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法律咨询 化解矛盾纠纷 为困难群众维权 公共法律服务离你并不远
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它主要包括有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公证服务、法律服务指引和提供等等。
近年来,江门市通过不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服务保障改善民生,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市、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打造覆盖城乡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同时,为实现江门市建成覆盖全市、事项齐全、共融互通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今年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在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提案中表示,江门市尚未建立市一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实体平台软硬件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仍需加强;建议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打造覆盖城乡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发展。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林立竣通讯员/白智翀李锦明
A
驻村(社区)律师让村民更懂法
“陈律师又来帮我们催租了。”近日,广东圭峰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少鸿来到新会区罗坑镇下沙村时,几名村民迎过来与他打招呼。
陈少鸿是下沙村在内的新会区5个村的法律顾问。这几个月来,他多次从会城跑到罗坑的下沙和石咀两村帮村集体和村民追收被拖欠的承包款(租金)。陈少鸿深入田间和山上,一个个找到那80多名承包户,告知其拖欠承包款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进行释法教育,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经过不懈的努力,陈少鸿已为两村追回过半的承包款80多万元。
回忆起刚开始做驻村法律顾问时,陈少鸿坦言:“村民、村干部都觉得律师是多余的,认为年轻人,根本不懂得农村的事。”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问题、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基层矛盾多发。以往化解这些矛盾,主要靠村里有威望的村干部调解说和,但矛盾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光靠“讲理”已经不够。“律师作为是第三方,跟村民没有利益冲突。村民、村干部慢慢开始信任你,也愿意听你说法了。”陈少鸿说。
夜晚被村民拉到河边,边喝啤酒边帮忙分析纠纷;做调解工作的同时,帮村民搭把手搬货;判决书下来后三番四次为不服输的阿婆做“心理按摩”……以前许多村民都认为,占理就能让对方坐牢,打赢官司就可不花一分钱。村民这些错误的法律观念,经过一个个发生在村里的案例普法后,得到了改变。现在大家慢慢变得识法懂法,会计算诉讼成本,诉讼时间等等。
4年来的驻村法律顾问工作,使得陈少鸿由村民眼中的局外人,变成大家心目中的法律贴心人。他不仅帮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播下了法治的种子,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驻村法律顾问的牌子贴遍了村里各个角落后,第一年根本没有电话打进来,而现在每个月至少有10个村民来电咨询。”陈少鸿说。
“有困难找律师”的例子在江门市越来越多。群众遇到纠纷找律师咨询代理、基层干部调处纠纷征求律师意见已成为新常态。驻村(社区)法律顾问成为江门市1315条村子的“标配”。他们参与房屋宅基地、损害赔偿、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劳资、环境保护、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尤其在处理群体性敏感或上访案件中,驻村(社区)法律顾问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引导村民以合法的方式和正确的途径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据统计,今年1—8月,全市村(居)法律顾问共提供法律服务14866次,其中提供法律咨询10969次,出具法律意见书225份,上法治课3150场次,参与法律援助23宗,调处矛盾纠纷64起,其他法律服务435件。
B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开平市经济建设和发展改革的前沿阵地,月山镇也曾经历经济转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阵痛。过境的江罗高速、开阳高速改扩建引发的征地拆迁问题,以及与翠山湖管委会的合并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使复杂性、群众性矛盾纠纷频发。作为司法行政系统在基层的触角和延伸,月山司法所是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最直接、最便捷的窗口。
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具体实践追求上,劳惠英所带领的这支团队有点特别——平均年龄不足30岁,而且是个“全女班”。从自身着眼,变“短板”为“潜力板”,在明法说理的同时,劳惠英她们将女性特有的柔情、坚韧、理解和包容倾注到法律调解等一系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
“许多村民会直接找到司法所来,特别是一些老人家。你让他们坐车去市区找律师咨询,可能他们都不知道上哪找。”劳惠英介绍,近年来,月山司法所积极深化“法治镇街”“法治村居”建设的带动效应,通过驻村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及志愿者进村普法、调解讲法,营造“全民学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围。一进月山所的大门,就看到一旁摆放整齐的服务指南小册子,人民调解、公证指南、律师服务等内容分门别类放好。这里每天还安排律师坐班接待群众来访,日均最少有5个村民过来咨询法律问题。“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法律疑难得到解答,群众皆大欢喜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劳惠英说。
2016年以来,月山镇共调处矛盾纠纷案件1336宗,其中司法所直接调处236宗,涉及赔偿金额达440.6万元。成效突出的工作使该所去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
有群众说,司法所内调解工作室好比一对一的法律“专家门诊”。人们有了矛盾和纠纷,在这里可以得到一对一、专业、免费的法律服务。近年来,江门市还成立有“志锋、锋叔、恒叔”等多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开平市还有全市首家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边界联合调解室等。目前,江门市已建成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各类公共法律机构网点建构,让公共法律服务走进群众身边,让法律服务可以触手可及,这样化解矛盾纠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江门市就有调解案件数14888件,调解成功14765件,成功率为99.17%。
“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的法律工作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十分重视群众对法律诉求的需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办法,把纠纷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了更大的损耗。”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科科长董德顺说。
C
公证处让群众“一次都不用跑”
关先生的父亲是一名委内瑞拉华侨。今年年初,老人准备回到江门市定居,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在为父亲办理相关手续时,关先生得知,父亲的户口已经注销,现恢复户口需要办理自己与父亲的亲属关系公证。由于地处偏远,加上疫情严重,出门办理公证实属不易,这可如何是好?正当关先生一筹莫展之时,他在微信看到有朋友转发五邑公证处推出“聚方便”网上办理公证的消息。关先生立刻电话咨询。在公证人员的耐心引导下,关先生顺利完成了这份亲属关系公证。事后,他通过电话向公证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关先生说:“原本以为会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没想到最后坐在家里就办好了。”
“今年我们为侨服务进一步"加码",跑出公证"加速度",在确保依法依规的前提下为在外侨胞提供便利。疫情期间我们公证处为海外华侨已成功办理网上公证上千件。”五邑公证处主任郝炼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实现体制改革,告别“铁饭碗”,成为全市首家合作制公证机构后,他们有了更多的主导权,通过主动出击,让服务更到位。“要贴近群众,贴近企业,让大家办理法律文书证件更便利。”郝炼说。
为满足群众办证需求,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江门市不断加快公证“放管服”改革,梳理推出江门市公证事项材料清单,充分利用“互联网+公证”,实现公证业务全流程在线办理。全市8家公证机构全部进驻“粤省事”平台和广东法律服务网,成为全省首个全部公证机构进驻“粤省事”平台和广东法律服务网提供公证在线办理的地级市。公证办理开展“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活动,开辟公证服务“绿色通道”,推出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群众提供便利。作为全省首批公证书电子证照化工作试点单位,全市已有2家公证处在签发纸质公证书时实现同步签发电子公证书,计划年内全市8家公证处全部实现公证书电子证照化。
江门最大的特色就是“侨”,五邑籍华侨遍布全球。针对涉外公证服务当事人办理公证时证件或证明资料不齐全的情况,江门市的公证处还有针对性地实行容缺受理服务,即只要不是欠缺主要证明材料均可先予受案处理,允许当事人领取公证书时再补齐辅助证明材料。今年仅台山市公证处推行办证容缺受理服务后的受惠对象涉及惠侨的公证量就有12500多件。同时,建立绿色通道,为涉侨公证事项优化办证流程,对于有急切需求的涉侨公证实行优先受理;对于事实清晰、材料齐全的公证事项及公证服务实现当天办理、即时出证。
D
“互联网+”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
“疫情期间,我们线上法律咨询量暴增。”董德顺说,这半年来,他们回应群众通过“粤商通”平台提出的法律咨询480余件,共处理群众通过12348热线平台提出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工单)69宗,内容均为帮助当事人对接律师或法律援助服务事项。
其实在江门,不仅咨询法律问题方便、办理公证省时省心、申请法律援助方便……种种法律服务均是如此。借着“互联网+”的风口之势,江门市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已经如互联网一般,就在群众身边。
近年来,市司法局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12348热线平台建设,着力推行“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完善集热线、网站、微信为一体的“12348广东法网”,全面优化了覆盖城乡的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例如在网络平台上,江门市就组建了一支由91名社会律师、21名公职律师、18名法援律师、17名公证员、16名司法鉴定人员组成的公共法律服务队进驻广东法律服务网,“7×24小时”都有执业律师等在线服务。
此外,江门市还上线了“江门法治地图”。打开“江门司法”微信公众号底部“法律服务”栏目,在展开的内容中选择“法治地图”,即可显示“我的位置”及周边各法律服务点。点击任一服务点,即可查看该服务点的名称、详情、导航等信息。
目前,全市已有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检察院检察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委员会、司法鉴定机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等10个类别共计215个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江门市法治地图”,为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提供查询和引导。“法治地图”后续还将扩展到司法行政全业务项目,包括131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7个社区矫正中心,1400个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和1315个村居法律顾问等4252个机构和个人。
回应关切
继续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市、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完成情况仅为符合上级有关部门的最低建设标准,其软硬件建设水平与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存在差距。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在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议》中指出,目前江门市市一级尚未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现有中心为2014年由市司法局与蓬江区司法局两级共建,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的硬件建设水平与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公共法律服务专职人员缺口较大,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中,网络平台和语音服务平台可以及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需求,但实体平台的“半小时法律服务圈”上,由于江门市法律服务资源相对缺乏,且分布极为不均,导致实体平台尤其是市(区)、镇(街道)级的服务资源匮乏。
该提案还建议要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财政保障制度,确保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硬件建设达标和公共法律服务专项经费的充足,保证公共法律服务常态化、可持续;进一步加快推进市一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基层司法所的人员配置倾斜,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待遇;探索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对此,董德顺表示,接下来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着眼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着眼于政府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继续扩大服务供给的同时,提高服务品质,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管用、好用、愿意用、习惯用,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江门市将继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法律服务宣传,提升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加强对各市(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指导,巩固提升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规范化建设,丰富各级实体平台的服务内容。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范完善“江门法治地图”,以该项目为带动,推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证机制、创新服务举措,指导监督全市公证机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优化简化公证程序,推动“互联网+公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举措,引导开拓新领域新业务,继续加大公证减证便民力度,深化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司法鉴定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我们要推进服务扎根基层、贴近百姓,让公共法律服务要渗透到人民群众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方便、快捷、无障碍。”董德顺表示。
新闻推荐
主播进驻台城历史文化街区,网上直播吸引海内外乡亲关注 ?讲好台山故事 传播侨乡声音
经过提质改造的台城历史文化街区搭起了直播间,通过网络直播,让海内外乡亲了解家乡发展变化。“我的直播以宣传台山文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