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陶陶,开启孩子的陶笛之旅

江门日报 2021-03-31 08:35

小小陶笛已成为孩子们的玩伴,让孩子们充满快乐,充满对音乐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孩子们踏上了快乐的陶笛音乐之旅。

——鹤山市沙坪街道越塘小学任碧仪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之根本,而音乐社团活动则是补充与延伸。在传统音乐课堂中,学生的行为是聆听、模唱,是吸收音乐的过程,但不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学习音乐的空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中提到,将表演和创造也纳入美育教育的领域。音乐社团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创造了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良好环境,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音乐知识自我吸收后升华出新,延伸课堂。

作为一所城郊学校,在特长欠缺、能力未达的情况下,如何将音乐教育引入课堂?我们最大程度发挥教师自身能力,把陶笛引进课堂,自主构建陶笛社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使器乐教学规范化、常规化。

沙龙展示“招兵买马”

首先,可以在学校举办陶笛音乐沙龙,给孩子们介绍认识陶笛,感受陶笛的魅力。其次,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阐述美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借助陶笛这款简便的乐器开展器乐进课堂教学,争取家长的支持后,便可开始“招兵买马”。

坚持练兵教学相长

坚持每周一次陶笛教学探讨大会,教师们可以把各自在教学中的困惑或是小成就都拿出来“晒晒”,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渐渐找到教学的妙方。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在积极发挥音乐课堂作用的情况下,建立“小笛子”微信学习群,要求学生课后把自己的陶笛练习视频上传到群里,并对上一个同学上传的练习进行点评。他们在聆听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不断进步,从而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及鉴赏能力。

互帮互学乐此不彼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曲目训练安排,将学生喜欢的歌曲通过陶笛演奏出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同时注重合奏练习,培养学生密切合作、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几个学生忘带陶笛,上课时无所事事,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可以让他们与带陶笛的同学两两一组,“你来比划,我来吹”。开始时两人可能因默契不足闹了不少笑话,后来在统一了拍子、速度后,负责按孔的同学唱旋律,吹奏的同学心里默唱。渐渐地,合作的默契度便越来越高了。有时遇上有难度的曲子,也可以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水平高的同学负责按孔,进步不明显的同学负责吹奏。通过这样互帮互学,提高学生的吹奏能力,也让进步不明显的同学获得成功感,坚定学习的信心。

搭平台展风采

激发学习积极性

为提高教学效果,除开展陶笛乐器进课堂的普及教学外,还利用第二课堂组织选拔优秀学员进入陶笛社团,在日常训练的同时,进行专业排练,结合各种演出、比赛等活动,培养表演队伍。陶笛作为学习的载体,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学生的音准、演奏技能和歌唱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学校因以发展个性为中心,围绕“让艺术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搭建展示的平台,并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又提升了社团的影响力。

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学生学会了在音乐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小小陶笛已成为孩子们的玩伴,让孩子们充满快乐,充满对音乐的向往,对艺术的追求,孩子们踏上了快乐的陶笛音乐之旅。

新闻推荐

址山镇开展 “学雷锋月”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让雷锋精神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志愿者为群众提供义剪等生活服务。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谌磊通讯员/孙翠雯)今年3月5日是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当天,址山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