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中的 “梭” “挲” “趖”
□谢若秋
潮汕话中的“梭”“挲”(同“挱”)“趖”是三个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都读 [so1(疏1)],普通话读 suō .在潮汕话中,前者用作名词,后二者均作动词。
梭,本指织布机中牵引纬线的织具,形如枣核,用作名词。 唐代李咸用 《夜吟》:“落笔思成虎,悬梭待化龙。” 《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寢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中的“瓦”(纺砖)就常与“梭”同用(“瓦”为古代妇女纺织所用工具,后因称生女为“弄瓦”即出典于此章),是古时纺织工具组件。潮谚有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人们熟悉的海鲜中有梭子蟹(潮汕话称之为蠘[cih8(迟8)],因头胸甲呈梭子形,故名)。在“梭船”和“梭子蟹”这两个词语中,“梭”字是名词用作定语(“像梭子一样的……”)。潮语中有关于月亮传说的“梭桃机”一语。而动词“穿梭”则属于通语用例,潮语少用。
挲,抚摩义。 如清代蒲松龄 《聊斋志异·黎氏》:“谢四望无人,近身侧,遽挲其腕。” “挲”在普通话中罕用,潮汕话中常单用,如“挲甜丸”“挲一下”等。也可与“摩(摸)”联用为并列结构的动词,义同单用的“挲”。可引申为贬义的巴结奉承,如“伊好会挲摩(摸)伊阿头(他很会讨好他的上司)”。中性义有安抚、协调,如“撮人乞伊挲摩到个个态度平样了”等。过去手工制作绳索的方式与“挲”所表示的动作有相似之处,所以本地称编织绳索为“挲索”。如“今年种了一大丘番茄,着挲好多草索来绊(今年种了一大片番茄,需要编织好多草索来缠绊)。”榕城有俗语“挲尖dên6(此字未考,读同"郑6",指用手指夹压)幼”。
趖,《说文·走部》:“趖,走意。” 作动词。普通话中罕用,潮汕话中常用作逛荡、爬。“趖”在普通话中可看作是一个历史词语,在潮汕话中则是一个资深的今用古语,可用于人或物。用于人时常带有讽刺意味,有贬义色彩倾向。如“者人唔肖死,正经事哩无爱做,亘日个只断索猪豭平样满地块猎猎趖(这个人太不像样,正经事不做,整天就像一头脱了绳子的公猪一样四处逛荡)!”用“猎猎趖”一语述议人是“无好嘴”(“猎猎”原指《山海经》中状如黑熊的动物,在此用作状语修饰“趖”)。“趖”用于动物时指爬行,如“我昔头看见条蛇趖入洞内了(我刚才看见一条蛇爬进洞里了)。”指称动物的活动有“趖来趖去”等。
潮汕话中保留很多古代汉语的用法,例如词汇上多用单音节词,上述“挲”和“趖”的用例就具有这种特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星星郑乔慧通讯员谢琳)阶段来,榕城区根据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紧锣密鼓开展“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