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以印章篆刻慰藉心灵、记录人生 传神达意,以无声胜有声

江门日报 2020-07-26 08:09

疫情期间,陆明专门刻了一个《送瘟神》的印章,希望疫情能尽快过去。 篆刻印章。 不少朋友请陆明篆刻各种印章。 黄瑞剑现场挥毫展示茅龙书法。 扫扫二维码 看新闻视频

小小印章,千古传承,宋代诗人黄庭坚曾写诗赞誉石制印章:“洮砺发剑虹贯日,印章不琢色蒸栗。磨砻顽钝印此心,佳人持赠意坚密。”

从14岁迷上印章篆刻开始,36年来,那些经陆明手雕琢,从一块块平凡无奇的石头变成一枚枚蕴含不同意义的印章,或静静地躺在他屋里的某个角落,或迁徙到一个个友人的家中,只有手头留下的两本《小六山人印谱》,清晰地记录着他和印章结伴走过的岁月痕迹。

今年50岁的陆明在恩平市广播电视台做过9年新闻主播,还是一个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但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其实他还是个技艺高超的“印章篆刻达人”,不少朋友专门请他篆刻各种印章。

爱上篆刻

橡皮擦是人生第一枚印章

印章,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里,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有言:“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自古以来,印章是权力、身份的象征,是责任、信用的体现方式,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自元朝后,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般是集“诗书画印”四绝为一身,其中的印便指的是印章。时至今日,印章依旧是属于中国文人所独有的一种符号标志。

小时候的陆明非常喜欢画画和书法,积累了一定的书画功底。上初一时,他在美术课本上第一次看到印章的图案和介绍,瞬间被这一小小的方块吸引了。“当时还小,没有那么多想法,就是单纯地觉得很好看,心里莫名喜欢。关于印章背后的文化底蕴,都是后来慢慢才了解到的。”陆明说。

手头的橡皮擦和铅笔刀,成为了他的第一枚印章和第一把刻刀,他照着书本上的印章模样兴致勃勃地临摹了起来。

对印章一见钟情之后的陆明,可没少“祸害”家里的物件,木头、塑料……只要能用来篆刻的东西,不论什么材质他都试了个遍。他甚至将家里衣柜上的门把手拆了下来,因为觉得磨平了之后会是刻印章的好材料;他还偷偷拆了家里的钢锯条,打磨了做刻刀用;将买早餐的钱省下来,就为了能买一本《篆刻书法字典》和印泥。

重拾技艺

在篆刻中找到宁静

1994年,陆明考入黑龙江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随即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和大多数年轻人的遭遇一样,紧张的学习和工作,让陆明有些疲于奔命。在那几年,篆刻印章的爱好虽然没有完全停下来,但他能明显感觉到,他和印章这个“小伙伴”的关系正在渐渐疏远。“当时内心有些迷茫、焦躁,有一种自己被生活拉着走的感觉。”他说。

1998年,陆明离开家乡到浙江工作,那里的工作没有刚毕业时那么紧张,陆明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入爱好。沉浸于刻印、书法的陆明,焦躁迷茫的心境渐渐平静了下来。就是在那一段时间,他感觉自己的篆刻技艺突飞猛进,身边的朋友、同事纷纷请他帮忙篆刻各种名章、闲章。

将一块小小的方形石料嵌入印床,手持刻刀,让刀锋在石料的表面或轻或重地划过,一笔笔刻下心中的文字,不断精雕细琢直至成型,最后再将刻好的印章粘上印泥,印在宣纸上面,一枚印章才算真正篆刻完成。

“心静下来之后,感觉做什么都顺畅了,在浙江的那四年应该是我刻印章最多的,也是技艺进步最快的时候,什么内容都刻过,诗词、名言,最多的是名章。”他说。

随着技艺的进步,陆明对于印章的了解也不断深入。他告诉记者,影响印章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印章的材质、篆刻的刀功、书法的水平、内容、字体的选择等。“真要细细研究,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复杂,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陆明说。

首先,印章的材料异常繁多,陆明用的最多的是青田石、芙蓉石,这也是最常见用于篆刻的石材。“每种石材又按照品相分不同等级,一块石头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撇除价格因素的话,最重要的选材标准是石材的软硬度。”陆明告诉记者,他一般会选择偏硬一点的石材,因为在下刀的时候,有机会形成一种自然“崩坏”的残缺美感,造就一枚独一无二的印章。

其次,从运刀的方法上来说,印章篆刻的刀法一般分为切刀法、冲刀法、冲切混合法。“其实到后期就不用再去想用什么刀法的事了,刀随意动,顺心而为。”陆明表示,“所有技艺到了后期,比的都是文化”。在潜心研究多年后,陆明悟出了这个道理。为了突破自己技艺的瓶颈,他购买了众多关于印章篆的专业书籍以及历史书籍,通过不断增加的学识来充实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

传神达意

印章记录人生足迹

2002年,陆明来到恩平市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电视主播、新闻记者,也将自己的家安在了这里。在陆明的家中,随处都可以见到书法和印章的踪影。印章是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对于喜爱印章的陆明来说,书法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他还是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家里的二楼,陆明专门辟出一块地方来作为工作室,工作室的墙上便挂着一幅硕大的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书法拓本。工作室的中心是一个大桌子,上面摆满了笔墨纸砚,以及篆刻印章的工具——一个印床,4支刻刀,一盒印泥,一张砂纸。

正所谓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在陆明看来,印章和诗歌一样,同样表达着作者的心境和想法。陆游有诗云:“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印章,以其特有的色、纹、韵、刚、柔、形,无言地传神达意,以无声胜有声。

陆明介绍,从印章内容上来说,主要有名章、闲章。名章是最常见的印章,即人或企业、团体的名字、名号,一般用于落款署名。闲章则指镌刻姓名、斋室、职官、藏书印等以外的印章,内容繁杂,不拘一格。比如疫情期间,陆明便专门刻了一个《送瘟神》的印章,以此表达自己希望新冠肺炎疫情能尽快过去的美好愿望。

同时,撇开内容不讲,选用不同的字体或者是实用的刀工不同,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会有很大差别。“比如隶书,有着温婉尔雅之态、工整活泼之美;楷书则具有字形规范、结构严谨的特点,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我最近正在研究秦汉文字,即大篆和小篆,字体有种原始、粗犷的美感。此外,篆刻时刀工的轻重缓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章带给人的情绪和感觉。”陆明说。

取姓氏中的“陆”字,陆明自号“小六山人”,落款也多用这个别号。在他书桌的案头,放着两本《小六山人印谱》,里面印着他30多年来自己最喜欢的印章作品。每一个印章都对应着一个故事:或许是他新交的一个朋友,或许是某个时期的一个小心愿,又或许是对某段时期的感悟。

在陆明看来,印章篆刻,是一种孤独者的艺术。因为在当今时代,印章篆刻并不是一种大众文化,圈子很小。“印章篆刻不像书法,人人都会写字,只是写的水平高低的问题,所以书法容易普及,能成为一种大众艺术。要想入门印章篆刻,首先必须有书法的基础,然后还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钻研篆刻技术,还得花钱购买工具、石材等,这种耗时耗力的事情,不是出于热爱,根本坚持不下来。”陆明告诉记者,在恩平搞印章篆刻的人非常少,一只手就数得过来,他一般是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同好者进行交流。“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印章篆刻的独特魅力,沉下心来看一看、学一学,我也能收获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从当初的14岁少年,到如今踏入知天命的年纪,36年来,陆明早就数不清刻过多少印章了。他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成为什么大家,只是纯粹凭着热爱,才在印章篆刻上努力不断精进技艺。能用一把刻刀,篆一颗石印,以此慰藉心灵、馈赠友人、记录人生,便足以。

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

传播陈白沙文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近日,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与蓬江区白沙街道文体中心联合举办“陈白沙文化精要”讲座,东仓里美术馆馆长黄瑞剑应邀授课,并现场挥毫展示茅龙书法,吸引了众多辖区党员、群众参加。

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一贯以来重视本土文化传播,特别是陈白沙文化的传播,先后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地举办陈白沙文化讲座,与“治国、齐家、平天下”结合起来,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

本次活动,黄瑞剑在讲课中从陈白沙与白沙街道的渊源说起,引出陈白沙心学精神,旁征博引,贯通古今,引起了在场听众的浓厚兴趣。他重点讲述了陈白沙心学的主要精神,重点解读“自得之学”和“自然为宗”白沙心学的核心内容,讲述了陈白沙心学思想的时代背景以及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注重继承以陈白沙心学思想自主自立的精神,以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勉励自己,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黄瑞剑还现场讲解了茅龙笔的知识、展示茅龙书法。他说,陈白沙书法“以生涩医甜熟”的书风,扭转了元代以后书法柔媚的局面,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极大。在传播陈白沙文化过程中,在青少年中推广陈白沙茅龙书法,既是传播艺术,也是活化发展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把江门建成全球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中,传承与发展陈白沙茅龙书法艺术,是白沙故里青少年的使命和责任。

据介绍,下半年,广东省东仓里美术馆还将在社区学堂、五邑讲坛中安排多场陈白沙文化讲座及活动。

(文/图王建华林凤萍)

策划/叶桃

统筹/王平强王建华

文/图胡伟杰

视频/胡伟杰

新闻推荐

革命之乡红色基因代代传 恩平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江门日报讯(记者/周晓营)日前,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