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大地 独特的文章

南方日报 2019-02-21 06:20

在南澳岛采风时,作家王必胜对海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赞叹不已。杨立轩摄

作家邓刚在汕头小公园的骑楼前接受记者的采访。杨立轩摄

作家凡一平说:“生机勃勃,是我对汕头的印象。”杨立轩摄

【编前语】

“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文化公益品牌由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与汕头市旅游局、新闻媒体等共同打造。五年来,共有蒋子龙等42位中国著名作家来汕头采风,并创作了60多篇美文。

本期汕头观察《潮风》版从中精选3篇美文,并刊登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会长张泽华先生撰写的介绍文章,以飨读者。

文/张泽华

“采风问俗,记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清朝的诗句无疑道出了采风的特点。采风起源于先秦时代,国风的诗篇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采风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寻风问俗,“品翠题红”,挖掘文化内涵“篇章争丽”仍然令人领悟文学的神奇魅力。

汕头,三江汇流,海滨邹鲁,连没亲临该地的恩格斯也称誉其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多少文人墨客对此美地,诗兴大发。

如何借助作家采风,以独特的笔触,以文学的力量,为汕头发展助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基于此,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与汕头市旅游局、新闻媒体等共同打造“中国著名作家汕头采风活动”文化公益品牌。五年来,共有以蒋子龙等42位中国著名作家来汕头采风,他们的足迹踏遍港口工地、企业学校、新街老巷、海岛乡村、名胜古迹,收获故事,汲取素材,创作了60多篇美文。

近日,作家蒋子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100名先进人物的文学界代表。期待作家们为汕头发展出谋划策,讲好汕头故事,传播汕头好声音。

爱心照亮回乡路

王必胜

古树、老井、屋场、祠堂……这些依稀印象、遥远记忆,久久萦绕在漂泊离乡的游子心中,是剪不断的乡愁。如今,依凭这些零星片断,通过多人的帮助和漫长的寻觅,他们迈着蹒跚的步子,圆了数十年的回乡梦。

那天,在汕头美丽的南澳岛,大巴行驶在环岛大道,汕头市公益基金会的张泽华会长说,汕头电视台《梦归潮汕》这档节目为那些离乡背井的老人寻亲找家,引起不小反响,“七十多年,回乡的路很长很远,我在现场感动满满地流泪”……车里一片寂静,听他介绍,透过车窗外南海的粼粼波光,仿佛看到那逝去岁月里一代人的过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东潮汕地区由于多年旱灾和日本侵略,村庄凋零,民不聊生,不少人外出逃荒。从水路和公路到了附近的梅州,远一点到赣南和闽西,也有的从海上逃往东南亚。七十多年后,耄耋之年,思乡心切,盼想有生之年回乡认祖。2016年初,汕头各界人士组建了志愿者寻亲队伍,帮助这些离乡的潮汕籍“游子”寻亲找家,让他们一生的梦想变为现实。

一时间,志愿者寻亲的故事,是汕头家喻户晓的新闻。微信朋友圈,街头广告牌,电视广播中,报纸专栏上,“爱心照亮回乡路”,一句暖心话,牵动千万人的心。众多志愿者在行动,留下一个个感人的镜头。

86岁的杨传业老人找到了自己的出生地——汕头市鮀莲大井村。80年前,为了逃饥荒,他来到江西定南一个小山村。如今,他已不会讲潮汕话,记忆里老家有一个聋哑哥哥和一个姐姐,家门口有水井、大榕树,不远处是海堤。几十年,“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音信不通,山迢水远,回家的念想,只是梦想。

2017年底,孙子偶然得知“梦归潮汕”寻亲志愿队到赣南的消息,立刻联系,定南志愿者专程上门采集信息,将老人的资料制成宣传片,发布在寻亲公众号上。汕头的志愿者根据反馈的信息,多次走访、查询,于2018年3月找到八旬老人卢舜英。她家与杨传业的信息有几处相似点:门口老井,聋哑哥哥,早年曾经的海堤,最后求证村上九十高龄的几位老人,确定了他们就是失散的兄妹。同年9月30日,重病在身的杨传业风尘仆仆回到汕头大井村。在祠堂前,杨传业携儿孙跪拜认祖,一句“爸妈,我回来了”,老泪纵横,令在场的人无不唏嘘。

2018年9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柬埔寨金边钻石岛酒店,人声鼎沸,从国内来的“梦归潮汕”寻亲活动在这里举行,宣传单现场派发,引发了侨胞的热情。当年,潮汕人“下南洋”不在少数,这些说着家乡话,叫做“胶己人”(自家人)的老乡们,有的多年来与家人失联,寻亲志愿者带来国内的家人寻找亲人的信息。通过派发传单,那些在异国他乡的潮籍同胞,借助“梦归潮汕”这一平台与国内亲人联系。凭借发达的网络,信息共享,国内寻亲者与国外寻根认祖的人,都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

每一次活动,都有一分收获,又激励志愿者顽强地坚持,影响更多人。张泽华说,志愿者是一群没有显赫身份却做了十分显赫成绩的人。志愿者“水哥”(微信名),一名自来水公司的职工,总是一袭红衣,光头圆脸,给人以亲和印象。初次见面,他给我看一张表格,那是他们日常做的一件事,向需要帮助的人发送登记表,填写寻亲内容、当事人资料等。看他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天天都有寻亲和寻人的内容。有人说他“身兼数职”,是公益达人。除了是“梦归潮汕”寻亲志愿者外,还与朋友建了另一个公益平台——潮汕寻失联盟志愿队,寻亲与“寻失”,双管齐下。公益行动是义务的自愿的,时间上没规律,半夜三更凌晨拂晓是常事,只要一接到求助需求,第一时间出发。2017年除夕夜,多名志愿者就没有在家吃年夜饭。当天,他们接到信息,要寻找一位在汕头月浦走失的老人,马上出发,一直到凌晨3时,在潮州市区里找到后,大家才回家过年。

随着寻亲的影响力扩大,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有的寻亲者在找回了自己的亲人后,受到感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队员黄鑫毅的奶奶多年寻找老家故地,在志愿者帮助下,多方寻访,找到的老家是现在的揭阳普宁市宝镜院村,遂了奶奶的心愿。受到感染,他也成了一名寻亲志愿者。庞大的义务服务群,行动有效,得益于信息化和高科技,每有行动,微信通知,能在第一时间到场。

在汕头几日,收看“梦归潮汕”电视节目,虽然潮汕话配音听不大懂,但那些寻亲、“寻失”的镜头,场面感人,令人心生敬意。有评论说,从寻亲到“寻失”,汕头志愿者们把爱心洒满潮汕大地,让公益行动体现了人间的美好与善良。汕头“水哥”说,我们是有一点能力,就献一分爱心。只要有需要,志愿者就出发。“人家信任了我们,我们要对得起人家。”朴实的话语,有如誓言,一如志愿者们那份踏实和无私。我想,那是他们响亮的名号所赋予的。

王必胜

人民日报副刊原主编、高级编辑。著有散文随笔《邓拓评传》《东鳞西爪》《散简》等多部。散文《单位》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散文选刊》获2014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心疼与欣喜

邓刚

三年前我应《香港商报》的邀请,参加中国作家采风团来到汕头。因为汕头与我家乡大连都是海滨城市,所以在采风中,我不断用大连人的角度来扫描汕头,并为此惊讶和惊喜地写道:进城吸吮第一口充满鲜味的空气,就能感到这是被大海滋润的城市。到处耸立着与大连相似的现代化楼厦,闪烁着霓虹灯的宽阔大街……特别是看到近四公里长的观光式海滨长廊,那真就是凭楼台亭阁,观碧水蓝天,心旷神怡!当大巴车驶过跨海大桥,游历南澳岛的风光及历史踪迹,我发现,汕头远比大连有更深的文化底蕴!

然而,更使我感慨万千的是,汕头有一条民国时代的街区“小公园”,而且恩格斯在他的著作里提到:“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这个“商业意义的口岸”,主要场景应该是小公园的街区。走进这条街区的第一感觉,俨然是走进了民国时代。那些中西结合的骑楼,带着浓郁西方建筑色彩的希腊爱奥尼立柱,上面竟然还有中国古典传统的花卉图案浮雕,虽然被风雨摧残得碎裂模糊,却在顽强地放射着独特的艺术气质。我为此惊叹和震撼,这样充满民国文化的街区,我们大连没有,甚至可以说全国也很少有。

总是热情陪同我们、并更热情讲述汕头文化的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会长张泽华先生,曾任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正因为如此,他对汕头充满火热的情感,一路上如数家珍般地介绍汕头辉煌的今天与往昔。

于是,我也在感动与激动中写了一篇文章《汕头有条令我心疼的街》。我在文章中写:“汕头,你今天所有的靓丽和辉煌,都抵挡不住这条老街蕴含的魅力,都无法冲淡我为这条老街的欣喜和心疼……保护这条老街的每一寸土地,都比一万米的新建筑值钱!”

万万没想到,这篇小文章竟然会引起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作家马晓丽再次采访汕头时,回来告诉我,汕头市委、市政府下大力度重建小公园,让作家心疼的民国风情街区再现当年的风貌。马晓丽还告诉我,汕头市的领导们亲切而幽默地说,一定要“心疼这条街的作家回来看看,他还心疼不心疼!……”。

随后香港商报负责采风团活动的兰钧然先生也发来信息,兴奋地告诉我,汕头已经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保育活化”工程,对小公园那条民国风情的街区修旧如旧,恢复其清末民国的风貌。下一次采风你一定要来看看,绝对会欣喜的!

终于,公元2018年的金秋,我再度随作家采风团来到汕头。从机场到汕头市街,我就明显地感到三年前的汕头又有了万象更新的变化。当然,最使我迫切想看到的变化,就是小公园那条“心疼的街”。随着作家采风团的大巴车开进小公园,我大吃一惊——小公园的“保育活化”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型机械设备在轰轰隆隆作业。在一片繁忙的建筑工地上,我猛然看到“保育活化”工程修旧如旧的一部分效果——昂然矗立起来的民国建筑:南生贸易公司、百货大楼的雏形;三年前我心疼的那条街,已经显现出修旧如旧的骑楼建筑。这令我再次进入当年汕头商贸曾经的“商贾云集,楼船万国和老街昔日的繁华景象……”。

记者们纷纷围拢我,问我此时有什么感想,我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最后我在极其兴奋的急切中说出四个字——天翻地覆!

坦率地说,我尽管激动和感动,但最终还是忐忑不安:这巨大的文化投资能不能收获巨大的文化报酬呢?面对当前汹涌的经济大潮,这是个相当严峻的问题。我想,为更进一步保护和展示我们曾经的文化辉煌,作为一个作家,我还应该更尽力。当这条街修旧如旧,恢复其清末民国的风貌后,可以挖掘收集其历史掌故传说,以此为背景创作一部充满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电视剧,展现这个城市开放之初中西文明的冲撞交融,再现这个城市的人文风情。如果能把这个故事讲好,电视剧红了,汕头也就火了!

邓刚

辽宁省作协原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影视剧《站直喽,别趴下》《狂吻俄罗斯》《澳门雨》的作者。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人民文学》编委委员、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代表作品《迷人的海》。短篇小说《刘关张》《八级工匠》获辽宁省人民政府奖,《阵痛》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迷人的海》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大村仙门城和小村上岭

凡一平

广东是广西的邻省,我居然没有去过几次,除了报章、电视和传闻,我对广东的了解,常常是通过上岭村的人。上岭村是我生长的地方,村里的人出去打工,都是去广东。

我这次广东之行,得益于《香港商报》的邀请。这篇文章我不说广东的城市,我说它的一个村庄。

这个村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叫仙门城。

它大到让我目瞪口呆。常住村民3万多人,路灯1.3万杆,保安100人。而我的上岭村,人口不足1000,路灯20杆,保安零人。

仔细一想,大小之别不足为奇,因为那是地理客观造成的。我惊叹的是仙门城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

3万多人的村庄,房屋井然有序,像一个巨大的别墅区,事实上就是。道路宽阔、干净,草坪细密、舒坦,仿佛一个个绿茵场或高尔夫球场。流经村庄的河流清洁,看得见鱼,像深山里的溪涧。别具一格的图书室坐落在村庄广场的小桥流水边,典雅、幽静。图书室里的图书丰富、精彩。我们采风团到达的时候,正是下午,初秋的阳光仍然洒在潮汕特色的民居上,悠闲的老人、放学的孩童穿梭其间,意趣盎然。我们离开时夜幕降临,村庄的灯火渐次绽放、茶香四溢。好几处开阔地,歌声悠扬,一群群基本统一穿着的阿姨,跳起广场舞。队伍前后,都有几名小孩在跟着扭动,像快乐的小鸟。

村庄仿佛一个令人流连的大公园。是的,就是公园。

那时刻我就想,我的上岭村什么时候变成像仙门城这样就好了。

仙门城怎么变成这样美好?毫无疑问是人将它改变。仙门城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曾几何时,仙门城也是个脏乱差的村庄,因为地处潮南和普宁交界处的原因,治安、环保堪忧,“入口多,人口流动大,盗窃、抢劫案频发,水不能饮用。”仙门城的社区党委书记赵元廷告诉我们。

赵元廷是我见过的村级党组织书记中最光鲜、自信和自豪的书记。即使或走或站在比他级别、名气高许多的人群中,他都是显得最稳健的一个,眼睛始终透着坚毅的神情。他的派头和气质让我好奇。

我通过旁人和材料了解到:十几年前,赵元廷在深圳经商,生意风生水起,在仙门城村威望较高。在乡镇领导、村里人的呼唤和劝说下,他回到村里,从治保副主任干起,为解决治安难题,2007初,他亲自前往广州、深圳等地,动员外出乡贤捐资200多万元,在村里所有路段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建成16座治安亭。村里人都记得,监控设备刚安装不久,就有三个劫匪来抢摩托车,其中两人持枪。赵元廷在治保指挥中心,一边向派出所报案,一边让治安员把各个路口都用阻隔栏封起来,并用100个广播向全村人通报。最终,犯罪嫌疑人留下作案摩托和枪支,从村里一条河游泳逃离。

从那以后,村里的治安得到根本改善。在当了村党委书记后,他将重心放在了村里日益严重的污染、乱搭建问题。接到拆违通知后,赵晓峰产生了情绪,在电话里与赵元廷争论,“拆违是为了还路于民,不是针对个人。”“凡事一碗水端平,哪能搞特殊?”……赵元廷又是电话沟通,又是上门拜访,不断给赵晓峰父子做工作。两个月后,赵晓峰理解了老友的苦心,主动和赵元廷沟通,并劝说亲人支持村里建设。“连书记朋友家的花园也被拆掉”,这一消息传开后,其他人家的违建很快被拆除。

我从旁人的口中及材料的字面上,不断地听到和看到“乡贤”二字。他本是乡贤,深知乡贤的重要性。仙门城常住村民3万多人,而在外创业、定居的却达11万人,且能人无数。仙门城人都姓赵,内外都是同根生。在赵氏宗祠,我们就看到了一群乡贤在集中议事。他们是退休回村居住的党政干部,见多识广。赵元廷成立了慈善理事会,让退休的乡贤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协调中。仅这两年,仙门城的乡贤捐款达到了1亿元。

仙门城的今天,虽然也是钱治理出来的,但是我觉得领导的作用和乡贤的力量最为关键。

我问赵元廷:你每年用在村里工作的时间大概是多少?

这位现任社区党委书记说:百分之九十五。

我又问:国家每个月给你发多少工资?

这位曾日进斗金的前商人说:二千二。

我说:上岭村的干部也跟你领的差不多。

虽然上岭和仙门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我还是要把这两个村合并在一篇文章里。希望我上岭村的乡亲们,以仙门城为榜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我这个在外工作的文人,没有能力捐太多的钱,但可以把上岭这个村宣传得很远。等我退休的时候,说不定我常回去,做个乡贤。

凡一平

本名樊一平,壮族。1964年生,现任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八桂学者文学创作岗成员,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了长篇小说《跪下》《顺口溜》《上岭村的谋杀》《天等山》等七部、小说集《撒谎的村庄》等八部、散文集《掘地三尺》。获过的文学奖有:铜鼓奖、独秀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

(部分文章有删改)

新闻推荐

“外交元老”柯华走了 曾为香港回归“探路”2019年1月3日下午,北京潮商会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新中国著名外交家、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首任会长柯华同志2019年1

柯华资料图片柯华被称为“外交元老”,他是新中国首任礼宾司司长,担任过四国大使,曾协助周恩来总理进行外交工作,还参与了香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