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拓展阅读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江门日报 2020-11-25 07:46

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拓展了,积淀深厚了,只需老师稍加点拨,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就能水到渠成。

——鹤山市古劳镇连南小学冯建清

恰到好处的拓展阅读,对于语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呢?

课前前瞻性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课前前瞻性阅读,它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以课题、写作背景、作者等为拓展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阅读资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了解课文之外的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前瞻性阅读呢?教师课前巧妙地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信息收集。如预习《观潮》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天下第一潮”位于哪里?你知道海潮是如何形成的吗?万马奔腾的画面和声音是怎样的?通过创设这些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此外,还可以对作者或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对一些历史性较强的文章。如在教《将相和》《圆明园的毁灭》《草船借箭》《负荆请罪》等课文时,应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有关的历史材料。只有做到对课文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在课前就已经心里有数了,才能在课堂上更透彻地理解老师所新授的知识。

前瞻性阅读是一种促进有效预习的方法,当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在新授课堂上汇集到一处时,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丰富的认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架构,从而也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

课中比较阅读,提高感悟能力

比较阅读简单地说是将两篇或以上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的阅读。运用比较阅读法,既可在学生的有限认知中渗透课外内容,扩大阅读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同中求异。就是在同样的两件事情或事物中找出他们不同的地方。如在教《观潮》课文中“潮来时”这一内容时,先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其中描写海潮形、色、声、势的句子,然后把周密写的《观潮》第一段印发给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一样。又如在教《白鹅》《猫》《母鸡》这一组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具体感受惟妙惟肖的动物形象,可以在朗读后比较一下这几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学生在这样的归类对比中,理解和懂得了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法。

异中求同。即在不同文体、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找出共同之处。如在学习完《桂林山水》后,可让学生再去读已学过的《赵州桥》《颐和园》《秋天的雨》等,找出它们结构上的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可使文章结构紧凑、中心明确。

课后延伸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不应只局限在课前和课堂上,课后延伸阅读也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应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有针对性地荐读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从篇、章延伸到整本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扎根课内,拓展课外”的效果。

补充式阅读。把原著补充到课内,再辐射到课外。如教《草船借箭》《景阳冈》《将相和》《猴王出世》这一组节选时,教师应激发学生对背后那本名著的兴趣,从精彩片段走进相关的文学名著。这时还可以开展“中国名著之旅”主题阅读。教师可在精读的基础上,指导孩子学习用跳读、泛读,甚至是“连滚带爬”“似懂非懂”的方法来读。这样使他们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体验了阅读名著的乐趣,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

“捆绑式”主题阅读,即把教材中的课文和主题、内容与之相关的作品捆绑起来,以一篇去带动一组文章,如学了《普罗米修斯》可向学生荐读《古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等。

迁移阅读。就是由作家的某篇作品向其另外作品延伸,如学了《冬日·童年·骆驼队》,可向学生荐读《城南旧事》等。

这样,以课文为圆心,辐射、引领学生课外阅读,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推动课内,使课内课外彼此呼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拓展阅读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值。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拓展了,积淀深厚了,只需老师稍加点拨,他们语文能力的提升就能水到渠成了。

新闻推荐

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月呈现不一样的侨都文旅风貌 以“侨”为媒促城市品牌传播

任溶溶童书节。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美术作品展吸引市民看展。鹤山华侨城古劳水乡一期首开区对外开放。启明里蕴藏着老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