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侨乡 汇聚八方侨力江门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华侨力量

羊城晚报 2021-01-26 12:57

开平碉楼

全球华人在“云上世青会”为江门点赞

“少年中国说”活动在澳门深受欢迎

文/陈卓栋彭纪宁谭耀广图/江宣开宣

银信档案保护、活化及利用取得新成果,侨乡特色建筑再现华侨生活风貌,侨界品牌活动凝聚全球华人赤子之心……体味华侨文化,请到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市。据了解,近年来,江门紧紧围绕新时代侨务工作要求,结合自身特色的华侨文化底蕴,逐步打造出大湾区内全球华侨华人文化交流的“重镇”,吸引大量海外游子前来感受乡愁、寻根访祖、传承中华文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华侨力量。

据悉,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一直以侨为媒,引全球华人之力,集腋成裘支持祖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为江门侨务工作制定出一个明确目标。海内外五邑乡亲再度聚焦五邑热土,共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盛举。

乘势而为,江门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基础,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建设。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元文化交流创新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海洋文化体验与交流基地等重要项目——构成了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大框架。据了解,集各方之力而成的《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目前已经被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整个交流合作平台的顶层设计业已成型。

新时期侨务工作主线首重“根、魂、梦”。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框架之内,标志“民族之根”的开平碉楼、“文化之魂”的五邑银信以及“复兴之梦”的“少年中国说”“世青会”等自创品牌活动,成了框架内不可或缺的“梁柱”。据了解,以上述独具五邑华侨文化特色为主要“基因”,江门演化出了新时代的五邑华侨新生态。

驿寄尺素传扬家国侨情

人在海外、心怀家国,百年来沟通海外的银信,写尽了五邑华侨群体的家国情怀。近年来江门市加强保护、活化、利用五邑银信,让尺素絮语中蕴含的爱国爱乡之情得以传承。

银信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五邑银信根植民间,所记之事虽显琐碎,但却从微末中渗透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其中或心系故土之发展,询问新宁铁路建设之详情;或随信寄出钱币,资助家乡老幼亲朋;或忆述中华儿女出洋国外谋生打拼的艰辛;或记录海外华侨慷慨解囊购买国难债券的爱国热情……种种情怀不一而足。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张国雄形容,每一封银信和侨批都是稀缺的、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造也不可替代,“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五邑银信的保护也发轫于民间。“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一批侨批,儿时记忆涌上心头,便开始收藏侨批。”江门本土银信收藏家罗达全的曾祖父和外曾祖父都是海外华侨。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侨乡,了解历史,罗达全也曾毫不犹豫地向国家捐赠银信藏品,其收藏的银信,有5件被选入“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世界记忆类遗产文本。

截至目前的不完整统计,江门市现存侨批档案5万多件,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为活化这一华侨文化瑰宝,江门市委宣传部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召开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研讨会,成立“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出台《江门市侨批保护活化工作方案》,设计开发文创产品,投拍侨批主题纪录片、微电影,全方位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利用工作。

1月15日在江门市博物馆开幕的“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上,展出了博物馆馆藏文物史料实物170件套,其中五邑银信120封,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让尘封已久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

“江门银信侨批保护走在全省前列。”广东华侨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认为,江门有关银信研究成果数量多、质量高,对银信进行专业化、规范化保护,发动民间力量参与银信保护蔚然成风。

去年12月,60名参加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的国内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走进江门的海口埠银信博物馆。让学者们惊喜的是,馆内除了有大批银信实物展示外,还陈列着不少银信文创产品供游客购买。这批文创产品包括以银信形象为蓝本设计的明信片、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还有一些普及银信知识、讲述银信故事的书籍。不少学者一进博物馆,就被这批文创产品吸引,有的拿起明信片等物件端详,有的挑出书籍阅读,他们都纷纷赞扬这批文创产品包装设计做得好。

据了解,在利用银信文化创作文创产品方面,江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部门都做出了很多尝试。如江门开平市博物馆在馆内利用银信元素设计出冲天“云柱”,并将23件(套)馆藏银信进行IP授权,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文创产品。该馆馆长李少珍说:“银信并非静默无声,它们完全可以动起来,‘活’起来,走到市民身边。”

去年11月举行的江门五邑银信保护活化研讨会上,各方专家“头脑风暴”,一致同意要重视保护、活化、运营等手段。

五邑银信至今仍有大批散落民间,保护、抢救这批文化瑰宝为当务之急。对于这批珍贵的岭南“敦煌文书”除了尽快搜集外,专家们还提倡通过学术手段,以文档整理、修复、文档分析研究等,整理出成数字化银信档案,让银信蕴含的宝贵无形财产通过数据方式保存。

银信故事引人入胜,其中蕴含着数不胜数的中华历史、文化精华,是银信的“灵魂”。要活化及运用好这珍贵的“灵魂”,讲好故事、传播故事等能力不可或缺。不少专家就提议应运用短视频平台等手段,让新一代的“段子手”讲出古老的银信传说,让银信跃出纸面,进入屏幕,借助可视化之力,入脑入心。

据了解,未来,江门将进一步通过政府部门、学术界和民间三方形成合力,做好“侨”文章,讲好江门侨批故事,用侨批架起文化桥梁,唤起海外华侨华人的家族记忆,增进文化认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

远客故庐再现中西交融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凝结成五邑大地上一座座侨居祖屋。记者了解到,江门拥有开平碉楼、台山洋楼、启明里侨房等华侨建筑。这些侨居融汇中西建筑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建筑文化,不仅再现了当年华侨的生活场景,也成了江门五邑发展全域华侨文化旅游的“宝藏”。

2018年,关系五邑华侨文化建筑命运的《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正式出台。“建设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海外侨胞美好精神家园,留住乡愁和文化记忆。”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在内的大量著名华侨文化遗址就此被纳入实验区建设。江门以官方文件的方式为华侨文化建筑的历史定位与重要性定下了基调。

数载努力,其功大焉。根据上述规划,超过50座建筑获得江门市侨乡历史文化名建筑称号。这些建筑作为坚实平台,承载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江门侨文化保护工作实质推进的最佳证明。

其中之翘楚,莫过于开平碉楼。在江门开平市,1833座碉楼分布在各个镇的田野村落之间。这些始建于100多年前的华侨建筑,混合了多种文化的建筑风格,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伊斯兰的铁雕、巴洛克建筑的山花、中国式的灰雕……不同的建筑元素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建筑风格。开平碉楼被称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更是海外侨胞艰苦奋斗、保卫家园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者。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这也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自此之后,开平碉楼逐渐为世人所熟知。

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就是守护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同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江门兼顾碉楼活化与乡村振兴,将侨务工作与地方发展合二为一。灵活运用“旅游+文化遗产”模式,既保护碉楼,又使得碉楼成了华侨故乡走向小康路的“快车”。从2007年获评“世遗”起,开平碉楼每年接待旅客过百万。慕名而来的游客在铭石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感受华侨在故乡和海外生活,收获了新的体验,也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旅游收入。

而在文化遗产的作用上,开平碉楼同样发挥出色,去年举行的第七届台湾青年岭南行之广东世界遗产探寻之旅走进江门活动中,首次来到江门的台湾籍学生陈崴骏和王馨儿用亲身经历的“万里路”,一幕幕地还原了他们读过的“万卷书”。走进铭石楼,他们了解到海外华侨是如何在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的碉楼中,保留着传统的中华文化:“以前通过课本也了解过江门的文化,但是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这次探寻之旅走访参观,让我们对侨乡江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去年年底,由立园华侨园林、自力村碉楼群和马降龙碉楼群三大核心景区组成的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荣誉。南京大学旅游研究所副所长、江门市旅游发展智库专家张建新认为,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创“5A”成功,标志着以开平碉楼为代表的五邑华侨文化历史建筑群落,已经成了江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龙头”。

与子偕行壮我现代中国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赋予华人青年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海内外中华少年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江门打造的“少年中国说”“世青会”等交流品牌,则成了其中的重要载体。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2008年起,以联系海内外五邑籍青少年学生情缘,通过共同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缔结新一代侨缘侨情的品牌活动“少年中国说”正式问世。正如初升的太阳一样,“少年中国说”活动从一开始就以用中华文化的光辉“照耀”全球五邑青年为己任,不断创新开拓。

从2018年4月启动开始,海内外五邑籍青少年学生积极应邀回到江门寻根,参与“少年中国说”活动。从一开始的诵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到随后的学习中华诗词、演练中华武术、诵读百年银信与新时代家书、海内外青年“狮王争霸”,海内外华人青年逐步掀起了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热潮。三年里超过40场线上线下活动,让老一辈华侨为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而欢呼雀跃。

2019年,“少年中国说”走进回归祖国20周年的澳门,与澳门青少年共谈家国梦,让这一中华文化交流活动平添了许多家国情怀。去年年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少年中国说”再次走进澳门,举行了“少年中国说”粤港澳台暨海外华裔青少年阅读公益行——“爱的聆听”澳门专场,以及“少年中国说”粤港澳台暨海外华裔青少年舞蹈交流——“舞动全城”走进澳门两项活动。其中在“爱的聆听”澳门专场中,来自江门福泉奥林匹克学校的学生罗志轩向江门、澳门两地的嘉宾讲述了梁启超的家风故事,“每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们开心幸福,但是鞋子穿在你的脚上,是否适合,只有你自己才清楚。”侨乡先贤梁启超的思想在澳门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也让与会人士深受感动。

相比起“少年中国说”的维系文缘,“世青会”更着重于广交朋友。从2008年开始,江门市通过打造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即“世青会”),号召世界江门籍华侨华人青年精英继承前辈的家国梦想,与祖国故乡血脉相连,通过参与国家发展来实现个人的梦想。

在此号召下,全球江门籍青年华人精英汇聚一堂,相谈甚欢,共同筹划自身、故乡与国家的发展蓝图,逐步成立了由26个五邑青年社团组成的世界五邑青年社团联盟,在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9个驻外经贸代表处、8个海外人才服务工作站、6个海外旅游信息推广中心,构建起全球五邑籍华侨华人创业创新、合作发展网络平台,让五大洲青年精英沟通合作,实现侨智侨力“全球通”,引导五邑籍侨青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而去年首次举办的“云上世青会”,通过视频方式跨越千山万水,让世界江门青年在“云”上相聚。江门与海外的经贸合作、海外侨胞的疫情防控、江门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云端”之间,乡音不绝,谈笑往来,合作无间。75个国家和地区的350个侨团热烈参与,众多境外嘉宾以及当地乡亲通过线上收看,累计在线观看点击量逾百万人次。“‘云上世青会’更好地搭建了一座桥梁,把江门与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让‘世青会’这个品牌走得更远更广。”国务院侨办国外司原司长张健青对“云上世青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世青会”已成为江门市一张闪亮的名片,城市影响力由国内向全球扩散,“中国侨都”形象显著提升。“‘世青会’让海外华侨华人认识了全新的江门,擦亮了‘中国侨都’品牌。江门市以‘世青会’为重要抓手,提出打造‘永不落幕的世青会’,不断提升江门城市品牌影响力。”江门市侨务局局长陈耀华说。

作为澳门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祖籍江门的澳门江门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夏俊英在参与“少年中国说”和“世青会”活动时更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责任感:“澳门青年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祖国建设。作为澳门社团的成员,我一直致力于为澳门青年提供交流机会,促进澳门青年走进大湾区以及内地其他城市,为澳门融入祖国发展大局建设奠定基础。”

以侨为“桥”携手造福桑梓

江通四海“侨”为梁,侨务强市赋予的“侨”动力给江门带来发展新动能。沿着《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定下的蓝图,江门将朝着成为大湾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多元文化交流创新示范区这一目标而迈进。

文化交流,首重文化赋能。在“文化+”的模式下,江门将推进多个重要项目的建设。中国侨都华侨华人总部、“江门侨批(银信)展示馆”、海丝考古遗址公园、赤坎古镇、古劳水乡、融创滨海旅游文旅项目……“文化+”的赋能模式将在侨乡大地结出丰硕果实。

创造更强影响力,打造国际文化品牌。一项项重要活动正在筹划之中。承办第二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并争取固定会址落户江门、策划举办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嘉年华、“少年中国说”等全球性、区域性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活动……江门未来将乘风破浪,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新时代中实现个人价值,创新创业的热土江门吸引着全球华人青年的目光。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园……一座座创业载体拔地而起。在不远的将来,江门五邑终会成为华人青年筑梦远航的乐土。

新闻推荐

尽责互助 乐享安全 江门供电局成功创建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江门供电局安全文化展厅。陈小骞摄江门恩平供电局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暨安全承诺签名活动,提升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谢静宜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