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德揭阳 寻找揭阳“最美家庭”大型主题新闻报道

揭阳日报 2018-07-13 12:09

一腔热忱为传承

——记揭西县优秀家庭蔡瑞芬一家

在蔡瑞芬家里,每周都有一场家庭潮乐演奏会。林碧鸿 摄

□全媒体记者 黄燕丹

6月的一个周末,记者走进位于揭西县棉湖镇道江东路临街一座小楼。不大的空间里,七八个孩子坐在小板凳上,小的八九岁,大的十四五岁,他们正在静物素描写生;后方厨房的通道里,摆着一台扬琴,三个孩子正学习乐器。见到记者入屋,房子的主人,65岁的蔡瑞芬、70岁的李开细忙暂停各自手头的活,热络地招呼记者。

“一到周末,家里最热闹了。”蔡瑞芬指着一屋子的孩子说。蔡瑞芬曾是揭西县潮剧团的扬琴演奏员,丈夫李开细是画家,其画作多次获奖,参加国内外展览。近两年来,不少亲友都把孩子送来免费学习乐器或绘画技巧,蔡瑞芬夫妇也乐当“孩子王”。

热心:指导乐队,廿载不变

蔡瑞芬现在的居住地属棉湖镇湖东村。湖东“摆雅粿”是当地响当当的名片,湖东村自己组建的锣鼓队也让村民引以为豪。

湖东村的锣鼓队成立于1996年前后,至今已有5代队员,而队里的指导老师一直由蔡瑞芬担任。在蔡瑞芬家里的墙上,挂着不少活动照片,见证了这些年来她与锣鼓队结下的不解缘。蔡瑞芬指着一旁几个正在绘画的孩子说,他们都是锣鼓队的队员。蔡瑞芬还一手指向正在绘画的小姑娘黄琪,一手指着墙上一张拍摄于2013年的演出照说,“看,他们父女曾一起登台表演呢。”循着她的指向,照片上,时年9岁的黄琪坐在舞台中央演奏扬琴,而她的爸爸在其身后吹唢呐。蔡瑞芬接着说:“他们父女俩都是我的学生,锣鼓队里有不少不同时期的"亲子档"队员。”

说起潮乐,蔡瑞芬有聊不完的话。蔡瑞芬的父亲蔡安添是潮乐知名乐师、作曲家,其创作的潮州音乐《万里江山春一色》等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录音出版发行。从小,蔡瑞芬姐妹几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都喜爱潮乐。年轻时,蔡瑞芬凭借熟练的技艺多次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并获得奖项。后来,她虽从潮剧团转行进入揭西县商业局,但依然认真研究潮剧、潮乐,期望以己之技传承给更多的人。

暖心:抚琴作画,雅致之家

蔡瑞芬家的三楼,摆放着扬琴、二胡、琵琶、阮咸等各种乐器,是蔡瑞芬与子女的演奏场所,四楼则是李开细的书画天地。家居摆设简朴,却充满浓厚的艺术气息。

每周固定时段,蔡瑞芬家里总会飘出悠扬的潮州弦乐声,一家老少与亲友或弹琴唱曲,或泼墨创作,其乐融融。采访中,其二女儿蔡若虹、儿子蔡铭堉摆好乐器,母子三人合奏了具有浓厚潮汕地方色彩的一曲《十杯酒》。旋律轻快而流畅,让人振奋又舒悦。

母亲这么喜爱潮乐,父亲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退休前一直在揭西县文化馆工作,孩子们是不是从小就进行艺术启蒙呢?蔡铭堉透露自己的琴技一开始是偷学的,而蔡若虹说,她是跟着湖东村锣鼓队第一代队员开始学习的。不过,在父母的熏陶下,大女儿美术专业毕业,二女儿和儿子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分别擅长月琴、阮咸和二胡、琵琶,也有一定绘画天赋。目前,蔡瑞芬母子三人都是揭西县音乐家协会的成员,蔡瑞芬还是该协会的顾问。

蔡瑞芬夫妇退休以来,生活越过越充实,只要亲友把孩子送来学乐器学画画,蔡瑞芬夫妇都来者不拒,且都是免费教学。多才多艺的子女在工作之余也乐于同父母一起传承传统文化艺术。

爱心:助人为乐,手留余香

蔡瑞芬一家不仅热忱传承传统文化,还热心公益,邻里亲友无不交口称赞。

每年正月是蔡瑞芬和蔡铭堉最忙碌的时候。除了湖东村的民俗活动,镇里的民俗游行活动也少不了他们母子的身影,母子俩包揽了排练、化妆等事务;每当社区居委会有大型活动,作为社区居民代表的蔡瑞芬都会积极参与;镇里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蔡瑞芬和家人也是踊跃参与。

聊到参与公益活动时,蔡若虹和蔡铭堉异口同声把自家母亲的“名号”报出来。原来,蔡瑞芬还是棉湖镇乐心互助协会的一名组长。2000年,蔡瑞芬加入棉湖镇乐心互助协会,因为当时她带着家人包括很多亲友一起加入协会,成了该亲友团的大组长。如今,该亲友团人员已发展到60人,年龄最小的就是蔡若虹5岁的女儿。“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每月捐出10元,积少成多就能帮助到很多人。”蔡瑞芬笑着说。

记者手记

最好的守护是传承

每个周末都是蔡瑞芬一家最热闹的时候,蔡瑞芬5岁的外孙女也会跟着其他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学习。只见孩子坐在蔡瑞芬的腿上,蔡瑞芬两手带着孩子握住琴键。为了教孩子理解控制强弱力度的变化,蔡瑞芬还把动画片《猫和老鼠》搬了出来,“来了来了,老鼠来了……”在一老一小的敲击中,琴音时而明快,时而婉转,实在有趣。

采访中,蔡瑞芬爽朗的笑声,一家子的热情好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感受最深的,是蔡瑞芬一家对潮乐、对国画的喜爱之情。对于出生于潮乐世家的蔡瑞芬来说,对于时刻不忘弘扬国画艺术的李开细来说,最好的守护便是传承。泉眼无声惜细流,愿他们一家初心不忘,做传承之路的“长跑者”,保持持久的耐力,让更多的人爱上传统文化。

一份真诚换感动

——记榕城区优秀家庭黄永彬一家

黄永彬夫妇相濡以沫,在社区有口皆碑。林洁松 摄

□全媒体记者 池 妍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也大相径庭。对于榕城区梅云街道新乡社区的黄永彬一家来说,幸福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健康、平安、顺利,这就足矣!

近日,记者来到黄永彬家中,一进门,夫妻俩便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喝茶,并端上自家种的水果。屋里的摆设虽不豪华,却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充满着温馨的氛围。忙中得空的黄永彬边冲茶边向记者聊起了他的工作和家庭。

把居民的事记心中

尽力为群众解决困难,办好实事;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关心群众。这是黄永彬对自己的要求。作为新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黄永彬从事社区工作10多年,用真心真情关心帮助社区居民。在社区,黄永彬把走村串户当成习惯,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记在心里,把居民的急事难事当做自己的家事。

社区居民黄林峰6年前突患肌肉萎缩症,因生活无法自理,妻子不久后与他离婚,留下两个幼小的女儿。黄永彬得知后,赶紧帮助黄林峰申请低保,还亲自带他到榕城区人民医院评定残疾等级和到区残联办理相关手续,为黄林峰一家争取扶贫资金,减轻其家庭压力。现在,黄林峰的两个女儿都上学了,平常由奶奶带,黄永彬经常上门与他们一家话家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自立自强,乐观面对生活。

在居民的口中,这样的事例不计其数。社区居民黄楷锋说,黄书记就是这样,居民的事就是他的事,他总是尽力为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实际困难。去年10月,社区成立了乡贤咨询委员会,黄永彬作为秘书长,经常多方走访,发动社区居民、外出乡贤出资出力,参与家乡建设,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目前已筹集到资金80多万元用于社区公益事业。

妻子甘当坚强后盾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结婚20多年来,黄永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社区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

妻子陈瑞萍既是家中的贤内助,更是黄永彬爱岗敬业的坚强后盾。在台风天,黄永彬经常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孩子,一心想着哪里有危房和老人,奔走检查社区里各处安全隐患,提醒居民做好防台风工作。每当这个时候,陈瑞萍非常理解丈夫的工作,从不抱怨,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黄永彬平时忙于社区的工作,家里的事情无暇顾及,为了不让他被家中事务分心,陈瑞萍主动承担了照看老人、孩子,做家务,种菜等很多工作,家里家外操持得井井有条。

在新乡社区提起这对夫妻,没有一个不是竖起大拇指的。经常串门的邻居何姐这样评价:“书记一家孝敬老人,相敬如宾,教子有方,关心邻里,是街坊邻居学习的榜样。”

孝亲教子传美德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黄永彬家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黄永彬夫妻孝敬父母,对待父母亲总是主动关心其温暖,时刻关心其健康,主动分担其忧愁,充分理解其絮叨。老人年纪大了,总是有些病痛,夫妻二人更是端水送饭,洗头洗脚,嘘寒问暖,尽心服侍,帮助老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病痛期,让老人早日恢复健康。

身教胜于言传,黄永彬夫妻一举一动,也感染了孩子,他们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教育他们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夫妻两人的精心教育下,两个小孩都已长大成才,老大从广州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公务员,老二中专毕业后也参加工作了。兄弟两人从小懂事独立,互助友爱,读书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工作后,与同事们相处融洽,互相帮助。一家大小事情一起商讨,和谐融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所有人。

记者手记

平凡之事诠释爱的真谛

记者采访过程中,黄永彬说得最多的就是:“其实我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一些最平常的小事。”朴素的语言,腼腆的笑容,在黄永彬一家看来,这些工作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本分”。

黄永彬作为一名社区干部,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与妻子陈瑞萍结婚20多年,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孩子健康成才,家庭和谐温馨,其乐融融。他们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但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一片赤心献家乡

——记榕城区优秀家庭陈少平一家

陈少平夫妇幸福合照。郑楚藩 摄

□全媒体记者 潘彬彬

他是带领员工创业的企业董事长,又是带着妻儿在景区捡拾垃圾的义工,还是捐资建设家乡、援助困难学子的乡贤,在榕城区仙桥街道桂南社区东红联社的陈少平身上,有着这样的多重身份。多年来,陈少平一家热心家乡建设、扶贫帮困,特别是陈少平,只要社区的发展需要他,他都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竭尽全力提供支持。

夫妻携手打拼

事业有声有色

陈少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离开学校后就走南闯北四处打工。经过多年磨炼逐渐成熟的陈少平开始创业谋划,在父母和妻子的支持下,他创建了合达钢材有限公司。妻子陈敏妹则成为了陈少平得力的贤内助,在公司创办初期负责财务工作,既协助他管理公司,又承担起打理家庭、照顾一家老幼的责任,为陈少平在创业路上免去后顾之忧。

生活上是伴侣,工作上又是同事,但陈少平和陈敏妹从没有因为家庭琐事或公司事务而红脸吵架,遇事都是一起商量一起解决。陈敏妹笑着说:“少平很尊重我,凡事都能听取我的意见,两夫妻有商有量的,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如今,陈敏妹已经辞去公司职务,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但只要陈少平在经营上有什么困惑,陈敏妹还是一如既往地给出中肯的意见,为丈夫分忧解难。而陈少平坚持以诚待人,诚信经营,公司业务逐步扩展、业绩稳步提升。

言传不如身教

做孩子好榜样

除了事业上相互扶携,在教育子女方面,陈少平夫妻也是有着一致的理念:言传不如身教。因此,在日常他们都是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好榜样。

几年前,陈少平的父亲去世,剩下母亲一人,陈少平经常抽空陪母亲吃饭聊天,关心母亲的身体状况,母亲有何教诲,他都细心听讲,母亲有何要求,他都一一满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陈少平还经常带着孩子去看望村里的老人,每逢节日还带着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到村里贫困老人和百岁老人家中串门,让孩子们在为老人送温暖、献爱心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陈少平夫妻十分注重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平时节约用水用电,出门车上必备塑料袋用以装垃圾;闲暇时间,组织公司员工、带着孩子到景区捡垃圾,美化环境。2015年,紫峰山顶峰揭阳广播电视发射塔景区建设时,陈少平投资8000多元,购置不锈钢垃圾桶20只、爱护环境宣传标语30块。

在他们夫妻耳濡目染影响下,孩子们都成长为知书达理、孝顺父母、尊老敬老、讲文明、讲卫生的好少年。

热心家乡公益

资助贫困学子

采访过程中,陈少平一直自称是东红联社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出于对家乡的浓厚感情,在看到家乡破旧不堪的村容村貌时,他决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馈家乡。

近几年,借助“创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陈少平主动积极参与到改造建设家乡的谋划中,他建言献策,思路上提出“全面改造、分期实施”的方案,经费上建议村政自筹、乡贤捐款的灵活方针,并身先士卒,带头捐赠大量资金建设家乡,投入村政公益福利建设资金约200余万元,为村里添置垃圾桶、修路建桥、修排污沟、修池塘、购买绿化树苗等,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帮助家乡旧貌换新颜。同时,他还积极发动其他乡贤捐资助力,推动村里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

除了热心家乡建设,陈少平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心系家乡的学子,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许多贫困学生的学业得以继续。2016年他捐资3万多元给母校古溪中学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并对社区里困难学生每年给予助学金,在校大学生每人2000元,高、初中生每人1500元,小学生每人1000元。

记者手记

一个企业家的义工情怀

初见陈少平,觉得他十分沉稳内敛,对于自己为家乡作出的贡献,他总是谦逊地表示“做得还不够”,但是,在谈及带着孩子和公司员工当义工捡拾垃圾的经历时,他突然眼里有了光,话语也不自觉地多了起来,特别是说到女儿同班同学的家长总是询问他们两公婆何时再组织义工活动,并表示要一起参与时,记者分明看到了陈少平脸上涌现出一丝自豪的神情。

陈少平说,一开始只有自己家人做义工,慢慢发展到现在为公司员工、女儿同学及其家长,以及揭阳学院的学生一起参与,很开心能够带动大家参加义工活动、为美化揭阳环境而努力,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

朴实无华的言语,却让人肃然起敬,如今的陈少平已不是以前的穷苦人家,现在家境殷实,仍能不怕脏不怕乱、弯下腰拾起别人随手丢弃的垃圾,并且习以为常,这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陈少平并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自己捡起一件垃圾,城市环境就干净一分,如果能够带动更多人,让大家更加注重环境卫生,那揭阳的城市面貌将更美好。看似平凡的小事,却凸显了陈少平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新闻推荐

《洪记鉴证》第二集揭露特大印制假币案 疯狂印钞2.1亿 幸无一流入市场

扫码收看《洪记鉴证》第二集南方日报讯(记者/洪奕宜吴珂)日前,由南方日报、南粤警视、“南方+”客户端联合出品的《洪记鉴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