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锐:不让古老书画装裱技艺失传

揭阳日报 2019-02-28 11:17

人物速写:杨东锐,男,揭阳市榕城区人,40岁,曾师从北京名师,现在揭阳市区从事书画专业装裱工作,拥有多年丰富工作经验,先后为揭阳市胡天民、卓素铭、吴少忠等知名书画家和众多市民装裱过作品。

□记者 林春晓 实习生 陈奕丰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可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项工序复杂、繁琐辛劳的古老技艺不屑一顾,或是敬而远之,从业人数不断萎缩。杨东锐成为揭阳市为数不多的坚守者之一。

10多年前,20多岁的杨东锐开始在哥哥开的画廊学习手工书画装裱技艺。数年后,他到千里之外的北京跟名师学习了一年多,掌握专业水平更高的书画装裱技艺。学成归来后,他自己开起了画廊,专业从事书画装裱工作,并在这个能发挥个人特长的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

杨东锐告诉记者,一天,一位顾客拿来多年前在日本购买的一幅用机械装裱的旧画,想拆开重新装裱,以延长“寿命”。杨东锐看了再看,经多次精心尝试后只能摇头。原来,这种机械装裱是用化学原料制成的强力胶水,将画作与托纸压紧,虽速度快,但没法拆开重新装裱,只能一次性使用。而揭阳地区多是沿用古代技艺的手工装裱,可反复拆开重裱。

“还是咱们中国传统的东西好。”客户走时留下的这句话,如重锤般敲打在杨东锐的内心。老祖宗留下的手工装裱技术,自然是无法用机器取代的,他找到了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理由。“咱们国家书画装裱技艺自古代就全世界闻名,我的家乡榕城能成为全省文化名城也有书画装裱的一份功劳。我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有传承祖先优秀文化的担当,如果这项古老技艺在我的手中失传,将愧对后人。”这成为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信念。

杨东锐还跟记者说,曾经有几位同行叫他改用机器进行装裱,赚钱快,又省事。可是这些话都被他当成“耳边风”。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手工装裱,用植物淀粉制成有粘性的糊,将画作和托纸粘紧,再加上其它多道工序。

今年春节前夕,新一轮冷空气来袭,许多市民都把手伸进衣袋里御寒,可杨东锐还得将手伸入一盆装有小麦淀粉和面粉的冷水中,不停搅拌,使之均匀融合并产生粘性,从而制成糊。这一幕刚好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看见,记者摸了摸他沾满面糊的手,非常冰凉。

杨东锐说,由于制糊的原因,每年冬天,他的手都会出现干裂,严重时甚至会渗血。“不能戴上防水手套吗?”记者问。他笑着答:“以前试过,会暖和一些,但用手套后指头反应迟钝,搅拌后产生颗粒,影响粘性,后来只好坚持不戴手套,老祖宗也是这样过来的。”制糊是一道关键工序,它关系着装裱书画的质量,于是杨东锐只能咬牙坚持下来。

采访时,他刚好在赶裱一幅书法作品,完工后,将其挂在墙上待它自然晾干后,再交还顾客。期间,一位女士拿着几幅国画前来装裱,她告诉记者:“我喜欢买书画,过去在别处装裱,人家都是用电吹风将刚裱好的作品烘干后,当面还给我。这样是缩短了等待时间,可是装裱后的书画会出现一些皱纹,比较不好看。半个月前,我听说这里没用电吹风,而是自然晾干,于是拿了书画来裱,效果很好,所以今天又来光顾了。”

多年来,凭着这份执着的坚守,杨东锐使古老的书画装裱技艺在这一代人中得到传承,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幅幅优秀精美的艺术作品,并用自己精湛的技术,给群众修复、重裱了一批年代已久的破损字画,虽然钱赚得少,但他已经觉得非常满足。

新闻推荐

榕城区开展春节前“献爱心、送温暖”慰问活动 让困难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春节

本报讯(记者陈星星郑乔慧)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榕城区掀起节前“献爱心、送温暖”慰问活动高潮,市委常委、榕城区委书记江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