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董和他的博物馆

江门日报 2021-03-24 14:09

我又去了一趟开平的玲珑村。就是董淑猛、徐娜夫妇服务的那个玲珑医院和麻风病康复者组成的玲珑村。

2004年,扬州小伙董淑猛和江西姑娘徐娜,一对大学毕业的青年医生,来到人迹罕至的玲珑村,今年是第17年。当年的小董,成了现在的大董,他现在担任着玲珑医院的院长、党支部书记。

熟识和关心董淑猛的人们知道,他生了一场病。这次见他,瘦了,但说起话来,依旧声音不小,说到兴头上,神采飞扬、笑声不断。与我聊天,“兴头”全集中在他近几年努力开拓的新事业:他在积极建设“麻风病博物馆”。

初创的博物馆,主要“馆舍”是玲珑村内一栋约50平方的旧村舍。虽然只是对文物的收集和存放,但已经让我深深地震撼了!

数十位大爷大妈留下的“假肢”,排列在墙边,其中许多未必能称其为“假肢”,或是长短不一的棍棍,或是供上肢撑着的带把儿的木块,或是跪行的皮垫。主人大都离去,它们默默诉说。

工具,永远是与“创造”相连的。刀,是要用布条绑在“手”上的。水桶,是要吊在脖子上的。它们曾忠诚地辅助主人滋养生命。

命运塑造人格。余老伯的红色的手风琴,演奏着他病前的风流倜傥;一张黑白旧照,记载着黄婆婆当年“西关小姐”的风韵。

这里,还沉淀着我们民族内心的同情、悲悯和关爱的美好情操。

几幅陈旧的展板上,一张张照片,铭记着最早来村探访的青年团体。照片周围,是许多只残缺的手写下的,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说明文字。几十年过去了,图文褪色,温度依然。

一位穿短裤的志愿者姑娘,两条腿自然地摆放在老人的独腿边,将青春洋溢的脸,靠在了老人刻满艰辛而带笑的脸旁。我久久驻足,听着这图片里飘出来的暖暖的情歌。

这里,也以最朴实的跋涉,印证着祖国前进的步伐!印证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巨大进步。正如健在的麻风病治愈者所说,现在“像是活在天上一样”。——毫无疑问,这也构成了博物馆建立的重要意义。

不同历史时期的旧村舍,或芳侵古道、或断壁残垣。我和大董从其中寻得两盏煤油灯(大董笑言他不会用)。百步内,进入村民们现在居住的“水、电、卫”齐全的宿舍,与90高寿的老人一同看平板电视(这儿的标配)。几十年的历程跨越了,“进步”的铿锵在心中激荡!每个人会不由自主地珍惜这些历史的“坐标”。

村里的麻风病康复者们,一年年少了,一年年更老了。

应该不用多久,玲珑村的大门就会关闭了。大门关闭了,不再有麻风村了,董淑猛们希望亲手把它送进“博物馆”。成为一个“关闭大门的人”是悲壮的,也是豪迈的!董淑猛们希望他们更长久地活在我们的记忆里,甚至直到永远!

历史价值是依赖于有人去认识它的。当一个人开始认识、探求和企图保藏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文化价值的时候,是对这个事业的更深的热爱和忠诚!

这个博物馆,没有人“让他办”。是17年的坚守,让董淑猛认识了麻风村存在的现实价值,也让他认识了麻风村消失的历史价值。是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融入了这个事业中了。在衰落中涂上文化的光辉!而且是罕见的光辉!

沉浸入博物馆,你是沉重的、感慨的;走出博物馆,你是温暖的、光明的。心中的爱和责任,都增加了分量!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词儿:文化责任感、对事业的热爱、对自己工作的意义的认识等,在这里,一切从抽象、甚至虚幻,变得具体、真实。

我非常敬佩他们!

高原

新闻推荐

开平海关精准施策 助腐乳企业优化技术标准

江门日报讯(记者/王鼎强通讯员/江关宣)“我们从口味、包装、安全标准等改进产品,针对输入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要求,完善食品质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