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习俗之 正月里营老爷
两对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平安的斗(古时量谷子的工具)。祭拜结束后,村人准备提交“金银告丝”集中焚烧。
潮汕一带对祭拜一事,代代相传,持一份信仰,虔诚,从不马虎。每年腊月二十四“送神”,到次年正月初四晚“迎神”,节事和祭拜仪式也接踵而来。如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下元节等等,还有平日的初一、十五,大小庙宇都会烧香拜佛,香火不断。拜祭仪式中,尤其以正月里“营老爷”和“营灯”为重。各地奉祀神明有所不同(有城隍、关爷、妈祖、龙尾老爷、三山国王等),形式大同小异。海边人以湄州岛的妈祖为守护神,而山地人则以三山国王为守护神。龙华作家许小玲的家乡所祭拜的三山国王,祖庙在揭西河婆镇,相传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为三山国王爷,称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许小玲虽外出外嫁已二十几载,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年节习俗却不会因久离故乡而疏远。潮汕出门人,常赶在节点上回家,一为祭拜,二为与亲人团聚。正月十七是村里四年一次的社祭之日,她回家参与了这一祭拜盛事。
▋供品丰富多彩 大龙香色彩艳丽喜庆
中午十二点前,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开始出动,挑着抬着担着提着挎着搬着捧着,把供品送至场上。祭拜场地设在祖居前的池塘边,放置供品的桌子每户一张,横向纵向,整齐划一,有专人负责摆放。
这天,母亲一早就清洗鲜果,清点糕点、三牲、糖果、斋碗、香烛、灯盏、纸钱等供品,然后将买来一只十几斤重的卤鹅(肝、肠、肾等内脏一样不能少),往桌上一摆,这是家家户户必备。比较排场的是宰猪杀羊,每年也就两至三头,但是极少。小时和玩伴穿行在各桌之间,看各式祭品,成乐事。
母亲还准备了杨桃、苹果、香蕉、番石榴、旱酥梨等一篮水果。有人直接买上一果篮,花纸还封着。潮州柑必备一盘,还有三牲、红壳桃、甜粿、酵粿等,斋碗如一块豆干、一碗红枣、香菇、金针菜等,还有曲奇饼、巧克力、糖果,这些食品都可用作供品。巧手者把纸钱折成灯笼、花篮、花朵,各式各样,不胜枚举。悬挂于桌子上方铁架上,满满当当丰盛的一桌。
供品上贴些小装饰,美美的,用潮汕话说“雅”。如:猪身上贴大红的喜字,头顶系朵大红花,嘴里含个柑,前后腿用红纸装点;在粿品上插一朵桃花;在豆干上印一个福字或是平安字样,等等。
现在提倡文明祭拜,灯盏和蜡烛是电子的,红红的灯盏,上写“财丁兴旺”“吉祥如意”。和烛台一样,一按开关就会亮。鞭炮和烟花已经极少人购买,纸钱灯笼花篮等,祭拜后集中燃放焚烧。乡亲们边摆放供品边聊家常,笑靥如花,其乐融融。吉时一到,听从广播指挥,井然有序地祭拜。祭拜仪式分三次上香,三轮之间的空隙,乡亲们家长里短互问近况,互赞供品的种类和摆放,或看戏听戏。
供台香炉里燃着的香烛,因人多需及时清理,由专门负责此事的“香公”负责,适量取走。而立在祖居前的大龙香是要烧上好几天的,高达数十米,上面盘着一条龙,上写“恭迎圣驾”,色彩艳丽又喜庆。
▋“营老爷”寓意风调雨顺
“营老爷”也叫迎老爷,是整个祭祀活动里的重点,热闹而精彩,隆重而神圣。恭迎老爷圣驾,绕村庄游行,保社稷平安。老爷的座驾,平时在大宫(庙)里供奉着。
抬老爷者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名额有限,想添男丁的得提前报名。每一座驾的老爷或夫人需四人或八人抬起。迎老爷的队伍庞大,浩浩荡荡,一路锣鼓声、鞭炮声、器乐声不断,热闹非凡。打击大鼓的是总指挥,大鼓声一响,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吹箫的陆续跟上。两名挑花篮的小女童是队伍里的亮点,小小扁担挑起花篮晃晃悠悠,惹人注目。抬彩旗的多为小学生,彩旗上写有“吉祥如意、合境平安、万事胜意、心想事成”字样。各小方阵统一着装,人选人员经过集中训练,当天化妆打扮一番后,才能成为队伍里的一员。游行村庄后到达祭场,让老爷坐入“大位”,这时潮剧唱起来,乡亲们也上前跪拜上香。迎老爷寓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兴旺,平安健康。祭场上有一副绸缎绣成的对联,寓意一目了然:昔日助唐兴宋,于今佑国庇民。横批是:恭迎圣驾。
▋潮汕文化的熏陶从潮剧开始
做戏,做的是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
外请潮剧团来唱戏酬神,是令全村人欢欣鼓舞的。戏台子是过年时开始搭建的,在占地两亩多的池塘边上。今年特别邀请了国家重点艺术院团汕头潮剧一团,以最传统的文化形式恭迎圣驾。父辈们对潮剧的热衷,不亚于现在年轻人的刷微信朋友圈。潮汕文化的熏陶,是从潮剧开始。从小听到大的潮剧,耳熟能详,有些人一边看还一边跟着哼唱。潮剧表演前,好奇的孩子们在台前掀布幕偷窥。正月十六的晚上,我陪母亲看完《烽火情缘》,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这部潮剧。
邀请一个剧团,经费不菲,连唱三个晚上需10万元,包括搭台、唱戏、迎驾等。经费由村民自发随愿,差额部分由爱心人士捐资。
▋营灯笼队伍场面壮观
据老一辈说,营灯笼这习俗始于隋唐。营灯,也为迎丁,添丁之意。
下午祭拜结束,各自回家准备晚餐宴请亲友。饭后即开始营灯,孩子们已摆出一听到锣鼓响,拿起灯笼往外奔的架势。营灯笼队伍前头,依旧是老爷圣驾,后面村民陆续跟上。途经的商铺面前,有些店主自备鞭炮烟花燃放。有人陆陆续续沿着大道加入,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长,队伍从几十号人,到几百人到几千人,一路壮大,熙熙攘攘,说说笑笑,走走停停,真是万人空巷的“营灯笼”。
旧式新式多款灯笼齐现,旧式的竹灯笼,写有自家的姓氏,提这款灯笼,会招来羡慕的眼光和赞美之词;新式的灯笼则还伴有音乐。大家各持一盏灯,点亮前路。也有人两手空空,跟在队伍里凑个热闹的。灯随人走,火光闪动。鞭炮声不断,烟火冲天。路上一度堵塞严重,车避营灯笼队伍,不埋怨或闹事。由村大道转至田园路段,队伍像一条长长的火龙在游走,虽没如昼光亮,却也壮观。
游行一大圈后,抬轿人将老爷送回祭场,便各自回家。
一年一度、热热闹闹的正月十七在“营灯笼”中告一段落。潮汕人相信神明存在,不纯粹是迷信,而是沿袭风俗。一年忙到头,在这一天,放下手头上的事,参与操办这一盛事。酬谢神明庇佑,也增进了宗亲和邻里关系,和睦相处,谦和礼让。这习俗给了出嫁外地的女儿们回家见面相聚的机会,也是大团圆的大吉日。
口述:许才奎(退休教师)
整理/供图:许小玲(深圳市作协会员,龙华作协理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浩杰通讯员吴苏侨)连日来,揭西县交警部门针对春节期间道路交通实际,切实做好重点区域路段保安全保畅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