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双水山地风筝传承人谭达群: 放飞风筝,神奇妙韵令人醉

江门日报 2020-10-18 08:38

双水山地风筝颇受青少年的喜爱。 谭达群的助手在教小朋友们做风筝。 谭达群现场制作山地风筝。 扫扫二维码 看新闻视频

“秋风起,放纸鹞”,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快要到了。新会双水山地风筝不时在潭江岸边放飞。工艺精巧、造型独特的风筝在天空乘风飞翔,发出美妙的响声。神奇的妙韵令人心旷神怡,其乐融融。

作为新会双水山地风筝传承人,谭达群从1998年开始从事风筝制作,至今已逾20年。

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讲话时声如洪钟,条理清晰,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是头上却鲜见白发,并梳理得一丝不苟……初见谭达群,他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热情的感觉。在谭达群的工作室中,不到100平方米的房间内挂满了龙头蜈蚣、蝴蝶等各种造型的山地风筝,这些都出自谭达群之手。

为了将历经600多年的双水山地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多年来,谭达群不遗余力,在年轻人中开堂授课,希望可以创作更多更精美的山地风筝,将这项非遗发扬光大。

策划/叶桃统筹/王平强王建华文/图张奕维视频/张奕维

历史悠久愉悦身心

双水镇位于江门市新会区西南部,有一半以上是丘陵山区,无论是村边、山地都种植竹子。村民就地取材编织竹器,世代相传。“由于山区盛产竹子,村民制作竹器品,在业余时间还利用竹篾制作风筝,在重阳节前后,兴致勃勃上山放风筝。”谭达群介绍。

双水山地风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洪武年间,双水人祖先由山东潍坊来到双水。山东潍坊人在历史上都有制作和放风筝的习俗。他们在双水上凌、南岸、洋美、木江、岛桥等村定居,在重阳节前后制作风筝,趁着秋高气爽成群结队地到山上放飞风筝,庆贺佳节,自娱自乐。

村民经过长时间制作、放飞风筝的实践,从中总结了十分宝贵的民间技艺经验。双水镇岛桥村居住有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风筝。但能代表村里出去参加比赛和表演的,则只有十多人,谭达群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谭达群告诉记者,在老年人的传授下,他从小就会做一些小型简单的风筝,如蝴蝶、金鱼等造型。小时候多数是在9月放风筝,因为那时有大风、有场地,村前村后稻田里的水都干了,放风筝最合适。而现在,只要有风,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可以放。以前,放风筝都是不收回的,说是希望能把不好的运气飘走,求得平安。而现在是把小的放走,大的、漂亮的风筝留下来。

谭达群介绍,双水山地风筝品种独特、工艺精巧、类别繁多,还可以愉悦身心。品种独特在于,无论板块类还是足节类风筝,要巧妙地在框架内安装乐器弘线。当风筝在空中飘动时,乘风飞跃,会发出十分美妙的响声,清脆悦耳。当鸣牛山地风筝在天空飞跃时,东边传乐曲,西边应和,这神奇的妙韵令人心旷神怡,其乐融融。工艺精巧在于,双水山地风筝造型别致,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并融绑扎、包装、绘画等民间工艺于一体。

2007年,双水山地风筝入选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谭达群也成为双水山地风筝传承人。

造型优美变废为宝

据谭达群介绍,双水山地风筝虽然形态众多,但是可以归纳为几大类。

第一大类是竹节类,以龙、蜈蚣等风筝为代表。其制作过程包括扎圈、粘彩袋、绑竹签、上胶纸和串联等工序。风筝最多可有70多个圆圈,长30多米。第二大类是板块类,以蝴蝶、金鱼、鲤鱼、飞鹰、鸣牛风筝等为代表。制作过程包括把竹子剖成篾、把篾做成形、粘纸、上尾巴、上色、做花纹等工序。近年来,双水山地风筝还发展出了第三大类,即环保风筝,主要是利用废的彩色胶纸为原料制作的风筝,实现变废为宝。

谭达群所制的风筝讲求造型优美、轻盈善飞。他用竹篾制作风筝框架,用尼龙线绑扎风筝,用白乳胶粘胶纸,用彩色纸包装风筝,用乐器弦线来让风筝发出响声。记者见到,短短一个小时,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山地风筝出炉了。

不仅每一道工艺精雕细琢,谭达群在选材上也十分讲究。“竹子我亲自去选购,要选用两条粗细和年份都非常接近的竹子。”谭达群介绍,一件风筝产品的竹料选材、造型设计、装裱装饰、挂线试飞等工艺,都是衡量风筝非遗文化含量的标准。其中,仅竹料取材,他就细分到贮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等多个步骤。他说,只有一个工艺也不缺,竹条才能弯曲环绕,风筝才能扎制成为精品。

“竹片要经过结扎、粘裱、绘画等环节的加工,才可能让风筝成为一种精致的工艺品。这工艺品来自民间,发展在民间。制作和放飞风筝是一项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谭达群介绍,山地风筝还有实用环保价值。他说:“制作风筝,取材多半是手工废料。我多用泡沫塑料,把废料变成民间工艺用料。而装裱用的是轮胎包装纸,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大能小,成本低廉,可以真正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开堂授课矢志传承

谭达群空闲时喜欢研究各类风筝的做法。他曾经做过一条60多米长的蜈蚣,需要20多人才能放起来,可是放飞时却并不难,只要三级风就可以了。几个人把风筝拉开,一齐喊“一、二、三”,风筝就可以迎风飞起了。双水人以前做风筝都是用宣纸,近年来在谭达群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们又开始用挂历纸、胶袋等做风筝,既美观又省钱,变废为宝。

传统工艺制作从挑竹、削竹成篾,到制成成品,这一系列工作虽然烦琐,但谭达群却沉醉其中。不少年轻人也对双水山地风筝的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谭达群应邀到双水镇、新会区文化馆、江门市博物馆等地,向青少年开堂授课。“希望通过开展活动,让大家对传统双水山地风筝能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谭达群说。

据悉,为了弘扬风筝文化,双水镇专门派人到各村调查,进一步挖掘制作风筝的传统技艺,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我希望将这门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目前,我的女儿正在和我学习山地风筝制作技艺,希望她可以制作出更多精美的山地风筝,将这项非遗发扬光大。”谭达群说。

新闻推荐

“打卡”科普馆 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

区垃圾分类科普馆于10月1日正式迎客,向市民免费开放,在这里可以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刘倩通讯员/黄美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