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蓬江投入3400万元帮扶天等县教育建设,1600多名贫困生实现就近入学 贫困孩子住新家 出了家门进校门
粤桂扶贫协作援建学校之一的天等县思源实验学校。南方日报记者杨兴乐摄
龙超洪在给学生上课。
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摄
今年秋季开学以后,天等县思源实验学校操场上,七年级新生正在接受军训。另一侧,粤桂扶贫协作援建项目风雨操场已经封顶,不久后,同学们将拥有一个崭新的运动场所。
思源实验学校建于2017—2018年间,是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易地搬迁配套教育扶贫项目,属粤桂扶贫协作援建学校,主要面向全招收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入学儿童。
以思源实验学校为代表,自2017年启动粤桂扶贫协作工作以来,江门市蓬江区向天等县输送了大量的教育帮扶资金、人才资源。目前,已累计安排帮扶资金3400多万元,其中3100多万元用于援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的思源实验学校、城西小学和城西幼儿园,帮助1600多名贫困学生就近就读,有力解决易地搬迁贫困户子女入学等问题。
此外,蓬江区还先后选派了19名优秀教师到天等县支教,为当地教育带去“江门经验”。崇左市扶贫办总经济师农贵新认为,江门的教育帮扶对于阻断崇左的贫困代际传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黄烨倩
通讯员郭宇杰宋科良
教育扶贫送来及时雨
配合“十三五”易地搬迁任务——到2018年底,天等县需要帮助全县9726名贫困人口搬出山区,定居县城,脱离致贫土地。彼时,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该县谋划建设一批新学校,以满足保障易地搬迁户子女的入学需求。规划提供2400个学位、设计为九年一贯制的思源实验学校便是其中的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
2016年底,天等县委、县政府划出100亩地确定为思源实验学校的建设用地,由县财政统筹及上级专项资金出资建设。2017年初,该学校正式动工建设,并计划于次年9月招生办学。
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资金短缺,思源实验学校的建设一度陷入停滞。眼看随着易地搬迁任务的推进,越来越多搬迁户子女的就学入读问题亟须解决。
学位从哪里来?
当年9月,江门市蓬江区与崇左市天等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签订《蓬江区—天等县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在学校结对帮扶、人才技能培训、互派教师挂职、学校项目建设、社会捐资助学等方面创新帮扶模式,建立教育扶贫协作机制。
协议签订以后,经扶贫工作组一番调研,初期由蓬江区安排840万财政帮扶资金援建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包括教学综合楼、多功能厅、运动场等设施。
天等县教育局副局长农骞毅表示,这笔资金为他们送来了“及时雨”。“粤桂扶贫资金投入建校以后,极大地缓解天等县城的入学压力,有效地解决了当时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1300多人的入学入园难问题,助推全县教育扶贫工作。”农骞毅说。
围绕改善办学条件,三年间,蓬江区累计安排粤桂扶贫资金3100万元投入到思源实验学校、城西小学和城西幼儿园的援建项目中,形成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全覆盖。这三所学校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面向龙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村屯和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家庭进行招生。
其中思源实验学校主要面对龙岩搬迁点招生,目前已招收中小学生2164人,包括贫困学生1376人,易地搬迁贫困户子女860人。城西小学和幼儿园今年起开始招生,预计可提供1500多个学位。
支教老师带来新理念
“小潘老师是我在思源实验学校遇到的第一位数学老师,也是我最喜欢的数学老师。”在天等县思源实验学校的一次征文比赛中,1901班的学生黄诗颖用洋洋洒洒千余字表达了对小潘老师的敬爱。她笔下的小潘老师,是从江门市陈白沙中学到天等县思源实验学校参与支教工作的潘庆伟。
2017年至今,蓬江区累计派出19名优秀教师支援天等教育,潘庆伟便是其中一员。无疑,支教老师的到来,给思源实验学校建校办学带去了不少专业支持。校长何文铁直言,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到教学工作中的“精气神”,支教老师们为他们带来了质的改变。
“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与教师之间的人才流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帮助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入心。”何文铁说,“支教老师潘秀莹来到天等以后,不仅担负了六年级4个毕业班的英语教学,还分别前往把荷中心小学,龙茗中心小学和驮堪中心小学等乡镇小学送教下乡,发挥了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把"江门经验"带到天等的山区学校中去。”
从教22年,潘秀莹第一次同时教209位学生。针对当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潘秀莹把紫茶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B+E”课程体系推广到天等县思源实验学校,并逐渐摸出一套适合贫困地区孩子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第一学期,我所教的年级期末考英语平均分比期中考提高六分,并超越全县平均分。”潘秀莹说。
农骞毅表示:“江门市每一批支教教师都展现了他们的职责和担当,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特长,将广东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融入天等课堂,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将学生从"被迫学"变成"我想学"。”
在共享东部地区先进教学理念上,除了蓬江区选派支教教师到天等县,天等县也累计选派了20名青年教师到蓬江区跟岗学习,并由该县教育局先后组织300名中小学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蓬江区重点学校进行短期培训。同时,蓬江区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教研公开课、组建“教研工作室”等形式协助天等县开展青年师资建设,如组织评课、磨课活动,传授东部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能。
“支教追梦赴天等,洒播希望沐思源。传承文化育新人,满园桃李乐千年。”完成支教任务后,潘庆伟有感于粤桂扶贫项目的开展,作出这首诗。
山海协作托起新希望
近两年来,蓬江区陈白沙中学、紫茶小学先后与思源实验学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就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互访对接,深入探讨,同步共享东部先进教育理念,并互派教师挂职学习交流。
学校副校长王振华表示,学校之间的结对帮扶有利于拓展学校教师的视野和创新力,强化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科研方法的意识,掌握教研新方法。
作为一名从乡镇学校调任思源实验学校的校长,何文铁深知肩负着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天等县大山的使命。接下来,他将借助蓬江区对口开展教育帮扶的力量,以点带面,促进全校“课改”进程,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发展。同时针对学生总体基础薄弱的情况,重点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在课堂教学上重点抓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带学生们出去走走,看看更加广阔的世界,比如到广东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感受大城市的发展变化。”何文铁补充道。
除了学校之间结起的帮扶桥梁,蓬江区还鼓励广东爱心团体、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对口天等县的教育帮扶工作中。通过开展捐资助学帮扶活动,天等县三年来共计收到来自蓬江区的助学捐款捐物价值1120多万元。其中,蓬江区慈善会向思源实验学校全体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补助16.28万元,安排善款25万元对天等县上映乡佩光村、福新镇理进村、向都镇福利村3个深度贫困村的406名贫困户家庭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江门市侨联、侨青会与上映乡佩光村结成对口帮扶,立足侨乡资源优势,发动广大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募集善款10.34万元,用以改善佩光村小学的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该村小120多名小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得以改善。
农骞毅期望依托粤桂协作扶贫之手,强化新建学校对易地搬迁贫困户的服务功能,并计划下一步扩大这些学校的服务范围,面向全县非搬迁贫困户子女招生,让更多的贫困户子女走出大山,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改变代际传递贫困境遇。
“天等县的山区里,还有130多个教学点,希望未来以思源实验学校为起点,帮助更多学生走出大山。”农骞毅说。
■聚焦
支教“提分王”不走了!
广东教师龙超洪“三离三留”,最终举家搬迁扎根天等县
中午12时10分,龙超洪准时出现在午间补课的讲台上。这个可容纳230人的学术报告厅里,求知若渴的学生从墙角站到了窗外。
龙超洪是天等高中的数学老师,两年前从广东江门来到天等县支教。原计划只干两个月的他,却三度申请延长。今年秋季开学,他作出一个决定:举家搬迁至天等县,不走了!
在天等高中,龙超洪每天安排中午40分钟的无偿补课。原本只是少数十几人的“小灶”,现在却成了全年级追捧的大课。支教两年,他是这里公认的数学“提分王”。学校高三年级的数学平均分从50分、60分提高到90多分,考上广西一本线的学生从原来的13人增至26人。
“龙老师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曾经一点都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林思琪说。
于是,龙超洪的去留,成了全校师生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一边是广东沿海发达城市,一边是广西边陲偏僻小城,龙老师最终会怎么选?
难舍天等,三离三留。
2019年1月,龙超洪支教两月期满。面对同事、学生、家长的多方挽留,他决定延期至6月高考。那一年高考,该校“一本线”上线人数增加了7人。
2019年6月,完成提分任务的龙超洪离开天等,回江门准备接手台山市华侨中学“清北班”。然而,天等高中校长黄玲“三顾茅庐”,又把请他回了天等。
最后一次“离别”,是2019年秋季学期结业课堂上。他红着眼眶说:“老师下学期可能不回来了,你们要用心读书,争取出人头地。”话音刚落,学生们哭成了一片。
这一幕,在回乡后的龙超洪脑海中挥之不去。
天等高中校长黄玲趁机动员。今年春节期间,她给龙超洪打一个电话:“对于边境山区来说,传授知识、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也是粤桂扶贫协作的真正内涵。龙老师,我们的孩子需要您这样的老师!”
黄玲一席话,打动了龙超洪。在疫情防控最为紧张的2月,他历经重重困难,再次回到了天等。
“孩子们,我把家搬过来了。”今年8月,龙超洪作出了最终决定:把妻儿接到身边,全家落户天等。
现在,他有了更从容的计划。“天等县教育资源匮乏,尤其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他说,“我最近正着手准备课改的理论研究。离退休还有18年,希望琢磨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天等的孩子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中午12时10分,龙超洪匆匆啃了几个馒头当午饭,如约走上“补习班”的讲台。台下窗外,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是对走出大山的渴望。
■关注
大山里奏响
“放牛班的春天”
学校全方位结对帮扶,共享先进教学理念
“有个孩子过来抱了抱我,悄悄告诉我"老师,我喜欢你"。我听了,乐开了花。”9月26日,到崇左市大新县支教的英语教师冯静发了一条朋友圈。作为教师,今年9月,她申请前往大新中学支教;作为义工,她把来自江门的助学爱心带到大山里。
冯静是江门对口广西崇左市开展教育帮扶中的一员。2017年9月以来,江门全面推进落实对口崇左“携手奔小康行动”任务,从学校结对帮扶,到人才支持、跟岗支教、校长教师培训,一批批江门教师怀着满腔热血,赴广西崇左四县支教帮扶,在大山里奏响了“放牛班的春天”。数据统计,三年间,江门约派出80多名教师支援崇左教育工作。
教育帮扶显成效
崇左市培养出首位本土“北大生”
江门、崇左两地落实教育协作以来,硕果累累。2019年高考,大新中学高考上一本人数增加7人,并有一名学生考取北京大学。该名学生是崇左市建市以来,首位本土培养的“北大生”。
大新县教育局副局长黄扬飞将其归功于粤桂两地实施的教育对口帮扶工作。他表示,江门市江海区派出教师支援大新,对促进大新县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两地教育教学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基于粤桂教育协作框架协议,江门未来可帮助我们在课堂构建、学科教研科研、年轻教师培养、走班制实施、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多提供支教帮扶。”黄扬飞说。
正在大新县开展的教育帮扶工作是江门对口崇左四县实施教育协作的样本。
自2017年9月签订《蓬江区—天等县教育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以来,蓬江、天等两地持续在教育扶贫协作上强化沟通对接,创新帮扶模式,建立了学校结对帮扶、人才技能培训、互派教师挂职、学校项目建设、社会捐资助学的教育扶贫协作机制。三年来,江门市累计选派三批共22名教师到天等县支教,天等县累计选派三批共20名青年教师到蓬江区跟岗学习,同步共享东部地区先进教学理念。
新会、宁明两地累计共派出82名教师开展挂职交流和跟班学习,以多种形式推进粤桂协作教育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为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宁明县积极搭建平台,让支教教师作为学校中层领导,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鼓励和支持新会支教教师把先进教学的经验、科学的学校管理方法融入受援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升其教学管理水平。
学校共建求双赢
从小学、中学到职业教育全方位结对
蓬江区棠下中学、江门台山市华侨中学分别结对帮扶天等县高级中学;江门市陈白沙中学、紫茶小学分别结对帮扶天等县思源实验学校的初中部和小学部;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结对帮扶天等县职业技术学校……三年来,江门对口崇左市的教育协作实践,实现从小学、中学到职业教育的全方位结对帮扶。
天等县教育局副局长农骞毅表示,此举建立完善了两地教育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有利于加强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单位的对接联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推进教育帮扶工作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
不止基础教育工作的结对帮扶,新会对口宁明的教育协作工作,探索了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去年4月,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校长率队到宁明中学开展航天科普交流,并邀请了国家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在宁明中学开展航天科普讲座,并与宁明中学签订了《航天科普教育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宁明学校特色教育工作水平。
在结对携手提升教研教学水平方面,新会区到城中镇中心小学支教的教师与该校中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师徒对子,新会老师指导徒弟调整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向徒弟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
据统计,蓬江区3年来累计投入90万元用于支持天等县教师培训工作,由天等县教育局累计分8个批次对全县中小学1386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鹤山市投入3500多万元援建抵边的学校和卫生院,包括修建6间学校和1所幼儿园。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润开通讯员/林文沃)近日,双水镇组织青少年开展“爱水护河,共创文明村居”活动,以实际行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