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鱼塘”变迁记 ?胡家俊

江门日报 2020-07-25 07:39

《侨乡稻谷飘香》 毛炯/摄

我的乡村记忆,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个时间段。“桑基鱼塘”是那个年代珠三角特色农业模式,就是连片的鱼塘与鱼塘之间的地基种上桑树的生产结构模式。桑树整齐地种成一排一排,很是好看。我们小孩不会欣赏这种美。小孩到桑树林去,最感兴趣的是两件事情。一件是摘桑葚吃。现在桑葚是水果,那时候就当野果处理,可以任意吃的,吃到每个小孩的嘴边都是紫色。也有特别的,有些桑树林的桑葚不能吃,那是留下来作为种苗的桑葚。一般找长势比较好的桑树林挑选作为种苗区域,这个区域里的桑葚不能吃,一直长到桑葚完全成熟,然后摘下来,经过一些技术处理,撒到土里,耐心浇水养护,就会长出小小的桑树苗来。小孩喜欢干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找老桑树,找个丫杈,做男孩子最喜欢的弹弓,柔韧性特别好,是制作弹弓最好的材料。

“桑基“后来不种桑树了,主要是改为种甘蔗。因为江门北街有个大型的国营企业江门甘化厂,其中一个业务是榨糖,我们农村需要为江门甘化厂榨糖种植原材料。

甘蔗种植的种苗,选用的是甘蔗末端包着甘蔗苗壳的一端。砍成一小节一小节,先泡水,让甘蔗节眼的地方长出嫩芽,然后排在地上,培上薄薄的一层泥土,直到长出一两厘米的甘蔗芽苗来。种甘蔗,是在春天,先开好一排排整齐的坑,把坑里的泥土碾碎,在坑里淋上水,然后把培育好的甘蔗种苗一段一段芽苗向上压到泡了水的软泥里,上面再铺上泥土。一行甘蔗和一行甘蔗之间可以间种花生或者黄豆,因为花生和黄豆生长周期短,到收获期都不会影响甘蔗的生长。甘蔗地靠近鱼塘一端,一般会种上红豆或者眉豆,或者香瓜。小孩最喜欢种香瓜,成熟了可以直接摘来吃,又甜又脆。

到了夏天,间种的黄豆、花生等等都拔了,收成了,这个时候,甘蔗长得比人高了,为了防止夏季的台风,需要培土加固,我们乡下把这个农活叫做“埋蔗脚”。“埋蔗脚”本来不是太复杂,就是用锄头,锄一些泥,把甘蔗的根部保护起来,不让甘蔗被风吹倒。但是“埋蔗脚”是一件很痛苦的农活,我干过不少。痛苦在哪里呢?在于甘蔗的叶子很锋利,你在“埋蔗脚”的过程中会被甘蔗叶刮出一道道伤痕,手臂上、脸上都会有伤痕,痒痒的。女孩一般不干这个农活,怕坏了形象。我们男孩就不得不干。为了减少刮伤,就穿上长袖的衣服,戴上竹帽子,还用布巾包住脸。南方夏天那个热,还这样穿着,实在是又闷又热,干不大一会儿,满身就会湿透,难受极了。有时候不用锄泥的方式“埋蔗脚”,也可以从鱼塘里挖泥埋蔗脚。找一艘木艇,放到鱼塘里,在一个铁和竹做的簸箕上装上一条竹竿,从鱼塘水下挖出泥巴来,放到船上,装满泥巴后,船靠着岸边,把船里的泥泼到甘蔗地里,这些鱼塘泥特别肥沃,甘蔗会长得很好。

到了冬天,甘蔗收获了,应该是高兴的,但是干了收获甘蔗好多年,没有高兴过。种甘蔗,是计划经济的行为,所有的甘蔗都要交给江门甘化厂属下的糖厂,就像别的地方交公粮一样。江门糖厂会派船来收购甘蔗,但大船只能开到比较宽阔的河道,距离村子还比较远,需要把砍好的甘蔗用拖拉机拉到河边,然后称好重量后再把甘蔗搬上船。那不是专门的码头,一条木板,一头搭河边,一头搭船边,要把一捆一捆的甘蔗扛到船上放好,走在木板上,摇摇晃晃,甚是惊险。好不容易全部甘蔗砍完,交完,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收入和付出太不相应了。就拿我们家来说吧,一年要向国家交3万斤以上甘蔗,交不够要罚款。一斤甘蔗给我们农民5分钱,3万斤甘蔗,辛辛苦苦种一年,总共只有1500元收入,除去肥料钱,请拖拉机运输的钱,所剩已经无几了,要是算上人工钱,就更可怜了。我常想,要不是我们农民这样付出,这样牺牲利益,大家能吃上那么便宜的糖?因为利润太低甚至亏本,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取消了交甘蔗的制度,农民可以自由选种作物了,大家就基本不种甘蔗了。

鱼塘边上不种甘蔗,种什么呢?主要是种菜和种草。种菜大家熟悉,不用解释,种草可能大家就比较陌生了。种草主要是为了养鱼。以前草都要到处去割,很辛苦,量也不能保证。专门种的草,是饲养鱼的专门饲料草,叫“象草”,长得比人还高,产量高,鱼喜欢吃,而且听说营养价值也高。每天割一定量的“象草”喂鱼,割完一轮,先割的“象草”又长起来了,循环下来,每天都保证鱼有草吃,鱼自然会长得快,经济效益要比种甘蔗好多了。

新闻推荐

江门市积极引导群众增强健康理念远离心理疾病 共同营造良好社会心理环境

□江门日报记者蔡昭璐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自...

 
相关阅读