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鞭炮声的除夕夜
揭阳市是在邓小平南巡那年建立的,我家则是揭阳建市那年搬来城里住的。
那年即1992年。在这个刚刚由县城转化的不上线城市里,到处弥漫着跃跃欲试的氛围。包括城市建设、经济模式以及民情风俗等等,人的精神呈现焕然一新的形态。好像家庭过去过年难得有摆置鲜花的,这年开始时尚起来;过去的家俱大凡杉木所制,而采用红木材质的,这年也开始流行起来。
在习俗上,似乎已经开始吸收些西方节日的成分、元素,但主要还是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最显著的是串门更活跃起来,给老人儿童的压岁钱更大方起来,还有除夕夜的放鞭炮,愈是变本加厉。当时我住在榕华大道师范学校对门的地方,夜晚11点后,鞭炮开始响起,开头疏疏落落的,随着新年脚步的走近,而变为密集,变为震天价响。整个夜空白光交错,闪电频烁,屋舍随着响声出现颤颤地抖动。开初时从中感觉新年的来临,很觉喜气冲天的快意,久而久之,则这快意变成烦躁,变成心惊肉跳。好不容易等到鞭炮声逐渐恢复疏落,乃至消失,夜终于有了宁静的时候,竟至生出蒙恩遇赦那样的大喜,而后重温春眠不觉晓。
这样的文化弘扬,并没有因为牛年马年的过去而过去,一直持续了二十左右年,而且还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涨船高。后来还加入整个正月不绝如缕的拜神活动而更加波澜壮阔起来。恐怕还有科技发展的因素,炮愈来愈大,声愈来愈响,整个城市沦陷于一种无序的野蛮的狂欢之中,使生活在这城市里的居民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惧之中。至于翌日,满街的被炸碎的红纸、旧报纸片随风飞舞,漫天肆虐,虽然也带着狂欢的余热,但惊魂未定的居民对之已经不是一种欣赏、留恋的态度。
从传统习俗中放鞭炮就在这样一个让人喜闻乐见到避之唯恐不及的过程中变味变质着。那撕心裂肺的爆炸声、那伤心损肺的火药味,还有伴随着爆炸声、火药味释放出来的乌烟瘴气,以及作为这些声光电味烟遗存的纸屑,就在这不合时宜中失去意义和价值。以至于喜欢热闹,也喜欢节日氛围的市民在不胜受扰之后纷纷投诉,而让情为民所系的政府不得不作出措词严厉的禁止通告,并且逐渐生效。
除夕与“国际拜老爷月”的刺耳鞭炮声是越去越远了。市民们每逢节日倍思惊的感受总算可以渐渐放松了。这是文明的回归,是社会进步的成果。在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简单的时代,人们需要通过放鞭炮来表达节日的快乐,制造浓烈的氛围。但在文化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乐趣非常多样,需求已经改变的时代,像放鞭炮这样的节日习俗,也就因为“过时”,而宜收煞了。
风俗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从其形成到流变,风俗呈现优与劣的分化,优秀的自然需要传承、发扬,但落后、负面效果太多,不能适合时代与人民生活需要的,就必须淘汰与改造。唯有这样,才能保护风俗的积极作用,保持其先进意义,使其造化于人,造化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承传统文化不排除需要移风易俗,两者之间有着不断需要“调整”的关系。像过去过年以放鞭炮为标配,现在过年政府却必须提前发出禁止燃放鞭炮通告,就是一个实例。
其实,需要在传承中改革的,又远非放鞭炮一项。我们这里仅举一端,只是因为就事论事而已。彭妙艳
新闻推荐
揭阳市接待办创新“四建四树”党建工作法 推动党建全覆盖创品牌出成果
■党的建设是制胜法宝系列报道之□记者许佳曼去年以来,市接待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