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 揭阳姓氏概略之599 金朝学士尼庞古鉴
金代,有个叫尼庞古鉴的学子很有才华,甚得金世宗完颜雍的器重,直接调到宫中任太子侍丞,随后又让他去教育和保护太孙。皇太孙当上皇帝后,把他调到尚书户部当侍郎,兼翰林直学士。《金史》卷九十五“尼庞古鉴传”中记载了他的事略——尼庞古鉴,本名外留,隆州(治所在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能识得女直小字及汉字。女直小字,其实就是女真文字。辽朝时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将女真改称为女直。这在金朝,就是学识渊博的人才了。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尼庞古鉴登进士第,调隆安(治所在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教授。改即墨(今属山东省青岛市)主簿,召授国子助教,擢近侍局直长。世宗器其材,谓宰臣说:“新进士中如徒单镒、夹谷衡、尼庞古鉴,皆可用也。”改太子侍丞。逾年,迁应奉翰林文字,兼右三部司正。世宗复谓宰臣说:“尼庞古鉴尝近侍,朕知其正直干治。及为东宫侍丞,保护太孙,礼节言动犹有国俗纯厚旧风,朕甚嘉之。”金世宗去世后,因皇太子早逝,皇太孙直接继位,史称金章宗。章宗迁尼庞古鉴为尚书户部侍郎,兼翰林直学士。俄转同知大兴府,用大臣荐,改知大兴府事。明昌五年(1194)拜参知政事。尼庞古鉴去世后,皇帝赐其谥号“文肃”。
尼(ní,潮音ni5(泥))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尼姓在揭阳只有2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566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35%.尼姓来源有三:1.出自姒姓,为夏代过国国君的后代,属避祸改姓。夏朝第4任帝相时,发生了寒浞之乱时,因护卫夏帝相,过国(都城在今山东省烟台莱州市过西镇东)为寒浞之子所灭。寒浞将过国封给儿子浇,史称“过浇”。姒姓过国亡国后,公族四处逃亡并改姓,一共改了15姓,其中有一支就改为尼姓。2.出自尼山,属以地为姓。尼山即尼丘山,在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东南。先秦时有居于此地群众以地为氏,称尼氏。3.出自颜姓,为春秋时期郳国国君颜友的后代,属以国名同音字为姓。春秋时期,邾武公夷父颜生封次子颜友于兒(ní,潮音ghoi5(倪),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不作历史地名时简化为“儿”),以兒为城邑,加上邑旁后变郳(ní,潮音ghoi5(倪))字,建立郳国,又称小邾国。至战国楚宣王(前369~前340在位)时,为楚国所灭。郳国公族有以国名同音字尼为氏者,称尼氏。
尼姓还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清代,满族尼满氏,有汉姓为单姓尼者。而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另一支满族尼玛察氏,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落,其姓氏为尼忙古氏、尼庞古氏,上述的金朝学士尼庞古鉴,正是尼庞古部落的传人,姓尼庞古,名鉴,史亦作尼庞鉴。由金代女真族传至清代满族后,亦有尼玛察氏汉姓为单姓尼者。
此外,今维吾尔族亦有尼姓。
今尼姓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以河南和山东两省为多,两省尼姓人口约占全国尼姓总人口的50%.
尼姓的历史名人,有:明初河南洛阳教谕尼养德;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举人尼江。
揭阳的尼姓居民落居于揭东曲溪、大南山侨区桃园两地。
阿 龙
新闻推荐
揭阳产业园全力做好“水、路、产、城”文章,城乡发展开创新局面 夯实发展基础 改善城乡面貌
揭阳产业园强化转移园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效益型、生态型产业园区。林洁松摄□记者林海芬去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