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司法行政便民、利民、护民12项措施 点滴百姓事 司法暖人心

江门日报 2021-04-16 10:00

公证调解业务服务进企业。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林立竣

通讯员甄光醒

昨日,记者从市司法局了解到,为深入推进司法行政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市司法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爱民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面落实司法行政便民、利民、护民的12项措施,丰富服务载体,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公证服务便民

3月中旬,一位下肢瘫痪的当事人李某致电新会公证处,希望能上门为其办理委托公证书,委托儿子到银行代办社会保障卡激活、领取社保金手续。公证员在电话中告知当事人应提供的证明材料,预约办理时间,第二天就上门为其办妥了委托公证,切实解决当事人的燃眉之急。

开通公证服务绿色通道,对于行动不便,有特殊困难的当事人,根据申请可提供上门办证服务,这是市司法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出的公证便民服务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市涉外公证约占全省五分之一。为做好公证便民工作,市司法局推出多项措施,包括有公证“最多跑一次”;推动公证机构进驻广东法网和“粤省事”微信小程序,让群众常办的公证法律服务实现“网上办”“指尖办”;公证“不打烊”服务等。此外,全市所有公证处还为在本市(区)居住的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遗赠扶养协议,免收公证费。对符合公证法律援助条件的单位和公民,可酌情减免公证费。

“公证为民不是一句口号,我们提供夜间延时办证、证后延伸代办、365天无休办证、在线办证服务。”五邑公证处主任郝炼告诉记者,目前,该公证处已实现线上公证申请、受理、材料传输、审核、面签、电子公证书出具、纸质公证书邮寄等功能,为群众提供“网上办、随时办、随地办、一次办、零跑动”的办证服务。

法律援助惠民

身患精病疾病且与丈夫感情破裂的李某备受煎熬,其父母到市法援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反映女儿身患重性精神疾病,与丈夫陈某发生纠纷,被起诉离婚。法援律师了解情况后,从法律的角度为李某的父母分析案情,向其解释相关法律。在承办案件期间,法援律师和法官、陈某的律师沟通交换意见,与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促进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陈某与李某自愿离婚;婚生女儿由陈某抚养,李某不需要支付抚养费,每周探视女儿一次;陈某同意在一次性支付医疗费和分期支付一笔补偿给李某。通过调解离婚后,受援人李某获得了一定补偿,最大限度维护了其合法利益,解决了其燃眉之急。

“法律援助实行应援尽援。”市司法局法援处主任林扶护表示,享受法律援助的群体往往是低保人员、特困职工、重度残疾人等困难弱势群体,或是农民工讨薪等情况。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后,困难弱势群体无须当事人提供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由法律援助机构直接受理并指派办理。

为让群众少跑腿,司法行政部门还推行法律援助“当天办”、全域通办服务。实行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指派,提供一次性完成申请法律援助服务。“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群众,其合法权益在江门市内受到侵害的,都可以就近向市及各市(区)共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援窗口提出法律援助申请。”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目前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设立有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值班岗位,在工作日接受群众法律、公证、司法鉴定咨询,解答群众法律问题,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人民调解和民

近日,新会区古井司法所联合村人民调解员、驻村法律顾问等有关人员,经过6次调解工作,终于成功调处一宗时间长达大半年、由邻里排水引发的矛盾纠纷,让积怨甚深的邻里双方达成协议,有效避免群众诉累。

据统计,今年2月至3月期间,该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诉源治理”活动,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7宗,其中邻里纠纷632宗。这当中达成书面调解协议的有242宗,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并经司法确认的案件48宗,调解成功率达99.9%。

解百姓之所困,想群众之所想。市司法局通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百日攻坚行动,各地通过打造司法所品牌创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诉累。

社区矫正安民

3月24日,市司法局刑罚执行科和蓬江区社区矫正中心、棠下司法所一起走访慰问社矫对象何某。何某是安徽人,丈夫身患疾病,没法从事高强度工作。16岁的儿子患有癫痫精神障碍,被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每日需定期服药控制,经济压力较大。夫妻俩为治好儿子的疾病,带着孩子从北京、西安、长沙、广州一路过来,将所有积蓄用在医治上。得知其家庭情况后,棠下司法所为其申请了精神障碍监护费用,让其做好日常监护工作,并联系卫健部门、社工和社区为其治疗看护提供支持,又向检察院申请“护苗基金”提供司法救助。

随着帮扶政策逐步落实,近日,何某的儿子已安排到医院接受治疗,这让何某一家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情。“我犯了一点小错,但社会没有放弃我们,还包容我们,帮助我们,让我们全家都觉得有希望。”何某说。

为切实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融入日常工作中,司法部门采取走访帮扶的形式,把最真实的法律服务送到社矫人员家门口,为社矫人员办实事。尤其对困难家庭社矫对象开展关爱行动,汇集社矫力量,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此外,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司法行政部门还在市内七个远程会见点增加号源,为市民提供省内监狱、戒毒场所远程会见,为群众提供“家门口”探监,发挥亲情帮教作用。

法治政府亲民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行政复议工作的“知名度”也在逐渐扩大,申请行政复议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为优化行政复议资源配置,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的重要抓手,市司法局在全市两级政府健全完善20个行政复议案件基层受理点建设,方便基层群众就近提起行政复议申请,真正实现解民忧、纾民怨。

新会区会城街道南园社区提出的“室外空调机滴水问题应列入文明行为规范”被采纳吸收到《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律协提出推进物业管理立法的建议也被采纳,《江门市物业管理条例》列入2021年度立法计划……

法为民所立。为打通民意最后一公里,畅通群众参与政府立法的渠道,江门市推进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建设,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作为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加强与全国人大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沟通联系,搭建政府立法机关与企业、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倾听民声,广纳民智,充分了解基层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诉求。

新闻推荐

曾经迷茫颓废 如今“逆风飞行” 一名社矫青年的展翼之旅

春节时,社工到赵信家探访,与他谈心,鼓励他积极融入社会。“何姑娘,我找到工作了,谢谢您。我会好好工作,做一个有用的人。”近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