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医附一院急诊科“全为生命” “只要一声‘谢谢\’, 再苦再累都值得”
抢救大厅里,医生们日以继夜地忙碌着。
急诊科的医生“每天像在钢丝上行走”。
急诊科室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要求医生在病人的各种症状及反应当中迅速做出诊断,或判断病情大概的方向。
“急诊科充满挑战,可相比其它科室又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就像走入一片森林狩猎,下一秒遇到的会是什么全然未知,全凭经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陈英杰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
那么,急诊科的日常是怎样的?记者前往汕大医附一院急诊科采访。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宋芾
“每天像在钢丝上行走”
根据汕大医附一院急诊科提供的材料,记者发现,该科室年急诊量达到11万人次以上。
“现代人的饮食好,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的人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栓塞的患者愈来愈多。”二十多年来,陈英杰在急诊科强烈地感受到疾病谱在慢慢发生改变,“我1995年毕业就进入急诊科,那个时候一整年都看不到一两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现在平均一天就能接收一例。”
在这一数字背后,是急诊科医生日以继夜的付出。
“有人说过,急诊科的医生是上帝跟老百姓之间的那个人,我们手快一点,就把人抢回来了,手慢一点,也许人就没了。我们每天像在钢丝上行走,坚守着最初那份善良和初心。”从业23年的急诊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德忠说。
下半夜,是每位医务工作者的“痛”,对于急诊抢救大厅尤其如此,既要克服精神和身体上的疲倦,又要应对络绎不绝的危重病人,耐心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对于每位急诊科医生来说都是挑战。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提起精神。朱文捷说,有一次,有位老人在门诊看病,只觉得有轻微的肚子痛,却非要住院,CT、血常规、心电图检查全部显示无异常,科室床位已满,医生看他实在要住院,就告知他先去急诊科的“留观区”躺一躺。凌晨三点多,老人家觉得腹痛不止,以为是拉肚子,结果在厕所晕倒。
“本来夜里困,迷迷糊糊的,病人病情一来,我体内的肾上腺素急剧上升,立刻就精神了。”反复量血压,查CT,“不等CT诊断出来,我就自己在软件上看”,最终确诊为一处罕见的血管瘤破裂。
“如果病人当时在家,可能人就没了;即使当时病人是在病房,因病房内没有大型仪器、检查设备,医生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这个病人已经逐渐好转,可以出院了,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有时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
急诊规培第一年的杜鑫楷,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我来急诊时间并不久。记得在一个月前的一天下午,有位老伯来到急诊,脸色不好,主诉心口痛,当时查常规心电图发现下壁心梗,我立刻叫有关医生来会诊,同时继续为患者行抽血检查。当时有三位心梗病人,前面两位患者正在接受手术。”
没过多久,老人家发生意识模糊,呼叫无应答,医生诊断其发生了室颤,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反复出现室颤,科主任在一旁指挥,整个过程持续了七八十分钟。后来,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分管领导指导医生们为病人进行最后一次除颤。
“这是我实习的第一年,我觉得我很喜欢急诊的工作,每天能接触各种不同的病人、病种,我喜欢大家都全力以赴救人的感觉。”
“其实医生跟病人是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时候我们恨不能生病的是自己,替病人躺在病床上,医学不能包治百病,但我愿拼尽全力。病人说一声"谢谢",我们的苦累就都值了。”刘德忠说。
■链接
年急诊量达到11万人次以上
汕大医附一院急诊科自成立到现在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医疗中心。
该急诊科占地2000多平方米,分为医疗区和支持区。急诊科有醒目的路标及标识,医疗区的急诊通信装置覆盖全面,支持区24小时为急诊科服务。
目前,该科室共有医生32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人。常规开展生命体征监护、洗胃、气管插管、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除颤、床旁血气分析、深静脉穿刺、三腔两囊管、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技术,健全并完善与心内科、神经科、介入科、手术室等专科的合作,建立绿色生命通道,大大提高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脑梗塞、大咳血、重度创伤等病种的抢救效率。
其年急诊量达到11万人次以上,年抢救量近9000人次以上,辐射到揭阳、潮州、汕尾、福建、江西等周边地区,负责汕头市大型突发事件的急救工作。作为国际AEA组织指定急救网点,急危重症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其急诊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
近3年来,该科室共获得广东省科技局、卫生厅、汕头市科技局等部门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开展冠心病早期预警,休克和急性中毒等发病机制,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筛选等研究。
■关注
“全为生命”公益急救培训队盼更多医生加入
“全为生命”汕大附一急救培训队是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设立的急救技能培训团体,旨在提高民众急救技能,帮助改善患者遭遇心脑血管意外、气管异物、严重创伤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等危急情况时的存活率和预后。
队长为汕大附一院急诊科朱文捷副主任医师,队伍成员多为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法、止血包扎等技能,更有多人通过美国心脏协会(AHA)的培训和考试,取得BLSProvider证书及BLS导师证,曾选派队员参加广东省“华夏杯”急救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培训队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公益性社会急救技能培训,在急诊科陈英杰主任用心指导和医院团委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开展近百场培训活动,培训范围覆盖了基层医院、行政单位、学校、工厂、服务行业、义工组织、院内兄弟科室等多个领域。
“现在才刚到4月,但我们的培训已经排到5月多了,平均每周至少举办两场培训,根据活动的规模配备2至5名医生不等。”朱文捷告诉记者。
朱文捷表示,虽然平时工作很辛苦,但因着一份责任感,他们还是愿意抽出时间开展培训工作,希望借此主动打通医患沟通的渠道,树立起医生应有的良好形象,通过对老百姓院前急救的教育,尽量让更多的患者都不错失心肺复苏按压的“黄金四分钟”,提高救治的几率。
“但是单凭我们附一院急诊科的医生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汕头有更多医生加入,共同来做这样的事。”朱文捷说,“一切为了抢救生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晓玲实习生陈靓“未来决定房企年度业绩的,无论是销售还是租金收入,可能就是几个超级大项目。”3月19日,深圳一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