,擦亮“中国青梅之乡”金字招牌;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青梅种植与出口加工标准化作业,以产业增效带动梅农增收,力促普宁出口青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核雕中国 珍爱自然

核雕现场演示参观核雕展览何洋摄文玩天下·核雕中国新人新势力作品展暨第二届广州展在番禺区举行4月19日上午,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