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他们尚难跨越 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需要社会各方努力
近日下午,年过八旬的梁老伯提着一篮新鲜鹅蛋,在开平市幸福市场附近售卖,鹅蛋12元一公斤。遇到没带现金的客人,他只好提着称好重量的鹅蛋、领着客人,到附近接受电子支付的店铺找换现金。
“我这是公司的微信账号,没法给你换。”一个店员婉拒了梁老伯。梁老伯又来到一家餐饮店,说明来意后,店主让没带现金的顾客扫自家的付款码付款,然后给老人换了十块钱现金。
“我认识她的,所以她愿意跟我换现金……”一路上,梁老伯念叨着,他总算成功破解了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带来的难题。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作出部署。
记者从开平市民政局获悉,开平有14万多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这些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的情况如何?他们又如何去适应这个智能时代呢?就此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文/图邓少军潘贤珍
现状
许多老年人选择
“不接近”智能技术
今年70岁的张琼(化名)只有在需要看时间的时候,才会把兜里的“老人机”拿出来。数年前,为了用手机查看工资到账情况,张琼买了这台“老人机”,期间孙子拿去用,后来手机又回到了张琼手中,如今这个“老人机”里连手机卡都没有放。“现在可以在儿子手机上查工资,打电话就用家里的固话,平时也没有时间和心思"玩"智能手机。”她说。
张琼是水口镇开庄村人,如今仍住在村里,她还是一名清洁工,每天工作7小时,下班后又在自家菜园里种菜。偶尔,儿子会给张琼看看亲戚们通过微信发来的信息,但对张琼而言,不使用智能手机并没有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她觉得,比起玩手机,生活中有更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大部分老年人,对待智能技术的态度,跟张琼一样。家住三埠街道同兴路的李光锐今年72岁,他不会使用电子支付,对于学习这项操作也不感兴趣。他说:“我知道电子支付很方便,但我觉得年纪大就没必要学了,别人教了,我一会就不记得了,用现金更好。”
相较之下,今年71岁的李梅露则显得“时髦”一些。她使用智能手机好几年了,线上聊天、刷朋友圈、看步行数、查看公交车实时位置、看新闻、电子支付……这些功能她都会,她觉得使用智能技术后,生活比以前更方便。“学会用智能手机,我现在连电视也不看了。”李梅露笑着说。
开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张丽长期到农村开展公益活动,据她观察,农村里有部分老人,受限于经济条件等客观原因,并没有主动使用智能技术的需求,他们也没有觉得,不懂得使用智能技术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
“触网”老年人
也会被“难倒”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像李梅露这些已经“触网”的老年人,他们对社会智能化发展带来的变化有着更加清晰的感受,更有热情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而学习过程中的“难”他们也深有体会。李梅露说:“老人学这些是比较难的,只能慢慢适应。”
李梅露虽然学会了使用电子支付,但她不常用。刚开始学用电子支付的情景她还记忆犹新:“输入金额后,我忘了按"支付",怎么都付不了钱,我又多按了几个数字,幸好账户里没有那么多钱,要真支付出去了,那怎么得了!”她还是觉得用现金支付更安全:“现金从兜里拿出来结账清清楚楚,用不着按这按那,也不怕按错。”
“对于智能技术,许多老人不懂、不会用。有时候更是"怕"和"不相信",特别涉及到钱的问题,他们怕操作失误,把钱弄不见了。”问及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难处时,手机销售员利健辉说。
记者调查发现,经常性使用电子支付的老年人只是少数,说到原因,老年人给出的答案大多跟利健辉相同:怕自己年老动作慢,支付时按错了;担心钱在手机软件上不安全,会被骗走……
同时,“不明白”“记不住”,是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时常常遇到的问题。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时候,老年人是一边被快速变化的智能技术逼着加快步伐,一边则采用反复练习的方式来“对抗”遗忘。而过于繁复的操作流程,对老年人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12月11日下午,66岁的退休干部张芳(化名)到开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演出排练,她知道进门需要扫粤康码,早就让身边的年轻人帮自己设置好,但进门时还是没能顺利扫码,她最后只好选择登记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的方式进门。
粤康码同样“难倒”了李梅露,她记得有一回到开平人民会堂看表演,入场时需要出示粤康码,她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才成功在手机中找到粤康码。她说:“粤康码用得少,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怎么操作了。”
请教年轻人
成为老年人学习“捷径”
即使有许多老年人还不敢“接近”智能技术,但还是有不少老年人勇敢“触网”,并呈现出群体效应。李梅露告诉记者,她周围的朋友都用智能手机,有的功能还是跟同龄人交流后学会的。
利健辉说:“身边的人都在用智能手机,因为"羊群效应",现在很多老年人也跟着学。”家住三埠街道同兴路的邓锡富今年63岁,他会使用智能手机线上聊天、拍照等,但他也表示,有很多功能还没弄明白。
“要年轻人教才会。”邓锡富说:“但我一般很少主动问,因为有时候多问几次,年轻人会嫌我啰嗦。遇到不会的就跟朋友交流一下。”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老年人是否愿意接触智能技术、能否熟练使用智能技术,除了是否有同辈可以交流学习外,年轻一代能否给予协助也起到关键作用。请求年轻人帮助,也是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一大“捷径”。
“一定要用的那些软件,有人教的时候就专心听,多操作几次,学到会为止。那些可用可不用的软件,学不会就算了。”长沙街道朝龙村负责人谭原安说,对于智能手机要学哪些、不学哪些,他有自己一套“标准”。
长沙街道万福村村民小组长吴美换从去年4月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看着别人都在微信发布通知,不用逐家逐户上门,我自己也想学。”她说,手机是大儿子准备的,如何接听电话、如何使用微信……都是大儿子手把手教她的,现在遇到不会的,会请教家里的年轻人。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居住在城区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处于一个信息更加闭塞的环境,村里面年轻人不多,同龄人懂的又很少,对农村老人来说学习运用智能技术会更加困难。
对策
各方合力
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
在走访中,多数老年人表示未曾遇到不收现金的情况,但是,不会电子支付的话,生活中还是会有点不方便。
记者在走访某银行机构时发现,如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一些业务的缴费是可以通过电子支付办理的,但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年人无法享受这一便利。
据了解,除了相应的存折与银行有签约,可以通过ATM现金汇款外,使用现金缴费必须在人工柜台办理,这意味着需要长时间排队。12月11日上午,记者在开平一家银行看到,当时只有1个人工柜台窗口在办理业务,很多人在排队等候,其中多数是老年人。
如今,国家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痛点”“难点”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叫车软件太复杂,老年人出行不畅”,方案规定,引导网约车平台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鼓励提供电召服务,对老年人订单优先派车;公共交通要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方式……
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要求。该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对于如何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痛点”“难点”,各方也有不同的看法。
长沙街道朝龙村新安装了监控,作为负责人的谭原安想在手机上实时查看监控情况,但登录APP这一关难住了他,他不知道查看了短信的验证码之后,如何才能回到登录页面输入验证码。“别人跟我讲的时候,我未必能听明白,或许现在听明白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忘记了。最好能有一份指南,把每个APP的操作步骤列出来,老人家不会操作的时候就把指南翻出来看一看,自己一步一步跟着操作。”谭原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张芳对于进一步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也颇具热情,她希望诸如健康码之类的操作程序可以简化,让大部分老年人都能够懂得操作。
江门市标点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坤旺告诉记者,要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要根据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对智能化产品进行改进,比如加入方言语音系统、一卡多用、简化操作流程等,但他也表示:“科技毕竟没有办法取代人。”他认为,年轻一代的关怀和陪伴也很重要。
开平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温洁莺如今正带领着一群热心的退休老干部,致力于扶困助学,考虑到数字化能提升工作效率,她设想邀请老师来给这群年长的志愿者上课,教他们怎么更好地利用智能手机和电脑。温洁莺认为,要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化社会,单是一节课、一个培训班是不足够的,组建更多的老人活动团体,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的条件,营造学习的氛围也很重要。另一方面,社会也要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留足过渡的空间。
张丽表示,目前,在开平运行的“公益ATM”和“平安通”两个公益项目,以社工组织为桥梁,用最简单的方式让老年人享受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例如家里安装了“平安通”的老年人,需要紧急求助时按红色按钮,需要一般服务时按绿色按钮,24小时运行的后台服务中心会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在日常的一对一上门探访中,如果遇到老年人相关的求助,社工们也会及时释疑解惑。
张丽还表示,接下来,会考虑在一些需求比较多的社区,开设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分享课程。
新闻推荐
活动现场,群众积极参与。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翁丹萍通讯员/胡普伦)12月4日,为积极响应开平市2020年“宪法宣传周”主题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