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换穷业,他们走出了大山 粤桂扶贫协作助力广西大新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率达99.99%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和乐城易地搬迁小区建设项目。杨兴乐摄
今年5月,韦贤芬入职广西东来新能源锂电池生产扶贫车间。该项目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年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杨兴乐摄
今年5月,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和乐城易地搬迁小区居民韦贤芬,成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到小区隔壁的锂电池生产扶贫车间工作,每个月可挣得约2000元生活费。加上丈夫在广东的打工收入,一家人搬出大山后,生活质量正稳步提高。
乘着粤桂扶贫协作的东风,大新县易地搬迁项目采用“易地搬迁+扶贫车间”的发展模式,落实搬迁移民的就业扶持。目前,在江门市江海区扶贫工作组的协作支持下,搬迁安置小区共引进10家就业扶贫车间,268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在小区实现“家门口”上岗。通过各种后续扶持服务,大新全县966户搬迁户家庭都实现了脱贫,脱贫率达到99.99%。
南方日报记者黄烨倩
拎包入住城里的新家
韦贤芬来自五山乡文应村东山屯,一个位于大新县北部石漠化地区的偏远山村。该屯四面环山,仅有一条三米宽的硬底化水泥路与外界相通。“早些年还没修路的时候,村民出入靠走山路,翻山绕道另一条村,走上两个小时才到十一公里外的乡镇上了。”东山屯包片村干部韦克平描述说。
随着道路畅通,屯里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逃离”,到县里、到广东打工。整个屯的房屋空置率达50%,常住人口仅100多人。韦克平介绍,如今还留在屯里住的,不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便是学龄前儿童,“屯里耕地不多,人均才一亩多。地里土壤贫瘠,只能种点玉米、黄豆养家糊口,挣不了几个钱。”
韦贤芬一家六口人仅两个劳动力,与村里其他被认定为贫困户的家庭环境差不多——孩子念书、老人看病,样样都要花钱。为了挣学费生活费,韦贤芬与丈夫决定去广东打工,成为大新县7万多外出务工队伍中的一员,留下一对孩子给老人照顾。
然而,因孩子尚幼、父母渐老,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始终不是最优解。韦贤芬说那时两个月就要回家一趟,处理家中事务,“收入不稳定,存不了多少钱,有时两个小孩的学费都不知道上哪拿。”
2015年,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好)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新县启动和乐城易地搬迁安置小区(下称“和乐城小区”)的建设规划,面向全县14个乡镇,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6户4791人。建设项目选址城南新区,面积约70亩,总投资约4.8亿元。大新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黄景州介绍,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大新县委、县政府还统筹安排了3500万元,对易地搬迁房屋进行了基本装修,并安排200多万元用于物业管理费用,免收群众过渡期的物业费用,避免群众因为入住新家而举债的情况。
易地搬迁行动以自愿为原则,由贫困户提出申请。为了给两个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韦贤芬与丈夫东拼西凑,出资1.5万元,享受到了县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指标。2018年4月,和乐城小区建设项目竣工,8月通过验收。同一年,与全县其他965户家庭一样,韦贤芬一家人拎包入住新家开启新生活。
孩子到城里上好学校
自从搬迁进城以后,韦贤芬的孩子也顺利转到县城学校读书,其中一位就读于约1.6公里外的养利学校初中部。每逢周末,孩子回家是韦贤芬期盼的日子。
作为易地搬迁小区建设的配套项目,养利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先招录易地搬迁户适龄子女后才招录其他类别学生。校长赵平达介绍,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327人,以易地搬迁户子女及周边外来工子女为主。其中,来自和乐城小区的贫困户子女共有437人。
“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入城读书学生人数成倍递增,县城初中学校现有学位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为了满足易地搬迁户子女的义务教育需求,县里统筹粤桂扶贫资金共约1800万元完善基础教学设施配套,于2019年秋季实现养利学校初中部、万承学校的招生办学。”大新县教育局副局长黄扬飞介绍。此外,学校还将易地搬迁子女的教育保障延伸到学前教育,配建了城南幼儿园,并统筹粤桂扶贫资金681.02万元,购买了一批幼儿园教学仪器设备。
孩子读书不用走山路,老人看病就近享受“一站式”报销服务,是韦贤芬进城生活后的最大感受。今年1月底,和乐城小区周边配套基础医疗建设项目——大新妇幼保健院正式落成,为搬迁户提供大病治疗服务。据介绍,易地搬迁户到医院看病除了可以走绿色通道外,还可享受先诊治后付费的政策,看病后只交10%医疗费就可以出院。
黄景州表示,为保障搬迁户的就医需求,小区内部还配套建设了桃城第二卫生院的门诊部,为居民提供社区医疗服务。同时,该卫生院还安排了六名乡村医生包栋服务小区,推行健康签约服务,经常为群众免费体检和诊疗。
“搬到县城的这两年,小区周边陆续建起了农贸市场、派出所、邮政局等,生活越来越便利。”韦贤芬说。不仅小区周边的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小区楼下也按照“一室多能、综合利用”的原则集约建成公共服务综合体。今年6月底前,该安置点“九个中心”(即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平价购物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物业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江海区扶贫干部刘洋到大新县挂职已有三年。这三年间,从和乐城小区建成到搬迁户进城生活、就业,他一直忙前忙后,与当地扶贫干部一起为搬迁户排忧解难。“贫困户在县城里安心地住了下来,生活无忧,上学不愁,我们作为扶贫干部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很有成就感。”他说。
日子有了新盼头
今年5月,由江海区扶贫工作组协助引进的广西东来新能源扶贫车间项目正式试产。同一时间,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韦贤芬入职该企业,主要在锂电池生产的卷绕/装备车间工作。
“目前厂里还是试产阶段,每个月平均可以拿到2000元,能够勉强补贴家用、小孩读书的伙食费。听老板说,等厂里拉顺生产线,正常投产后,我们每月工资可以有三四千元。”韦贤芬告诉记者,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上半年需要照顾孩子念书,因此决定由她留在县里找工作,而丈夫到广东打工。
与韦贤芬一样,“家门口”就近入职广西东来新能源扶贫车间的还有23名易地搬迁户。企业负责人李伟介绍,广西东来新能源扶贫车间主要生产高端锰酸锂电池,由大新县政府部门统筹1800万元配建提供一栋三层标准厂房。该公司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两条锰酸锂电池生产线和装配配套,提供普工就业岗位200个,年产值可达2亿—2.5亿元。
目前,该车间已安排就业岗位72个,其中贫困户劳动力35人、易地搬迁户劳动力24名。除此之外,和乐城小区还以“产城融合”的建设思路,统筹投入粤桂扶贫资金180万元,综合改造10个就业扶贫车间和电商培训车间,为易地搬迁户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其中,电商培训车间累计组织开展电商培训班三期118人,指导学员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创业开网店,目前共有16家成功创业,实现年销售产值1600万元。电商创业主要销售贫困户生产的龙眼、百香果、苦丁茶和古法红糖、米花、五色糯米等特色产品,带动了大新县更多群众实现脱贫。
黄景州统计了和乐城小区可提供的“家门口”就业岗位:“截至今年9月,小区内的扶贫车间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预计可实现产值超过2亿元,能够为小区居民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实现每户搬迁户提供1个以上工作岗位的目标。”
“第一个小孩已经上大学了,社区帮忙申请了"雨露计划"助学金补贴,学费不用太担心。我们这一家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韦贤芬憧憬着。
■访谈
大新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黄景州:
多措并举帮助山区移民融入城市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及配套公共服务项目,带动城南片区的布局发展。”大新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黄景州向记者介绍大新县的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和乐城小区内已达到入住条件并领取钥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66户4791人,实际搬迁入住率为100%。
南方日报:大新县针对易地搬迁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如何?
黄景州:围绕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大新县在城南新区划出70亩地,投资约4.8亿元,建设最大的安置小区。为了减轻群众的入住压力,县财政安排了3500万元,为易地搬迁房屋进行了基本装修,如门窗水电和墙体批白、水电安装、卫生间装修、打水泥地板等,搬迁群众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此外,我们还安排200多万元用于物业管理费用,免收群众过渡期物业费用。
目前,已达到入住条件并领取钥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66户4791人,实际搬迁入住率为100%。
南方日报:在打通服务易地搬迁“最后一公里”方面,大新县是如何帮助山区移民适应城市生活的?
黄景州:结合大新县实际,我们印发《大新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到户政策》。其中,在产业扶持上,县里出台农业奖补政策,按照“未脱贫户奖补1万元、已脱贫户0.5万”标准对贫困户发展农业种植养殖项目进行扶持,并为所有外出务工人员落实每人每年1600元就业补助;在就医保障方面,我们创新探索推行“一站式”报销服务,即贫困户到医院看病除了可以走绿色通道外,还实行先诊治后付费,看病后只交10%医疗费就可以出院;在义务教育保障上,县里配套建设了养利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城南幼儿园,在招生上保障先招录易地搬迁户子女,搬迁户子女都能全部享受到公办义务教育,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基础。
同时,小区周边布局建设农贸市场、文体活动中心、妇幼保健院、城南派出所、城南消防中队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很好地解决搬迁移民生产生活、就医、就学以及文娱需求。
为了引导搬迁移民适应城市生活,县里调整区域规划成立新兴社区,指导建设安置点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同时配套建设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县里还从卫健、人社、扶贫等部门挑选骨干15人组成小区扶贫攻坚工作队,在每个楼栋探索实践网格化管理,每个楼栋单元都安排有1名工作队员、1名党支部成员、1名楼栋长进行综合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
南方日报:如何借助粤桂两地扶贫协作的契机,解决落实搬迁移民的就业支持?
黄景州:县里主要通过采取“易地搬迁+扶贫车间”的发展模式落实就业扶持。在江门市江海区对口帮扶打造两地协作扶贫企业政策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统筹财政资金,在小区楼下建设了包括江海-大新电摩配套产业扶贫车间在内的共10个就业扶贫车间和电商培训车间,可提供岗位1000个以上。此举可为搬迁移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小区附近,县里统筹了1800万粤桂扶贫资金,总投资2300万元建起一栋三层的标准厂房。在江海区扶贫工作组的协助下,我们从广东引进了东来新能源项目,投产运作后,预计可提供岗位200多个,年产值可达2.2亿元。目前,该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已于2020年5月底成功试产,已经安排就业72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35人。项目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双百双新”重点项目。
位于城南的呗侬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是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基地。园区内建设有标准厂房11栋共计4.66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吸引澳门妈阁食品、浙江红宝鞋业、山东英特电子等企业入驻招工。
此外,我们还与江海区人社部门开展劳务协作,每年组织粤桂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引导搬迁户前往广东就业。
南方日报:在实施易地搬迁的项目中,如何促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黄景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建设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及配套公共服务项目,带动城南片区的布局发展。通过产城融合的路径,推动完善易地搬迁小区周边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群众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生存压力比较大的地方,搬迁到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县城。在这过程中,一是给群众提供比较好的住房保障;二是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转变就业方式和就业思维,脱离土地,进城成为新市民。
同时,他们通过就近就业,加入城市建设发展的队伍,获得相应的报酬与收入,进一步实现稳定、长期的脱贫,走上致富路。
■数读
江门对口帮扶崇左四县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情况
蓬江区对口帮扶天等县
龙岩易地安置小区项目总投资约5.3亿元,共建设18栋11层的电梯住宅楼,安置贫困户1868户共8621人。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天等县借助粤桂扶贫协作的力量,为搬迁移民提供产业、就业、培训、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措施,并在小区内建设扶贫车间一条街,引进13家扶贫车间,累计带动就业807人。
江海区对口帮扶大新县
大新县建设和乐城易地搬迁小区项目帮助966户479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挪穷窝。
在安置小区内,该扶贫工作组协助引进10个就业扶贫车间和电商培训车间,提供岗位1000个以上,让搬迁移民有机会“家门口”就业;同时,统筹1800万元粤桂扶贫资金建设产房,引进东来新能源项目,年产值可达2.2亿元。
新会区对口帮扶宁明县
宁明县爱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安福小区、城中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项目先后启动于2016年、2017年。其中,前者紧靠爱店国际口岸和边贸进出口加工物流区,就业岗位充足;后者位于县城西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内,紧靠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据介绍,安福小区安置来自5个乡镇511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2086人;城中镇小区安置来自8个乡镇66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2634人。
鹤山市对口帮扶龙州县
龙州全县有城南、城北、水口、科甲等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目标为2221户7292人。其中,由鹤山扶贫组负责协作推进城南、城北、水口三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1924户6231人,占总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85.4%。
到目前为止,该地粤桂扶贫协作已投入资金90万元,在水口、城南、城北三个幸福家园及周边建立扶贫车间,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新闻推荐
利用夜色掩护流窜作案,盗窃柴油3000余升 “油耗子”故技重施时栽了
偷油贼俗称“油耗子”,常借助暗夜的掩护外出作案,偷偷“吸食”他人车辆里的油料。今年以来,台山公安以“飓风2020”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