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劳动实现价值,被人欣赏 残障人士在农场收获快乐
“上次的秋葵不错,家里人都赞不绝口。”“那可不,我多用心照顾它们。”近日,从市区特意来一耕农场“取货”的朱先生对一位头戴草帽的中年人夸赞说。中年人也不谦让,他骄傲地说:“我种的菜,就是好。”这位中年人叫阿振,是农场的一位农民。了解阿振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精神残障人士。
一耕农场又名江海区残疾人农疗基地,是在江海区残联的指导及推动下筹建成立的。农场通过商业化运营,采用“残障人士+农疗技师+社会大众+社工”的服务模式,为有需要的服务群体提供农间劳作、学习、康复、实岗体验等服务。“我们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而且很受欢迎。虽然我们这是个公益项目,但参与进来的人都会感受到,这不是施与的公益,而是互相满足的事业。我们的菜好,消费者喜欢,从而得到满足;残障人士在这里实现价值,被人欣赏,又是另外一种满足。”负责运营承办的江海区天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社工杨华波介绍说。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张华炽朱磊磊
辛勤的劳作从清晨开始
阿振不是一耕农场唯一的农民。5位农民加1位师傅,把这个大约3000多平方米的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这5位农民都是来自农场周边自然村的精神或智力残障人士,师傅则是来自农场旁礼乐街道向东村的“资深农民”武叔。
一耕农场位于江海区礼乐街道向东村村委会斜对面,种植有沃柑、葡萄及各种应季蔬菜。阿振介绍,因为播种时间以及植物生产周期等原因,目前水果暂时未能上市,但秋葵、玉米等蔬菜均已上市,并广受好评。“去年我们第一批农产品丰收,很快就被附近的收购商抢购一空,平时的一些收成,也很快被群里的人抢购。”一旁的社工杨华波补充说。杨华波所说的群,就是一个以农场为纽带建立的联系群。这个群里不但有志愿者、社工,还有不少热心市民。“清甜,新鲜,就是自然的味道。”一位农场的拥趸在群里分享说。
农作物的优秀品质,离不开武叔和阿振等人的努力。每天清晨,他们都会早早来到农场,开始一天的劳作。挑水、施肥、除草,在与农作物的相处里,学员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与收获的幸福。“这里最热心的是阿振的弟弟。”武叔说。与开朗健谈的阿振不同,弟弟阿奋是个安静内敛的人。武叔说,阿奋能吃苦,爱农作物,有一股朴素的劲儿。
“阿奋一开始可不愿意来。”杨华波说。一开始,为了给农场找到适合的残障人士,天健社工以农场为原点,在附近招募人员。“我们先和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认可后,才让他们过来。我们还会跟踪学员的上班情况,下班后,我们也会了解他们是否安全到家。”杨华波说。招募的5位残障人士均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并且都能独立前来农场。阿奋就是其中一员,与充满期待的哥哥不一样,阿奋并不愿意到陌生人多的地方去。后来,在哥哥的鼓励下,他来到了农场,并爱上了这里,成为了这里最热心勤劳的人。“他是真的爱上了这里。来得比我还早。”武叔说,有一次,他天刚亮到了农场,看到阿奋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门口,还有想爬墙进去的举动。武叔当时就叫住了他,还把开门的任务交给他:“我和他聊过后,征得社工和阿奋家人同意后,把大门钥匙给了他。”
阿振、阿奋还有他们的3位同事,正在让一耕农场变得更好。
用双手实现自身价值
武叔是在去年7月左右,被杨华波找到的。作为一名资深的种菜农户,他深谙多种农作物种植技能。当知道自己村子附近要建这么一个农场时,武叔立马答应了下来,武叔的妻子主动承担了自家的一部分农活,让武叔有更多精力去打理农场。
“大部分的人我都认识,自己村子的嘛。”武叔说,刚接手时,他也担心阿振他们能否上手,谁知阿振等人给他大大的惊喜。“上手很快,很认真。我这时才真正明白,其实大家都一样,甚至他们做得比许多人都好,因为他们更加专注。”武叔说。去年,收获第一批农产品时,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与点赞,他和阿振等人都十分高兴。
杨华波说,一耕农场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残障人士参与劳动,实现价值,并得到认同。杨华波说:“大家其实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自身的价值。”各取所需,又互相满足是一耕农场的又一意义。“我们农产品的品质得到认可,受到市场的追捧,这是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的残障人士,在劳动中获得快乐,享受到收获的幸福,这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杨华波说。
一耕农场还与江海区6个康园中心联动,推出岗位体验活动,让康园学员体验阿振等人的生活,体会耕作的乐趣。此外,一耕农场还设有农场蔬果园、养殖区、餐饮制作区以及多功能互动区,可以开展亲子、团建以及夏令营等活动,还能通过与残障人士互动,发现他们更多的能力与价值,促进残健融合。
新闻推荐
外海街道墟镇社区打造“以老助老、善治社区”社会治理项目 破解社区长者服务难题
江门日报讯(记者/李雨溪通讯员/陆月如李翠凤)一个社区集中1900多名老人,其中300多名超80岁,部分老人属于残疾、独居、低保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