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在五邑地区设立12个茅龙书法义教点

广州日报 2021-03-24 21:35

江门著名书法家冯才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通讯员邓彤、马德全

江门于2020年11月底启动创建文明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文明之风吹遍江门每个角落。江门著名书法家冯才基加入创文行列,继2月底在江海区礼乐小学用2米长巨型茅龙笔写下200平方米巨幅书法“文明江门”后,昨天,他又走进了江门市蓬江区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创办了第一个义教点,传播茅龙书法。

冯才基:设立义教点传播茅龙书法

记者走入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三和村的原三和学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个废置的学校,就是江门市蓬江区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三和学校原址因为历史原因已经好些年没用了,后来,江门收藏者雷伟亮把该校改建成一间民俗文化传承馆,馆内8万件充满岭南风土人情、承载着几百年来岭南人民记忆的老物件,让这所学校旧址充满着历史与文化的气息。

冯才基计划在五邑地区开展设立12个茅龙书法义务教育点,这是在江门地区的第一个书法义教点。冯才基介绍,他在馆中开辟出一个单独课室,作为茅龙书法义教点,让到馆内参观的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茅龙笔书法艺术,一边感受到岭南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因为博物馆里面每一件藏品都蕴藏着历史文化,博物馆本身就是传承发展古今文化的场所。茅龙书法又是个传统文化艺术,所以冯才基决定把义教点设立在博物馆内,合二为一,更有意义。

冯才基对记者说:“艺术不是为了赚大钱,我想做的是将书法艺术传承下去,无论现在的科技多么发达,书法这种东西,还是要有人来书写才有灵魂所在。”

40多年的艺术生涯只为了奉献

“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陈白沙先生所创造的茅龙笔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茅龙书法。茅龙书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没有失传反而更加闪闪发光,吸引着许许多多的后人学习,钻研这“奇气千万丈”的茅龙书法。冯才基便是这其中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与钻研茅龙书法的江门书法名家。

在位于常安社区的工作室里悬挂着这位书法家约200件作品,包含了二十多种不同的书法风格,其中,悬挂在墙壁上约2米的茅龙笔便是他书写《沁园春·雪》的所用笔,而这间不大的工作室,倾注了这位书法家一生的热爱与追求。书法,可谓是伴随他走过大半风雨人生的“最佳搭档”。

现年60多岁的冯才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乡村,童年时代,尚未改革开放的传统农村家庭里并没有“艺术”这个概念,贫困的条件未能阻挡他后来走上了艺术这一道路,因为家中一本在他眼中书写字体特别且十分好看的族谱,让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在上学与家中农活的间歇里,小时候的冯才基时常用木棍在地上不断临摹字体,一笔一画练习着在字帖上看到的字体,但是专注的身影在邻居与父母的眼中,那便是“不务正业”,甚至为此被父亲教训了一顿,但这些都没有浇灭冯才基对于书法的热情,这股热情随着时间慢慢发酵成为了热爱,即使是走入兵营,成为一名部队侦察兵之后也没有中断过。在部队的时间里因为条件的有限,练习所用的笔和墨水都靠冯才基自制而成,在没有笔和墨的时候,他也会用手指空临字体。

结束了这段艰苦军旅生涯之后,冯才基像大多数普通工人一样进入了糖厂工作,并且在工作空闲时间里继续着书法的练习,与岭南书法名家麦华山的师徒之缘就是在此期间结下。青年时期的冯才基在工人文化宫里偶然看到了麦华山的字帖,出于喜爱便买下临摹,学习两年之后前往拜访麦华山老师,他花费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从阳春去到广州寻找他的踪迹,但是因为麦华山那时已经退休而寻找无果,在辗转多地之后终于找到了麦华山。而麦华山与他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为什么想学书法?是想赚钱还是爱好?艺术是赚不了大钱的。”冯才基坚定地回答:“是爱好,是奉献!”

如今走过了40多年的艺术生涯,冯才基在书法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记者问到对此的感想时他坦言还是有些不满足的,希望能将书法艺术传承下去,将茅龙书法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江海区景贤小学校长、“全才教师”莫斯汝 甘愿做人梯 化“教”于无形

莫斯汝主持名师工作室学习会。莫斯汝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大家沉浸在课堂中。扫描二维码看相关新闻她,是学生们心中的“好朋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