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坊”的命名系为纪念高攀龙吗?
清雍正《揭阳县志》的县镇图。
清乾隆《揭阳县志》的县镇图。
明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揭阳县“社学”一节的记载。
□陈作宏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街区,通称为坊。明清时期,揭阳县城榕城也照此办理。明代县城划分为魁元坊、达道坊、攀龙坊、魁隆坊、樁桂坊、解元坊、登云坊7个街区。清代则将原登云坊改名为朝天坊,其余名字照旧(据清雍正及乾隆版《揭阳县志》)。对于其中的“攀龙坊”,有文史论者发文称当年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高攀龙,对此揭阳文史界专家及读者几乎形成了共识。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 ,明代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为“东林八君子”之一。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后丁忧回家守孝。万历二十年(1592)任行人司行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他上疏参劾首辅王锡爵,被贬为广东揭阳县添注典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高攀龙辞官归家,与明代思想家,东林党另一领袖顾宪成兄弟重建东林书院,在家讲学二十余年。天启元年(1621),高攀龙重获起用,被任命为光禄寺丞,后历任太常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天启六年(1626),明末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假造浙江税监李实奏本,诬告高攀龙等人贪污,魏忠贤借机搜捕东林党人。这一年3月,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64岁。崇祯元年(1628),高攀龙得朝廷平反,追赠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高氏著有《高子遗书》12卷和《周易易简说》《春秋孔义》 《正蒙释》 《二程节录》 《水居诗稿》 《毛诗集注》等书。在学术思想上,他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学”,批判王学(王阳明学派)末流“空虚玄妙”之弊。他把“治国平天下”看做是格物致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然结果,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无论在朝在野,高攀龙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在邪恶面前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保持了崇高的气节,其思想与道德足以成为后世楷模。当年他自水路前往揭阳就任时,于船上就订立严规,要求自己静心以涵养德性,不为外界干扰。在揭任职半年间,高氏没有因自己是谪官而心志消沉怠于职事。工作之余,他热心选拔有学识的少年加以培养,每天在官衙内悉心教授生徒,为他们正文体,释书义,传授读书方法及品德修养要领,并编集《朱子要语》作为他们学习的教材,传播程、朱理学,培养了不少学生,为地方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因而受到了当时和后世揭阳人的敬重。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为了纪念高攀龙而将县城中的一个街区命名为“攀龙坊”这回事。查阅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潮州知府郭春震所修《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揭阳县“社学”一节载:社学“十(处),曰:东隅馆即府馆旧址,西隅馆即东岳观旧址,魁元坊一,达道坊一,攀龙坊一,宣化街一,魁隆坊一,樁桂坊一,解元坊一,登云坊一,俱在治内。”这段记载可见早在明嘉靖二十六年郭春震修《潮州府志》之前,“攀龙坊”一名就已存在。高攀龙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攀龙坊”命名于何时虽史无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攀龙坊”命名榕城一隅时,高攀龙还远未出生,何来以“攀龙”命名系为了纪念高攀龙?之所以出现这种误判,无非撰文者因掌握史料不足而望文生义。
治史者宜多占有史料,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反复考证,力求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形成文字,发诸报刊,才能起到向大众普及文史知识的正面作用,千万别急于求成,一时想当然而妄下结论,以致误导读者及后人。
新闻推荐
榕城区梅云街道何厝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在家门口就能共享文化“盛宴”
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何厝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通讯员摄本报讯(记者陈星星郑乔慧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