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万人次去年到江门余氏大宗祠参观学习 聆听军民齐心抗日的红色故事

南方日报 2021-02-17 20:40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南方日报记者任龙摄

新年伊始,江门鹤山市宅梧镇靖村气象一新。迎着春日温暖的阳光,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村道,走进该村红色旅游景点余氏大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聆听那段军民齐心抗日的红色故事。

1945年春天,炮声隆隆、战车滚滚,在这座小村庄的宗祠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宣布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里首个使用“人民解放军”称号的部队。日前,记者走进余氏大宗祠,寻访这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历史。

走进靖村,远远地就能听到球场上孩子们的欢笑声。上了年纪的老人喜欢聚在树荫下拉家常。说起余氏大宗祠,村民都愿意聊上几句。63岁的村民余仲荣自告奋勇当起“导游”,为游客讲解。

跟着指示牌,穿过开阔的村道,记者来到一处崭新的祠堂前,只见两座两进天井祠堂建筑并排而立。祠堂内部是一座展馆,陈列着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图片和文字资料,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抗日老英雄们回忆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故事。

穿过夹在两座新祠堂中间的巷道,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旧宗祠出现在眼前,在大门上方的木匾上,“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字样清晰可见。

走进旧址,可以看到墙壁上一张张泛白的老照片里,年轻军人目光如炬,人们的思绪仿佛也被拉回到抗日战争时期那段烽火岁月。

1944年10月,广东面临全省沦陷的局势,中区纵队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从五桂山根据地挺进粤中,选址靖村余氏宗祠、李氏宗祠作为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办公地址,开辟皂幕山游击活动基地。

“部队选址靖村有两方面考虑。”鹤山市档案馆馆长吕达权说,一方面,宅梧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有“鹤山粮仓”之称,可以保障后方供给,利于长期作战;另一方面,靖村长期有中共地下党活动,群众思想先进,敢于抗争。“部队进驻后,村民不仅提供宗祠给部队开展抗战工作,还积极参军参战和供给物资,建立起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1945年1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宅梧发出成立《通电》,29日在宅梧圩宣布正式成立。此后短短数月,部队发展至1400多人,期间与日伪军作战15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敌军5000多人。在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为粤中全区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据余仲荣回忆,上世纪60年代,村里十分困难,想建学校发展教育苦于没砖没瓦,只好将其中三座祠堂拆除建了靖村小学。“但是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办公旧址所在的建筑被保留下来。”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保护和重建行动才得以启动。1992年,鹤山老促会首先拨款3万元维修旧址。1995年,司令部旧址被当地政府公布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以来,在省、市各级部门支持下,宅梧镇筹集资金280多万元,重建余氏大宗祠,打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展览馆,并于2014年6月正式开馆。

近年来,迎着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东风,宅梧镇乡村游日渐兴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也焕发新生机,并于去年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线路,这段红色历史的全貌也逐渐展现出来。

走访时,有村民告诉记者,来访游客参观完司令部旧址,大多还会到靖村村口探访一颗有305年树龄的古树。1945年,这颗古树曾是抗日解放军的一处天然岗哨,它见证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和军民齐心抗日的历史,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靖村人成长。

如今,古树生机勃勃,军民齐心抗战的故事也传承不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作为省党史教育基地,已成为各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宅梧镇旅游办有关负责人说,据统计,2020年超10万人次来到这里参观学习。

对话

江门鹤山市档案馆馆长吕达权:

军民团结是胜利法宝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见证了广东军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抗战的生动景象。”日前,鹤山市档案馆馆长吕达权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详细讲述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前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抗战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吕达权:抗日战争中后期,日军侵占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和粤中部分地区,广东大片地区和广大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惨遭蹂躏。1944年,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宝安县大鹏半岛土洋村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抽调珠江敌后抗日人民武装主力部队,挺进粤中,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部队先后于五邑地区及阳江、阳春、高明、赤溪(今属台山)、罗定、云浮、郁南等县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日伪军北上,阻击南下日军打通粤汉线、湘桂线进行作战,捣毁其作战计划,有力配合了全省的抗日斗争。

南方日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发展的历史对后人有什么意义?

吕达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和开展的革命斗争就是以这种形式开展的,在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扎根后成长、扩大,最终夺取胜利。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发展的历史,体现了崇尚忠义、反抗压迫、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抗战精神,可以鼓励人、鞭策人、启迪人奋进,激发出推进改革发展的源泉动力。

南方日报: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这段红色历史?

吕达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有关部门在人、财、物方面积极给予投入,在保护旧址、修葺旧址、搜寻相关历史、建立展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鹤山档案馆(市委党史研究室)对其史料核准核实和不断补充完善,并每年支持专项经费用作维护和运作。如今,鹤山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来自四面八方的党员前往宅梧镇靖村参观缅怀,重温历史,也让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

红色名片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于1945年1月20日,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粤中地区建立的一支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里最早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的部队。

学习手记

一座祠堂的变与不变

余氏大宗祠建设300余年来,从四座到一座,再到如今的重建后的三座,可谓几经波折。其中的变与不变,恰恰反映了当地百姓传承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坚定态度。

1944年,对靖村人而言,是很特别的一年。广东面临全境陷落,人民抗日武装挺进宅梧山区,钱粮物资紧缺。危难之际,靖村李氏余氏敞开祠堂大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自此,两家的宗祠代表的不单单是宗族家室,更被赋予了一种爱国的实质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在最困难的时候,为发展教育事业,靖村人不惜拆除部分宗祠建设学校,却保留下最能彰显家国情怀的一部分,让这段红色历史代代相传。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近年来,随着全省挖掘和保护红色历史文化工作深入开展,靖村的红色历史得以向世人展露全貌。一系列新变化也随之而来:重建祠堂,重修旧址,开设红色历史展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

70多年来,“士兵与古树守卫村庄”的故事、“开放祠堂支持抗日”的故事广为流传。如今,靖村人又乐此不疲地将这些故事讲给各地来的游客、党员干部和学生,这是一种最朴实、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

南方日报记者任龙策划统筹:谢思佳王聪

新闻推荐

春节不忘“节约”“光盘”“用公筷公勺” 文明餐桌理念深入人心

江门日报讯(记者/张华炽)昨日是大年初三,记者走访了江门市部分餐厅酒楼,发现虽然节日家庭聚餐较多,但光盘行动、剩菜打包等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