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小店遍布在江门大街小巷,其中不乏一些经营了十几年、数十年的“常青树” 小店故事多 坚守有“秘诀”
邓女士经营了25年的华茂小卖部。 罗冬英正在修复破损照片。 聂美妹给街坊剪头发,一剪就是28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小店是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是人间的烟火,和那些“高大上”的商家一样,是城市生机之所在。
“小店经济”是一个城市总体经济的毛细血管,承载着城市经济活动的动力,同时也是驱动城市经济多元化及创新的重要载体。
国家对“小店经济”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等决策部署,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驱动经济多元化创新,促进小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去年7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作出工作部署。
在江门的大街小巷,各类小店星罗棋布,其中不乏一些经营了十几年、数十年的“常青树”。在我国,民营商家平均寿命并不长,在一些商铺不时更换经营者的情况下,这些小店是如何坚守到现在的?经营者又有何创业经历与感受?记者近日采访了其中的三位经营者,希望能解码这些小店“常青树”的创业基因与密码。
故事一
“圆梦”店圆了“创业梦”
“圆梦”是罗冬英的店名,也是她逐步实现梦想的载体。
3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蓬江区美景街的圆梦广告摄影店,40平方米的店面显得有些拥挤,然而来这里请罗冬英帮忙的顾客不在少数。“街坊邻居只要需要修复图片、制作广告,第一时间定会想到罗冬英。”见到采访,邻里李先生忙着向记者推介。
罗冬英来自广东新丰农村,她的丈夫是江门人,因为爱情,她选择了到江门发展。从打工妹到创业小老板,她经历过许多——做过酒店服务员,开过服装店、摩托车维修店、手袋批发商行,但与摄影制作接触要从2005年说起。
2005年年初,罗冬英跟着哥哥去了山东东营学习影像制作技术。3个月后,她便有了开店创业的梦想。
一旦有了梦想,罗冬英的创业想法再也按捺不住。没过多久,她回到江门,在泰富城开起影像店,取名“圆梦影像制作中心”。“当时租的格子间摊位,只能放一两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门面虽然小了点,但生意好得不得了,我们还雇了好几名员工。”罗冬英说。
但遗憾的是,由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变化,泰富城的客流量逐渐减少,2008年3月,罗冬英将店面迁到了人人乐。除了每月1800元的租金、200元的电费外,她还能赚2000—3000元。每天早上8:30到晚上10:30,罗冬英一直呆在店铺里,偶尔出去透透风,生怕溜走一个客户,即便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她也坚持上班,怕客人来时找不到人。
后来考虑人流量,罗冬英又将店面搬到现在的美景街,客户也由商家变成了以街坊邻里为主。精湛的修图技艺让她与顾客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少客户会从新会和鹤山特地赶过来找她修复破损照片。
罗冬英说,修复破损相片,是个精细活,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有时修复一张照片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她修复的照片,客人一般都比较满意。市区一些照相馆也将老照片拿来她这里修复,这让她有一种成就感。
然而,如今照相修图成为了人人都会的技能,让罗冬英感到一丝压力,她开始考虑跨界转型。2019年,罗冬英开了一家房屋中介所,也取名叫“圆梦”。罗冬英说,“圆梦”像是自己的一个创业符号,不管以后是否有其他的创业目标,但店面也会取名为“圆梦”。
故事二
靠一把剪子坚守28年
3月14日,二月二龙抬头,民间有理发的习俗。位于蓬江区华园中路的兰兰发廊等待理发的人一个接一个。不少顾客是这里回头客,甚至有客人从杜阮镇过来,非要找她“动剪子”不可。“顾客中熟人和社区居民较多,扎堆过来时,有的顾客还要等上1个多小时。”该店理发师聂美妹告诉记者。
时光如梭,转眼间,兰兰发廊已在蓬江区华园中路开了整整28年,理发师还是聂美妹,她靠一把剪子坚守了28年。
兰兰发廊店面不大,分为里外两部分,里面是洗头区,外面则是理发区,摆有两张理发椅,靠墙有一张供客人休息的沙发,整个房间布置得很简单,但是干净整洁。“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忙了,但勉勉强强可以过日子,加上雇的两名洗头工,店里有3个人。”聂美妹仔细地和记者盘算了一下,“现在营业额每个月也有1万多元,除去水电费、租金和人工费,一个月也能存下五六千元钱。”
得闲的时候,聂美妹跟记者聊起了开店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初,美发行业比较受欢迎。”聂美妹说,“小时候成绩不好,又不想读书,一直在家里待业。女人爱梳妆打扮,心想理发是否能成为自己谋生的一项技能。后来,在家自学理发,打工存了些钱,又去广州专业的美发学校专门学过一段时间的手艺。”
聂美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美容美发。因为爱好理发这项事业,加上勤勉肯钻研,1993年,学成归来回到江门的聂美妹,和朋友合作,在华园中路开了第一家发廊,自己当上了老板,当时就有70平方米。次年,朋友因个人原因离开了理发行业,聂美妹独自一人盘下了兰兰发廊,开始独当一面,忙时还请了三四个学徒。“那时美发行业很火,我们是华园中路第一家理发店。”聂美妹直言不讳地说,当时店面选址在华园中路,因为这里很热闹,街坊邻里很和睦。
“容姐,你来啦!快坐快坐!”面对顾客的到来,聂美妹总是带着微笑,精湛的手艺和多年的坚守让她积累了不少客源。但回忆起开店经历,也有一些遗憾。聂美妹告诉记者,最旺的时候,自己在福泉新邨和太平路的水街开了两家分店。但后来,那两个地方升级改造,店面都没有坚持做下去。然而,华园中路的兰兰发廊作为自己的首家店,则是从1993年一直开到现在,从未间断过。
近年来,老城区的人口慢慢迁往新城区,加上华园中路由双行道改为单行道,来往人流逐渐少了,而沿路百米不远处又开了两家新发廊,加上租金上涨,让聂美妹开始感到压力。“2018年狠下心就把店面从70平方米缩减至20平方米。”聂美妹说。
如今,老门店缩小了不少,但小店却承载了聂美妹的幸福生活。“理发是我的爱好,20平方米我也很满足。”聂美妹说,“我会一直开下去,坚持自己的爱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
故事三
做街坊邻居的朋友
在蓬江区白沙大道附近,有一家名叫“华茂办公用品经营”的小卖部,贩卖饮料、烟酒和办公用品,商品种类丰富。这家店铺面积不大,只有25平方米,但就是这一家小店,从1996年开始便扎根在这里,持续为周边街坊和过往行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到如今已经整整25年,可以说是一家名副其实的“老店”。
老店的老板邓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她原本在酒店业工作,出于个人考虑选择了换行,并选择在这里开店。原先专门贩卖文具,做了5年后发现文具生意不太景气,于是转型贩卖烟酒,后来,又增加了零食饮料的售卖。
在小店经营的25年里,周边的店铺不断更换“新面孔”,旧的走了新又来了,新的来了过几年也走了。但邓女士通过自己的经营,让这家店铺扎根在原地,一直为周边的老街坊们提供着服务。在长久的岁月里,她和不少街坊邻居成为了朋友,许多街坊一有空,就会到店里和她唠唠家常。
在问及是什么支撑这家店长期开营业的时候,邓女士说,“要坚持顾客至上,做到价格公道和服务周到。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住老顾客,吸引来新顾客。”她表示,很多顾客就是在这边购买商品时候觉得物美价廉,后来就算路程远一点,也会特意走过来购买商品。
她还表示,做生意非常重要的是与人为善。旁边店铺的老板如果需要零钱或者遇到其他问题,她都乐意主动提供帮助。遇到上门来推销饮料酒水的销售,她也会体谅对方的不容易,主动帮他们推销。在她看来,有问题的时候帮别人一把,别人也会在她遇到困难时做出回报。在这样的理念下,她把生意做得稳稳当当。
事实上,开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开始经营店铺的时候,店铺租金去到1200元每月,再加上每个月700元左右的税收,利润往往所剩无几。在开了4年店后,她下定决心从之前的积蓄里拿出一笔钱,将店铺买了下来。又过了一些年,政府提高了个体工商户的纳税标准,她又节省下了税收支出,利润率才有了一定保证。
除了挣钱外,邓女士开店的另一个想法就是让家人和周边街坊有个能聊天谈话的地方。她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她经常会推着父亲的轮椅过来店里坐坐,让附近老人和街坊们说说话。说到今后的打算,邓女士表示:“会把店铺一直开到自己做不动为止。”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易航吕胜根
见习记者柯崇武
新闻推荐
江门外国语实验学校鸟瞰图。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娄丹通讯员/李家富)“蓬江教育研讨”第一期研讨会上,“江门外国语实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