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流金岁月 弘扬工匠精神 工业遗产:我们宝贵的财富

汕头日报 2018-09-28 16:57

“老旧、残破、锈蚀斑斑,却镌刻着流金岁月的印痕,没有华丽的炫耀,却浸透匠人日夜钻研的心血汗水,渗出让人感到沉甸甸的厚重历史,这不正是工业遗产的魅力吗!”近日,看到汕头工业历史展览征集到的部分老物件,参与筹备的刘建雄如是感叹。

据了解,汕头市第二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中,目前汕头工业历史展览已进入布展阶段,根据征集到的实物,结合场景雕塑,重现汕头工业历史极具代表性的“瞬间”。其中,有两个老物件特别引人关注,一个是全手工铸造的船用螺旋浆,另一个是汕头刻印厂的旧工作台。在期待它们场景重塑的同时,记者采访了它们的提供者,听他们讲述老物件背后的动人故事。

从螺旋浆到造纸业

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在万安纸业的文化陈列馆,记者看到了即将参展的全手工铸造船用螺旋桨。这些直径将近1米的螺旋桨仍保存完好,严格的工整对称、精细的凹槽螺纹……无不让人感叹当年手工匠人精湛的技艺。螺旋桨的铸造工匠,就是郑庆耀,他生于1932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汕头业内佼佼者。其手工铸造的柴油机备件及船用螺旋桨广泛应用于汕头港驳、运输船,南澳、惠来、达濠渔港等渔船。

解放初期,汕头工业极不发达,百废待兴,船用柴油机及螺旋桨等工业品全靠进口二手设备及台湾,香港等供应,经常出现因设备故障损坏无法更换导致船只抛锚停运。螺旋桨是船只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郑庆耀立志要做出自主研发的螺旋桨。

“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父亲倾尽全力研究船只不同作业需求及潮汕海域渔港的潮汐现象,精心设计船用螺旋桨的螺距、角度,吃水水深,摒弃教科书式的计算公式,深入船只作业一线调研,总结出一套具有海洋不同作业船只、捕捞实战经验的设计数据。”广东万安纸业有限供公司董事长郑康桔说,他的父亲就是郑庆耀。他告诉记者,一线的实践成为了父亲经验的来源,螺旋桨的工艺制作需要针对不同的海域、不同的天气、温度、湿度等进行调整,以求做到每一个水域都能适用。

当时的生产环境条件恶劣,铸造全凭积累的经验和手工完成。船用螺旋桨,郑庆耀以铸造专用黏土砂手工造型为主,带领生产一线工人配砂、造型、合箱、熔炼、烧注、清理和修磨,铸造生产过程全部人力完成,凭借炉火纯青的手工艺,铸造上千锤百炼,把产品当作工艺品去制作。

“当时船只使用父亲研发的螺旋桨比普通的螺旋桨快了三分之一的速度,这得益于父亲的创新性研发,让螺旋桨避免了由于涡流将贝壳等杂物卷入,从而使船的行驶速度提升。”郑康桔分析,当时船只以装有动力机械(主要是柴油机)的机帆船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大马力钢质船只,螺旋桨铸造的精密程度、工艺参数优化等决定了商船、渔船的航行速度及作业效率,效率的提升让全手工业铸造船用螺旋浆在当时受到好评。

现在,这种螺旋桨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上面所凝聚的郑庆耀这一代手工匠人对于“精益求精”四个字的理解、追求和专注,则深深植根在郑康桔的心里,成为了他带领家族转型纸业,重视钻研创新的不竭动力,也成为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

“从重量级的螺旋桨到轻如羽毛的纸巾,虽然差别很大,但当中不变的是认真、专注、重视细节、创新研发的精神。”郑康桔拿起一张薄薄的纸巾说,别看一张纸这么简单而薄,但它至少涉及7、8个专业,要经过多道加工工序,而每一道工序又都是精细化的制作。他是用30年的时间,在做一张有良心的纸巾,也是汕头工业精神生生不息的见证。

在今年工业设计大赛的“情礼汕头”专项赛,万安就有一系列三款产品参赛,漳州市花水仙、汕头市花金凤成为包装设计元素,传达的是市场细分的诉求和个人订制等趋势。

从侨批如意章到公章印

致力传承印章镌刻技艺

汕头刻印厂旧工作台提供者是丁明,在他位于东厦路的工作室,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从印章开始说起。丁明说,印章可分为篆刻印章和公用印章,篆刻印章用于书画标识,大部分材质是硬度仅为1到2度的粉石类,较易磨损。公用印章具有凭信、证明、指示、标识等功能,被用于公文等。到清末民初,官方规定宋体、楷体、隶书等字体作为公用印章的字体,由于讲求完整性,用料上也以不易损坏的木材、骨质为主。印材、字体、工具等方面的改变,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印章镌刻技法。

“印章镌刻技艺历史悠久,但传入汕头是在1860年开埠后。随着汕头经济迅猛发展,商业来往信函量骤增,印章的需求增大,这时出现了不少职业印章人和刻印店。在小公园一带,就有20家左右的印章社。”丁明告诉记者,印章使用在潮汕地区乃至海外的盛极一时,汕头印章镌刻行业高速发展,在侨批上可见。当时很多侨批信文上有个红色醒目的小印章,款式多样,花纹精美,就是如意章,它丰富了侨批书法的美感,更寄愿式慰告了远方的亲人如意平安。如意章成为侨批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1955年,国务院明文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队、企业及流通领域使用的印鉴,一律为由手工镌刻的宋体字圆形公章,并将印章镌刻行业列为特种行业。1956年,汕头市政府以汕头川月刻印社为班底,将20多家刻印作坊组成汕头市刻印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汕头刻印业仍维持着风光的历史。

“汕头刻印业在国内同行业中颇有声名,刻印厂承接的印章镌刻业务以精、快、美的行业特色而遍及南方各省市。”据丁明介绍,当时汕头市刻印厂是一座三层楼建筑,二楼、三楼都是生产车间,采用流水作业生产印章。最初职工70多人,业务量最大时全厂有近300名职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全国各地需求量大,订单很多,汕头市刻印厂专门成立了邮寄组,最鼎盛时特设有8名员工专门负责将印章包装好装车,再拉到邮局去寄送。丁明提供的旧工作台,油漆已有些斑驳,但却是这段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丁明17岁跟随汕头市刻印厂的郑灼光师傅学习镌刻,19岁正式进入该厂工作。而他在该厂所师从的陈成美、郑灼光、高茂扬等名师,都是曾任汕头市刻印厂技术主管的吴来华师傅的第二、三代高徒。由于印章材质为质地较硬的木质和骨质,镌刻需要一套特殊的工具,光刀具就有几十种,还需要专用的印规、车底机等。印章镌刻的工序分为印面磨平、分字打格、书写反面文字、操刀刻字、加深平底、銼边修整等六道。而在刻印厂,能完整熟练掌握这一系列工序的不出10人,丁明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后,电脑数控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手工镌刻技艺日渐式微,时至今日,能够完整掌握这一镌刻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丁明默默守护这项技艺已近30年,并积极投入这项技艺的传承发展,他将印章镌刻技艺成功申报为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后,不断思考如何让老技艺重现鲜活的生命力,将印章与时尚艺术、文化创意结合,让印章技艺走入校园,展示厅和技艺传习基地……他的想法很多,也正在一一努力实现。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

新闻推荐

左手爱心 右手孝道 记惠来县优秀家庭吴素端一家

吴素端在辅导儿子学习。林碧鸿摄□全媒体记者黄卓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走进惠来县实验小学教师吴素端家里,很快就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