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顶山发现浮滨文化踪迹 出土文物填补了粤东北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空白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线考古专家李博介绍,大顶山墓地遗址位于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车头山村境内的东江上游,是东江上游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墓地;大顶山为山前侵蚀台地,遗址南部与东部有河流经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队员经数月时间的发掘,在大顶山墓地遗址共发现14座古墓葬,先后出土陶器、石器、玉器以及青铜器各类文物共逾150件;其中墓地M3出土逾20件完整细席纹陶,为近年来广东省考古发掘所少见。李博称,墓地出土器物种类多样,器物风格常见于粤东、闽北、湖南、赣南及浙南等周边地区。根据器物类型和纹饰组合大致将墓葬分为商早、商晚与西周早期。
李博说,东源大顶山墓地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为今后进一步建立东江流域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商周时期岭南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人群迁徙等课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称,东源县蓝口镇车头山村的大顶山墓葬遗址群,其出土的文物既有商周时期的石器和陶器,也有少量的玉器和青铜器,符合“浮滨文化”的地方类型,而且从这次考古发掘出土具有长颈、长身特征的罐、壶、杯等陶器,这在岭南先秦遗址考古工作中尚属少见。
东源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黄友明称,该县蓝口镇地处连接岭南山地与东江中下游腹地、粤东与粤北地区的重要位置,这次考古发掘的大顶山遗址,代表着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传播与交流,这在商周时期起着“浮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大顶山墓地遗址群考古发掘三大特点
在汇报会上,李博细致分析了大顶山墓地遗址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
1
“东源县大顶山墓地遗址群的发掘区位于墓地中心区。墓地遗址群保存情况较好。出土发掘的大量重要文物,为广东商周时期考古研究工作补充了重要材料,填补了粤东北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空白。”
2
商早、商晚与西周早期的墓葬有不少变化,器物风格也有显著差异。“这些展现了广东商周时期社会变革的缩影,由此可推动研究广东商周时期的社会与历史发展进程。”李博介绍说。
据了解,根据器物类型和纹饰组合大致可将墓葬分为商早、商晚与西周早期,比如青铜器发展主要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其间青铜器的风格从凝重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
在商代早期,饕餮纹非常流行,其符合当年统治者的需求;商代的器物往往通体装饰,多达数层,普遍出现以云雷纹做地纹纹饰;而到了商代晚期,雷纹、夔文、蕉叶纹又是当时常见的纹饰,西周与晚商较为类似,纹饰繁缛,兽面纹流行,其中卷体夔文最具特色。
到了西周后期,纹饰又趋向简朴,兽面纹淘汰,诡异之气锐减,流行鸟纹、窃曲纹等。
可以说,各朝代纹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时也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3
墓地M3是目前该区域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墓葬,以M3为代表的器物风格与浮滨文化相似,但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出土了不少具有长颈、长身特征的罐、壶、杯等陶器。
“这为今后研究浮滨时期粤东北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也为建立浮滨文化地方类型或新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李博表示。
浮滨文化:
据河源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东介绍,在先秦时期的粤东、闽南大地(古揭阳),有一种特征鲜明、风格独特、覆盖区域广阔的考古学文化,被称为“浮滨文化”。浮滨文化是一种以长颈大口尊、圈足豆、带流壶、釉陶器、直内无栏石戈、三角形石矛、凹刃石锛组合为特征的考古文化。
作为后来以“浮滨文化”命名的地点,是饶平浮滨地区的一个山岗类型的墓地。浮滨当年清理的残存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有石器、陶器两大项,浮滨类型文化遗物带有若干黄河流域商文化的色彩。
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浮滨类型陆续在广东的潮阳、潮安、普宁、揭阳、揭西、大埔、丰顺、南澳等地发现。另外,在相邻的福建省的漳州、漳浦等地也有发现,从而形成了一支地跨闽、粤两省,分布在榕江、韩江、九龙江、晋江四个流域内,文化面貌基本相同的考古文化。
新闻推荐
如何培育良好家风?代表连日展开热议 努力在孩子心中播下好家风“种子”
南方日报讯(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王聪吴珂骆骁骅陈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在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