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 “活”起来的大学生
草图绘制
插画编绘
组合插画
作品在校内展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
编者按
为身边的“奋斗者”点赞
他,虽然与您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也许与您素昧平生;他,也许与您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但相遇最多浅浅一笑,对他们的工作您并不熟悉。他们未必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未必是单位的领导,未必是劳模、先进工作者,但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城市的“奋斗者”,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的。从今天开始,羊城晚报记者将笔触和镜头聚焦于他们,帮助您了解这些我们并不熟悉的“身边人”。
制图:张江
正在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举办的毕业设计展上,蔡俊晖的设计作品《“粤色传城”广东非遗传承插画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广东粤剧、南派醒狮、潮汕英歌舞……这名90后大学生将非遗内容变身插画,并制作了年轻人喜爱的主题手机壳等礼品。
他说,他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非遗传承做一点事情。而他所做的努力,确实让年轻大学生“开了眼界”。
A.非遗传承现状让他担忧
蔡俊晖记得,当年他第一次走进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粤剧演员连续三次腾空劈叉表演所带来的震撼让他不仅感受到了粤剧的艺术魅力,也反问自己能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些什么。
蔡俊晖有这种想法并非没有原因。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新兴的潮流文化对我国的传统非遗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青年群体对非遗的关注度普遍偏低,加上一些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导致非遗在传承上陷入窘境。
他认为,非遗民俗文化其实是中国人的“根”,它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与精髓,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作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他希望有一天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非遗传承做点事情,活化这些非遗文化项目,并让更多青年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B.进行多次“田野调查”
在2017年夏天,蔡俊晖跟随学校“京涛海纳工作室”实践团队,跨越1500公里,深入汕头、潮州、揭阳三市走访30余处宗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再次深深触动了他。
他暗自决定,要以自己的毕业设计作为载体,在大学毕业前进行一次尝试,“我的毕业设计,是想通过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视觉语言,以一种更加适应现代人审美的新颖形式去传播广东的非遗文化”。
他选取了广东12个地级市的“国家级非遗”作为研究和表现对象。从去年开始,蔡俊晖着手“田野调查”。他对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非遗民俗文化的认知,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蔡俊晖还实地走访了广东省文化馆非遗展厅、广东省粤剧博物馆、广东省粤剧艺术中心、珠海市文化馆非遗展厅、汕头市存心善堂、汕头市沟南许地、汕头市前美村、潮州市己略黄公祠、广州市八和会馆。他用笔、相机记录下大量素材,不断丰富自己对非遗民俗文化的了解,以便后续更好地开展创作设计。
C.作品呈现让人眼前一亮
有了素材积累,就如同有了烹饪美食的材料。但一桌饕餮美食如何搬上餐桌,引起年轻人的重视,成为蔡俊晖新的思考。
蔡俊晖最终决定采用插画这一极具强感染力和包容力的表现形式,通过信息可视化的叙事方式,将作品装帧成书,同时制作主题文创礼品。蔡俊晖解释,精美的书籍可以让青年群体更加直观和深入地去了解非遗文化,配合多元化的文创礼品设计,做一些别出心裁的系列设计,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传播非遗文化。
草图绘制、插画编绘、群像编排……蔡俊晖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前期调研对12座城市的非遗项目进行插画绘制,这一个过程就花了两个月。最终,他完成了200幅手绘插画作品。蔡俊晖介绍,对非遗人物进行绘画工作量大,每一个人物神情都要反复推敲,让每一产品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表达。例如,绘制珠海的装泥鱼习俗,如何将鱼、渔民都表现得活灵活现,需要反复研究。
此外,他还在上述基础上进行衍生产品的设计,让插画可以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一幅涵盖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幅面群像组合插画、非遗插画书籍、非遗主题的手机壳、非遗主题相框等作品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近日,前往参观的人员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
蔡俊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想做的事情还不止这些。接下来,他希望在对作品进行线上传播,以一种线上和线下相互结合、融合创新的新兴形式,去最大程度地让更多人关注到非遗文化的可贵。未来,他将依据不同的需求追求更加多元的产品形态,让非遗民俗文化可以通过现代化设计更具活力地保存和传播出去。
新闻推荐
“马帮”解决材料运输的难题羊城晚报讯记者危健峰,通讯员汪文富、丁国栋摄影报道:近日在梅汕高铁的工地上出现了一支“马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