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孤悬敌后的华南抗日劲旅 与敌作战1400余次,陆上海上游击作战取得一次次胜利

南方日报 2020-09-01 06:28

采访团走进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张冠军摄

编者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80多年前,为抵御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奋战到底。南粤大地,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1万多兵力的抗日劲旅,被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南方日报今起推出“南粤烽火·重走东纵抗战路”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深圳大鹏半岛,东临大亚湾。岛上有处名为“大鹏所城”的军事要塞,至今保存完好。这是明朝时朝廷为抵御倭寇入侵所建。

500多年后,1938年,这座要塞再次见证激荡历史——

当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国民党守军一触即溃。很快,日军侵占广州,华南大片国土沦陷。

危难时刻,党中央任命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东江敌后开拓抗日游击区。轰轰烈烈的广东人民敌后抗日游击战打响。

这支孤悬敌后的部队后以“东江纵队”的威名,为中外人士所共知。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共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南方日报记者陈伊纯祁雷实习生温清

百花洞战斗日军遭遇丢脸的一仗

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交通站旧址、操场旧址……走进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东纵当年在此开展抗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940年10月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前身)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旧址西北约5公里处,有一座名为百花洞的古村落。1941年6月,第三大队在这里打出了抗日游击队的声威。

据《东江纵队志》记载,当年6月10日夜,日军长濑大队400余人倾巢而出,兵分两路秘密向百花洞进军。他们不知道的是,第三大队厚街情报站已掌握日军计划,当夜便将情报送到了当时还是大队长的曾生手中。

事不宜迟,曾生立即率领战士抢占百花洞西南的小山头制高点。由总队长梁鸿钧和政治委员林平指挥的第一中队也迅速赶来增援。

次日拂晓,一队日军出现在小路上,我军迅速以猛烈火力射击,一开战,日军带队大队长长濑便“送了人头”。

藏在起伏的山峦间的游击队和民兵们持续攻击,打得日军进退不得。直至第二天下午,在步兵、骑兵救援下,日军才狼狈逃走。

曾生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共毙伤敌人五六十人和战马数匹,缴获长短枪十多支和一批弹药辎重。”

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魏法谱说,这场战斗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重返惠宝东敌后对日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充分显示了我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战后,广州日军首脑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现场讲解员介绍,为全面占据广九铁路,日军开展“万人大扫荡”,企图消灭游击队主力。游击队依靠群众支持,并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敌进我进”,多方面袭击日寇,一次次胜利突围。

1943年12月初,游击队在大岭山瓜田岭村再次打退进犯日军,并乘胜追击,将其挤出据点。至此,入侵大岭山区的日伪军全部撤走。

次年1月,东江纵队派出独立三大队挺进广九铁路以东,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卡断广九铁路中段,使日军不能正常通车。

海上作战多次击沉俘获敌船

广东海岸线漫长,开展海上对日作战是东江纵队的另一大贡献。

1938年10月11日,由40多位土洋村民组成的“坝岗自卫队”,埋伏在海岸线处,伺机袭击一支日军。此战打响了抵抗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一枪。

土洋村位于大鹏半岛,在抗战时期是个小渔村。半岛东西两岸分别是大亚湾、大鹏湾,东纵当年在此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海上游击战。

“当敌人因广九线被我切断,开辟了一条从香港到台湾,一条从香港到菲律宾的海上运输线时,我们也相应地在大鹏半岛两侧成立了两支海上游击队。”曾任东纵副司令员的王作尧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据王作尧回忆,海上游击队最初是挑选渔民出身的战士组织起来的。“那些朝夕出没在风浪中的渔民,在茫茫的大海中,凭着看多少叶风帆,便可辨认出哪是渔船,哪是"捞家"(即土匪船),哪是汉奸、日军的船。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我们就像多了一双"千里眼"。”

史料记载,1943年,日军为遏止游击队进入大亚湾向稔平半岛发展,收编了红海湾龟灵岛一群海匪。一次,海上游击队3艘风帆小木船伪装成渔船,趁夜色接近敌船,对准敌船投掷手榴弹。经过40多分钟激烈战斗,全歼伪军3艘武装船。这场马鞭岛海上战斗被誉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海战的范例”,为游击队控制大亚湾海上通道、挺进稔平半岛开辟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高度评价这支被人们称誉为中国的“土海军”:多次取得击沉或俘获敌船、全歼敌人的战果,使大亚湾和大鹏湾成为我军的内海,应予高度赞扬。

军民情深“革命母亲”送7名子女上战场

2020年8月27日,东纵老兵李强来到了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当年,他曾是东江纵队地下交通站工作人员。

“打游击战不可能长期住在一个地方,我们每天都要走几十公里路,转移敌人的视线。晚上走山路时,是没有灯光的,一天都没得吃饭,只能吃野菜。”忆起往昔,李强眼眶湿润。

战时岁月艰苦,群众与战士的心却紧紧相连。

出生于广东鹤山古劳维墩乡的李淑桓,年轻时接受了民主进步思想。抗战爆发后,她积极参加香港的抗日救亡活动,在送长子去延安参加抗日斗争后,又先后送6个子女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因此壮举,她又被当时东纵指战员们称为“革命母亲”。

1941年,李淑桓来到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以教书作掩护做秘密交通情报工作,后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时年47岁。

年轻的战士们也逐渐成为东江纵队的重要力量。战场上,“小鬼”们勇猛杀敌,鞠躬尽瘁。

1945年1月19日晨,东江纵队三龙大队小鬼班9名战士奉命据守临河的寮洲仔炮楼,阻击援敌。面对数倍兵力的敌人,小鬼班毫不畏惧,面对援敌火烧炮楼,战士贺军、莫炯、黄鹤高和两名无名勇士各自打出最后一颗子弹,抱枪从炮楼跳下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站在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门前,老兵李强动容不已。面向广场,他端正地敬了一个军礼:“没有英勇牺牲,哪里会有今天。我们都是好战士,为人民的好战士。”

统筹:洪奕宜祁雷

记事

港九大队在香港坚持抗战

成立短枪队、长枪队和海上队

情报工作者,堪称战争背后的“无名英雄”。

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陷香港。在香港沦陷后的3年8个月时间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分别成立了短枪队、长枪队和海上队,建立起大队、中队和群众三级情报网,坚持在敌后开展斗争。

香港中上环间的半山上,有座叫“儒林台八号”的楼宇——港九大队女队员文淑筠,当年就天天站在4楼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维多利亚港湾日本军舰进港出港及锚泊行动。一有风吹草动,她便记录下来交给市区中队,再转送至港九大队。

史料记载,日军占领香港初期,兵力不足、无暇顾及乡村,港九大队派出大批民运队员深入到九龙、新界的650多个村庄,积极发展、组织和武装群众,肃清土匪,组建抗日团体,收集英军遗弃的武器,不断扩大队伍,还在一些村子建立了“白皮红心”政权,为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新闻推荐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助力城市文明建设

江门日报讯(见习记者/易荣添)近日,鹤山市委宣传部、鹤山市文明办、鹤山市妇联等多个部门,在鹤山文化中心联合举办“我们的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