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法院构建全流程制约监督新格局,入选全省法院改革案例 办案对标红蓝榜 有事就找智囊团
定向咨询团队召开评查案件会议。新会法院供图
近半年,一份每月发布的红蓝榜牵动着新会区人民法院(下称“新会法院”)12个民事普通程序办案团队的心。办案效率、办案质量、适用多元解纷机制情况、案例采编等四方面共36项指标,让各办案团队你追我赶、争先创优,工作热情高涨。
2017年,司法责任制改革提出“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要确保法官办案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规范院庭长的审判监督权。那么,如何做到放权不放任,便成为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亟待解决的难题。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讨论,新会法院先后制定出台了《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违法审判责任认定和追究办法》《加强案件廉政监督管理和案件回访办法》等十余项制度,从整体管控和个案监督等多个层面建立分级、分段监督管理模式,构建起权责明晰、监督有力、科学规范的全流程制约监督新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李霭莹
通讯员楼慧琴
院庭长督办?全覆盖抓好审限
2019年,刘振宇到新会法院担任院长。当年新会法院案件总量近1.8万件,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办案团队每年要审理超300宗案件。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所有的裁判文书都由承办法官负责审核和签发,院庭长不再审核签发未直接参与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
司法责任制改革,让法官有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但同时也是压力和考验。权力捆绑着责任,如何运用机制的巧劲,帮助法官承担起这个重任,院庭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案件无正当理由超过了审理期限,就极易出现廉政风险。”新会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振宇介绍,长期未结案件曾经是困扰新会法院的难题,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案件疑难复杂,未能及时作出妥善处理;二是部分办案法官案件缠身,一时没有及时跟进个别案件。
新会法院决定从案件审限管理入手,落实由院庭长对全院长期未结案件实行包案督办。
“XX法官承办的XX案件已超18个月未结,请对其进行督促。”院庭长收到短信提醒后,向法官了解案件办理情况、难点,并督促其尽快办理。
院庭长督办案件成为新会法院的新常态。赋予院庭长审限约谈权限和责任,真正实现“分级督办、督办到案、责任到人”。该机制启动以来,新会法院启动审限监督约谈132件(次),全院一年半以上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数同比下降40%。
案件超过两年未结的,还将由督察部门启动约谈,重点围绕法官是否存在故意拖延办案的情况。
“此外,我们还与立案庭、审管办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以信访投诉、案件评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为线索,开展跟踪了解、约谈。”新会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督察室)主任梁健浩介绍说。
翻开2020年约谈台账,约谈笔录、案件情况说明等详细登记在册……督察部门已对4人次、7宗案件进行了约谈,且经核查均无存在违法违纪情形。
在全院全覆盖抓好审限的同时,新会法院对“四类案件”特殊少数案件也建立了全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创新将督察、宣传部门纳入“四类案件”发现主体,实现多主体多环节协同监管。同时,明确院庭长对“四类案件”的质量监督管理权限边界。2020年以来,院庭长依职权对51件(次)案件进行案中监督并按规定留痕。
组建咨询组织?为疑难问题支招
司法权力“放得下”,也要考验承办法官能否“接得住”“接得好”。而好的标准之一,就是能依法准确认定事实、作出裁判,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从2017年司法改革以来,新会法院实行“大民事”随机分案。这就给办案团队设置了一个考验:如何在自己不太熟悉的案件领域准确适用法律?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会法院9个审执定向咨询团队应运而生。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专业性强,以前都集中在综合庭审理。现在随机分案,大家都有可能要办。刚分到我这里的时候真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一位在人民法庭的法官说。
为解决这个难题,新会法院独创成立交通事故、婚姻家事、知识产权等9个审执定向咨询团队,负责案件研讨、咨询答复。2020年以来,审执定向咨询团队召开专题分析会22场,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与此同时,新会法院推进专业法官会议常态化运行,将法官集中起来,对疑难复杂个案支招。法官根据自身经验和专长领域,对案件提供参考意见,更大程度避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2020年以来,新会法院共召开专业法官会议50余次。
在专业法官会议前置过滤后,审委会结合类案检索,确保同类型案件方向相同,将自身的主功能从讨论研究个案向促进全院法律适用标准统一的转变。2020年,审委会共对37个案件进行了裁判尺度审核把关。
“这不仅保证了案件质量,还保护了办案法官。”刘振宇说,有了审执定向咨询团队这个“智囊团”和专业法官会议的参考意见,办案法官对案件的办理更有底气。在这一机制的加持下,新会法院合力拆解难案,截至2020年年底,全院以往最多三件三年以上未结案件已完成清零目标。
除了建立前端统一法律适用机制,新会法院还健全了中端多维监管机制,将立案、审理、执行划分为30多个关键节点。在充分发挥人在监督管理上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依托系统和平台,对各节点实行科学监控,对数据异常的案件及时预警,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监管上的辅助作用,实行“人机共管”,使监督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过渡。
在办案后端,新会法院推出《案件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范案件质量问题17类界定标准,划分3个质量问题等级,实行由定向咨询团队、专业法官会议、国家赔偿小组初评与审委会终评的“双审查”机制,同时充分保障申辩权和复议权,确保评查结果客观准确。刘振宇介绍,该院还与新会区检察院创新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办理检察建议工作的规定》,规范检察建议办理流程和期限,强化外部法律监督制约机制。
一事一台账?对标对表让数据说话
围绕办案全流程理清了制约监督机制,要如何提升机制运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生命力?新会法院找到了串联的纽带——台账。
在新会法院审管办的桌面,各类数据表井井有条。建立一事一台账制度后,新会法院以台账为突破口,用点对点的方式,落实专人专管。例如,审管办自主开发运用长期未结案件公示系统,制作长期未结诉讼案件报表,逐案分析原因,并与承办法官讨论制定清理方案和时间规划,实行销账管理。
“结合刑事、民事、执行三类案件办理的不同要求,设定核心考核指标,制定分类考核方案。”该院审管办主任区洁芳介绍,各审执团队的办案数据还以排名或红蓝榜的形式公布。
以民事审判为例,简易程序团队侧重考核办案效率,基于31项基础办案指标,梳理提炼简易转普通占比、简易程序结案率、简易程序适用率等8项重点指标,进行差异化赋值打分,最终将团队得分以柱状图排名形式公布。
而普通团队办案绩效考核则侧重考核办案质量,其中以结案率、多元解纷机制情况适用率、成功调处或查清及认定事实的情况占比指标设为基础得分,将长期未结案件、发改案件设为扣分指标,并将案例采用、司法建议采用作为加分指标。每一项指标的前三名将被标注为红色,末三名将被标注为蓝色。
考核对象从法官个人转变为审判团队,通过目标明确、导向积极的绩效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办案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各审执团队对标台账,工作成果以数据说话,在亮点分享和痛点整改之间,全院办案质量显著提高。2020年,多个民事审判简易团队的结案率达到100%,平均审理周期最短22天。民事审判普通团队中多元解纷适用率最高为53.9%,报送并被采用的精品案例最多为8篇。
新闻推荐
企业逆势增资扩产,凸显新会营商环境优势 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三个月正增长
亚太森博首批动工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近40亿元。图为该公司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去年12月23日,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