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江海区)生态蝶变 “臭水河”变成“景观河” 群众享水清岸绿景美“福利”
即便是秋冬时节,位于高新区(江海区)的龙溪河岸也人气不减,市民走在水岸绿道,只见碧波荡漾,不时有鱼儿翻动水面,泛起涟漪。蓝天白云下,河水倒映着绿树繁花,也反映出高新区(江海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的成果。
整治河涌、投入巨资进行污水处理、建设截污管网……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向麻园河、龙溪河、礼乐中心河等黑臭水体宣战,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系统地进行植被复绿、景观营造,打造绿色水岸生态慢行系统。如今,灵动清新的自然水景、特色亲水平台俯首即是,公共空间品质进一步提高,水清、岸绿、景美的环境让周边市民享受亲水生活。
“要把昔日"臭水河"变成"景观河",把最好的滨水空间留给老百姓。”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在调研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时说。
治水攻坚
找准“病根”精准治理
“整治前,河水又黑又臭,没有人愿意在河边走。”近日,家住新华村的李先生正背着女儿在礼乐中心河边散步,他说,小时候河里能摸鱼抓虾,承载着大家的童年记忆,不少村民都盼望着水质能恢复。
高新区(江海区)河网密布,97条河流纵横交错,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辖区不少内河遭到严重污染,影响了城市“容貌”和附近居民生活,礼乐中心河、麻园河、龙溪河被列入黑臭水体治理名单。对此,高新区(江海区)制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找准“病根”,精准治理,累计投入治水工作资金16.6亿元,于今年8月实现3条河流“长制久清”。
控源截污告别黑臭
按照“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的思路,2016年起,高新区(江海区)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等方面着手,对黑臭水体进行系统整治。
“从根源上追溯,初期我们就对黑臭水体流域范围内的工业、生活、农业污染源头进行摸底。”据江海区城管局副局长林健豪介绍,从向社会公布黑臭水体流域内工业污染源信息情况、建立污染源清单,到关闭禁养区内152家养殖场、约谈300多家企业,该区仅用2个月的时间,为黑臭水体整治打下坚实基础。
截污难度大,管网欠账多,是高新区(江海区)治水的难点所在。对此,高新区(江海区)按照截污纳管、分散式污水处理的理念,完成沿河截污管贯通工作,基本消除河道污水直排现象,同时实现雨污分流。江海区城管局局长黄勇表示,即使是实施难度大、暂无法实现雨污分流的农村地区,也通过截流,将污水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处理。
沿岸截污工作建立在大量的群众工作基础之上。外海街道石咀河(龙溪河支流)流经人口众多的沙津横社区,临河房屋全部接入排污管。动工前,外海街道水利部门召集了各村委会主任、村小组组长提前做好解释工作,把信息传递给村民。石咀河治理项目负责人表示:“有位老人家始终无法打消顾虑,于是我们写下承诺书,在工艺、用料上做好保证,最终得到支持。”
污水截留后,还需要经过重重“关卡”,才能摘掉“黑臭”的帽子。在礼乐街道东仁村5000吨/天一体化污水处理站,礼乐中心河上游产生的污水经过净化设施处理后,水、泥分离,蓄水池中黑臭的污水变为透亮的清水。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表示,从这里流出的水能够达到农村排放标准。
经过清淤、截污、建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等多种手段,高新区(江海区)3条河流逐渐告别黑臭。此外,该区还想了不少好办法,修复黑臭水体的生态系统,重现鱼虾游弋的良好生态。
今年,居住在龙溪河、麻园河、礼乐中心河周边的居民发现,河道中增添了许多生态浮岛,河道两岸花草繁茂。而这,都是净化水质、恢复生态的“宝贝”。每条河两岸的植被都有所不同,有枝叶鲜绿、花色鲜艳的水生美人蕉,有能去除氨氮、鱼儿们喜欢的狐尾藻……
在龙溪河龙溪湖公园段,时常有市民坐享垂钓,在高新区经营餐馆的罗先生也是其中一位。罗先生说,自己来江门不久,却也听朋友讲过龙溪河过去的面貌,“如今,我一个小时能钓到七八条白条鱼,可见这里的水生态已经得到修复。”
打造河长制“江海样板”
西江生态持续转好,水鸟大批回归,要加强保护;礼乐中心河上游垃圾量大,要加大清洁力度……2017年,高新区(江海区)走在全市前列制定印发《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对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等七大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实化,建立部门、街道、村(社区)协同“作战”的三级河长制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为辖区内204.95公里的79条大江小河找到保护者,随时层层落实解决河流问题,河湖不再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目前,高新区(江海区)共有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94名、河道警长39名,包括区主要领导在内的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尽数担任区河、湖长,随时与街道、村河长们一起巡河,现场办公治河。第三方机构也加入了治河监督队伍,每月对22个水质监测点进行监测和通报,发现问题由相关部门、街道认领,制定“时间表”进行整治。
此外,高新区(江海区)组建专项行动党员先锋队,在全市率先出台河湖管理范围乱搭乱建乱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累计投入7372万元,拆除违法建筑19万平方米,将列入市河湖“清四乱”的30宗问题清单全部销号,成为完成“四乱”清理面积最大、整治速度最快的区域。
江海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梁永光表示,高新区(江海区)还探索创新河湖管护模式,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专业化、物业化改革,选取龙泉滘水闸(电排站)作为广东省运行管理省级改革试点,推行管养分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物业化管理。“此项改革形成了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河长制"江海样板"在全省推广。”梁永光说。
结合智慧治水平台建设,该区还投资3200万元,构建全流域综合预报调度系统,实现全流域涉水信息全面感知、降雨及洪水滚动预报、水利工程防洪排涝及水环境综合调度等。实施“互联网+河长制”行动,实现河湖基础数据、水利工程、河湖水质、河湖岸线、河长制任务、河长巡查管理等信息通过GIS“一张图”进行集中展示,提高河湖问题治理效率。
还岸于民
打造碧水环绕的城市慢行系统
在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路上,高新区(江海区)在治水基础上以水为脉、串点成线、连线成带,整合生态、旅游、休闲、健身、文化等资源,衔接中心城区的道路、公园、景观,打造碧水环绕的城市慢行系统。目前,该区已完成25.2公里碧道建设,到明年将延伸为39.6公里,这些“水名片”如同一颗颗珍珠镶嵌在绿地之上,为高新区(江海区)增添水韵之美。
打造“景观河”擦亮“水名片”
清晨,伴着鸟鸣,行人们沿着河边漫步,准备开启一天的生活;午间,在打了个盹后倚靠着岸堤,让正午的阳光唤醒自己;傍晚,夕阳照射在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如今的龙溪河不仅完全褪去了“黑臭”的外衣,还成了一条“景观河”。
针对区域内河道水系的打造,高新区(江海区)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等方式,对沿线景观进行综合整治,水系、道路和绿化并重,贯通河道水系,连通滨河通道,打造“景观河”,擦亮“水名片”。景观方面,该区利用现有空间增设景观绿带,建设、提升河滨公园,让“花漫两岸”进一步促进绿色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无论是城央绿廊上并排延伸的景观绿道、跑步道、自行车道、散步道,还是龙溪河、麻园河边新建的河滨慢行道,亲水步道,都体现了高新区(江海区)对滨河空间的重视。为彰显山水自然之美,该区还岸于民,减少部分建设用地,为建设生态公园、河道保护带预留出空间,让周边市民“漫享生活”。在修建慢行系统过程中,该区将部分河滨道路改为步行道,让市民休闲放松时有了更安全舒适的空间,靠近河岸一侧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安静。
江门市君盛实业有限公司位于龙溪河边,今年以来,到龙溪河边散步成为该公司员工的娱乐活动。“午饭后,大家带着水杯三三两两走到河边,吹着风,欣赏河边繁花,走累了就在长凳上坐一坐。”该公司员工阿强说,现在的龙溪河就是一道美丽景观,点亮了两岸,让工业区也有了城市品位。
目前,龙溪河两岸还有几家企业正在进行厂区外观修缮。区城管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企业在政府号召下,都主动提升面貌,推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还百姓亲水乐趣让生态成果惠民
在礼乐中心河新龙里段,两岸景观示范段工程正加快建设,道路铺装沥青罩面、建造岭南风格景观廊桥和风雨亭、加装景观灯饰……一系列的变化正在高新区(江海区)发生。
除了保障水系河流本身生态性、提升河道绿地景观外,高新区(江海区)水岸工程还十分注重人与水的互动性,从群众需求出发设计,还百姓亲水乐趣,让生态成果惠民。有条件的河道都将两岸设计为多级亲水平台,根据不同季节中河道水量的不同,市民可以在不同平台上散步游乐,实现亲水近水。此外,滨水区域还将打造更多适宜市民休憩的设施和空间。
清水绿地也串联起了高新区(江海区)的文化韵味。针对不同水系特征,该区沿水打造了具有高新特色的文化载体、文化地标、文化业态,充分彰显城市传统文化底蕴。在麻园河高新创智城段,公共文化新地标“两馆一中心”坐落在岸,现代化建筑外观与几何状河岸凉亭、天蓝色河岸慢行道相呼应,展现高新活力;在城央绿廊下沙公园段,江南特色建筑沿河而立,渔家特色街、咸水歌广场别有韵味;在礼乐中心河道两旁,乡村壁画展示着龙舟文化、农耕文化,颇有田园风情。
美丽的河岸生态环境,让市民幸福感满满。礼乐中心河岸新宁里51号的新洋房格外惹眼,房主区女士表示,看到家乡生态的蝶变,已外出工作的儿子特地为她在老宅基地新建了这栋新洋房,还找了专业公司进行现代化设计。“河水不臭了,环境好了,生活很幸福。”区女士说。
文/图李雨溪彭伟宗(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江海区人民法院关于陈某来等涉黑案件的庭审现场。受访者供图近日,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陈某来等8名涉黑成员作出终审,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